享誉天下的中华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唐太宗以后的书法家都未能见到真迹。据说真迹已被唐太宗带入棺椁,后人见到的仅仅是冯承素等人的摹本。唐太宗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也是王羲之的铁杆粉丝,他命令冯承素以双钩填墨的⽅法完成《兰亭序》摹本并分发给亲近大臣。时称冯承素的摹本为“下真迹一等”,自此后人常以“下真迹⼀等”来评价摹本之逼真程度与真迹几乎等同。
下面我就给大家推荐一幅“下真迹一等”并溯本求真的作品——梁秀嶷还原版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梁秀嶷还原版《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是目前为止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中国美术作品。其临本、摹本、仿本、甚至伪本、赝本之多数不胜数,遍布全球。这些版本虽不能与真迹相提并论,却因记录了各自特定时代的历史文化信息,有的也成了“稀世珍品”,甚至是“无价之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1950年存于辽宁省博物馆前身——东北博物馆。该馆研究员戴立强先生对此珍品作过详细考证和深入研究并在《<清明上河图>异本考述》一文中指出:“传世或文献记载的《清明上河图》异本之多,无任何一件古代绘画可比拟,堪称‘千年奇画’”。1953年《清明上河图》移交故宫博物馆永久收藏。据说,后世以“清明上河”为题材的长卷,留存至今起码有170多个版本。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概有以下三种:其一当然首推北宋张择端的版本,为该类题材的巅峰之作;其二是明代仇英(款)的版本,代表着明代苏州一带此类题材的最高艺术水平;其三为清代乾隆年间宫廷画师陈枚、孙祜等五人合作的版本,代表了清代宫廷画家此类题材的最佳艺术成就。仔细比对便可发现,三个版本的作者各自的创作理念、艺术基调和价值取向大相径庭。张择端本质朴敦厚、全卷意境淡雅;仇英本异彩浮艳、略显哗众取宠;清院本浓墨重彩,不免机械呆板。从整体风貌来看,后两幅作品,构图布局均明显带有张择端本的痕迹,但艺术成就根本无法与张择端版相提并论。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将近千年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目前已面临难以妥善保存的可能。众所周知,名画是有保存寿命的,即使再好的修复、揭裱,也无法保证它的永恒。而古代书画对环境要求如温度、湿度、灯光等都很苛刻敏感。一级文物规定展出时间都非常短暂,展出一次就得“休息”好几年甚至十几年。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国宝级文物,更是如此,展出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身为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的闫振堂先生早就为此担忧,无数次设想如果有画家能精准地把《清明上河图》重新临摹下来该有多好!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先生的大愿在遇上同是山西老乡的青年画家梁秀嶷后,竟然神奇地实现了!在先生的建议和指导下,梁秀嶷数载专攻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废寝忘食,精益求精,终于再现了原作风采。
梁秀嶷与闫振堂先生合影
为了完成这幅作品,梁秀嶷从历史的角度,到绘画的技法,做了全方位的研究挖掘。他首先与张择端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隔空对话,并从他的名与字开始着手研究。
藏于故宫博物院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后有金人张著跋文:“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这是史料中关于张择端唯一的记载。考其名察其字索其地:“择端”出自《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正道”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东武,鲁古地名,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东武为诸城,沿用至今。生于儒家发源地的张择端及其父辈,与生俱来思想和血液里都浸透着儒家的思想和美学。交友择端、学道取正,孔子提出的“绘事后素”的审美思想也一定会深深影响着他。由此,通过无数次展卷细读并在亲自临绘中感悟后,梁秀嶷坚信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原作应为素色。就在他对自己的猜测越来越肯定时,他与故宫博物院原书画部主任、清明上河图研究会会长余辉先生相识。余先生经过漫长研究和探寻考证,最终在明代孙鑛《书画跋跋》中找到明穆宗隆庆皇帝令宫廷画师为此画着色旋又停工的记载。至此,两人长时间苦苦追寻的《清明上河图》原作应为墨笔的结论终于得到历史文献及临绘实践的双重印证,更标志着梁秀嶷与余辉先生的研究殊途同归。
梁秀嶷与余辉先生合影
世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事业常常成于坚韧,毁于急躁,成功的秘诀在于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临摹工笔画,必须做到笔划坚而深,体势真而稳,章法活而贯。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梁秀嶷动手临摹赵孟頫的小楷《道德经》,以作书的方法作画。因此,他入手即熟,得形质,得笔法,得神采,得气象,用三年多的功夫还原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神韵,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效果。
梁秀嶷临绘《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实践早已超越了传统古画机械的临摹,带给更多中国画后学者以宝贵的经验,使《还原版<清明上河图>》成为中国画画坛上一个独特的存在。闫振堂先生看后分外激动,欣然为此还原本题跋“……守正溯源,弃后世之艳彩,还原作之素墨。……全卷神形气韵,呼之欲出,事无巨细,皆肖原作。诚唐人评冯本兰亭所谓下真迹一等是也……。”余辉先生题跋“……后人临者更有以浓墨重彩现之,甚失原作笔墨素雅之气。今观秀嶷之作,如睹张择端之原本……”。我也曾多次以大篆为其还原版题名,既是对晚辈后学的鼓励,也表达敬佩之情。
作者赵望进与梁秀嶷合影
据梁秀嶷先生讲述,其在还原《清明上河图》过程中,还有许多重要发现,这些发现大多为只做理论研究的专家所忽视。例如他指出:原画前后笔法不同,应该有两种可能:张择端边观察边创作或者是一个团队集体完成,所以表现手法有些小不同;通过绘制时对各种物件大小错综交叠关系的仔细分析,此画应该是从左而右绘制的,最左边上下三株树几乎重叠,从构图上讲,可视为封笔之意;通过实际还原,从时间上推断,原作从构思到完工至少应该有四五年时间,而有的学者认为两三年便能完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他还发现原画卷尾有一书生独坐阁楼,冥思苦想,大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结合梁先生对张择端心境的揣摩,认定这是张择端隐藏在原画中的自画像,而这种构思在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中是并不鲜见的。
梁秀嶷发现的张择端自画像
还原版《清明上河图》为梁秀嶷疫情三年多时间闭门所作。其以扎实的国画功底,严谨的研究考证,对张择端原作进行了艺术性还原和赓续,并达到了“下真迹一等”的高度,诚可谓美术史正本溯源之典范,艺术界传承经典之楷模。






梁秀嶷还原版《清明上河图》
作者简介:赵望进
赵望进,笔名素石,1940年生,山西临猗县耽子乡潘家庄村人。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山西省文联常务副主席、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中国书协理事、书法培训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端领军人才、“中国楹联梁章钜奖““当代十大楹联书法名家”等称号。著有《中国近现代名家书法集·赵望进》、《赵望进文存》(散文集、诗联集、序跋集、评论集)等。
编辑:青山灼灼
审核:清明上河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