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格局
作者:侯进荣
父亲一辈子少言寡语,家长里短的事儿从来不问,自己曾经的辉煌也从来不说。如果不是妈妈喜欢叨咕,我对父亲的了解可能就是一张白纸了,更别说他那些惊人之举了。
记得妈妈说过这么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也让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人们的思想逐步拨乱反正,社会秩序逐步回归有序。对于年轻人,最大的喜讯是中断了十几年的高考恢复了;而对于企业的职工,最大的喜事则是二十多年都没有动静的工资终于要上调了。

各个企业不一样,有规模大的有规模小的,有属于重工业的有属于轻工业的,调资方案和政策自然也有差异,但总归是大同小异。一般都是先拿出很少的比例名额,给贡献突出、表现优秀的职工先上调一级工资,然后再给全体职工普遍上调工资。父亲所在的国营企业是当时北京市的名企,拳头产品——牡丹牌收音机早已走出国门,蜚声世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是有口皆碑。厂里制定的优先调资比例是3%。父亲是厂子里的中层干部、管理骨干,因为平时说话少干活多,被厂子里上上下下都公认为是大好人一个。因此,在最初的优先调资名单里有父亲的名字。
可最终的优先调资名单公布后,父亲的名字却无影无踪了。那个月,父亲拿回家的工资一分钱也没有增加。

妈妈问父亲是怎么回事?那3%里不是有你吗?
父亲平静地说:我把那个调资的名额让出去了。
妈妈有些不解:为什么啊?这个名额也不是咱争来的要来的?
父亲不紧不慢地说:我从部队复员转业进到这个厂子,就一直拿每个月70多块钱,是属于高工资的范畴。这么长时间没涨工资了,这次优先涨工资的比例又太小了,大家都眼巴巴地盯着呢,我想我就先不涨了,把名额让给工资低而且更需要的人比较好。
妈妈嗔怪父亲:那可是一级工资啊!能顶老大的事儿了!家里家外那么多等着用钱的地方,你也不跟我商量商量就把机会放弃了。可实际上,妈妈心里最明白父亲的做事风格:只要父亲认准了决定了的事,即使有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
果然,父亲毫无后悔之意地说:咱们多拿那一级工资,也富不到哪儿去,少拿那一级工资,也穷不到哪儿去。但对于家庭负担比咱们还重的人来说,那可就真的能管大用了。

最初听妈妈讲这件事儿时,我也想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把大家恨不能削尖了脑袋也要争到手的好机会拱手相让?为什么面对几十年才等来的涨工资这样的好事,而且是可以比别人多涨一级工资的天大好事,如此的云淡风轻?为什么平时不言不语做人低调的父亲,却能在利益抉择的关键时刻做出超越常人思维的“高光”举动?
后来随着生活的积累,耳闻目睹父亲处理单位工作和家里家外一些事情的做法——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我慢慢地也把这件事情琢磨明白了:在父亲的人生里,名和利,从来都不是他看重的东西,他觉得那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父亲看重的只是:做好人,让自己问心无愧!做好事,让自己无怨无悔!
让自己的存在,对别人充满善意和友好!让自己的付出,给别人送去帮助和温暖!这是父亲的心胸,父亲的格局,也是父亲对我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
2022年10月31日
完成于天通苑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