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倩怡(韶关市曲江区第二中学 八(5)班 )
第一次读到史铁生的文章,是小学课本上那篇选自《务虚笔记》的课文:《那个星期天》。当初只是觉得惊艳,而并没有去了解过史铁生的生平。上了初中,一篇《秋天的怀念》又让我重新认识了他,那句“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忘怀。如今,《我与地坛》又带给我的灵魂深深的震撼。
史铁生的一生过得跌宕起伏,命运总是在跟他开玩笑。在他最风华正茂的年纪里给了他沉重的一击。病痛带来的苦难不断折磨着他,一次次的打击却让他更加坚强,写下了《我与地坛》这本哲思散文。他的文字总有一种包容、安宁的力量,就好像迷茫时的一个归处,不自觉的被吸引。但他的文字很沧桑,读到最后才懂得那只是明白生命的一种淡然。尽管我不曾经历过他的经历,却真真切切地想为他的生命呐喊。
在地坛,他孤独而灿烂地走出那段最艰难的日子,他说地坛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里的一切对于他来说,既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史铁生摇着轮椅走过地坛里的每一个角落,看着自己生命中的过客从相遇到无言的离别,感受看地坛的四季,思考着名为“生命”的难题。就这样在地坛的陪伴下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造就,包括生命中的残酷与伤痛,似乎都成了无法选择的必然。既然无法决定开始,又何必着急结束,何必在意什么时候结束,那就放心的、大胆的活吧。
合上书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在这短暂的十三年人生之中,我虽然没有经历过史铁生所经历过的苦难,但挫折也不少。如果当时的我看过《我与地坛》这本书,或许又会有什么新的心态和感受吧。不过,算了,过去已成历史,我很庆幸能在这个年纪遇到这本好书,它让我透过一个顽强的灵魂领悟到了死亡的真谛。多年以后,也会有人为死亡带来的虚无感到烦恼。那时,我将递给他一本《我与地坛》,告诉他:”太阳它每时每刻是夕阳也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列列朝静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