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中可以说是独领风骚,自成体系的一面旗帜,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绘画技巧。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中,中国的书画大师不断总结完善出以诗、书、画、印于一体的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
诗书画印,以多元的艺术特征融为一体,相交辉映,这是西方绘画艺术中所不具备的。中国画将文学的诗性,书法的挥洒,绘画的意境和印章的深刻容纳进来,其更加表现出创作者赋予作品的生命力和情感。
诗——中国画高度凝练的语言
我国的诗词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璀璨明珠,其同样也是中国诗词的两座高峰。而在诗与画的结合中,更为著名的就是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吗”。在诗画的珠联璧合中有两种创作方式,一种是题诗于画,另一种是依诗作画。
题诗于画,即在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者本人或他人赋诗作于空白处。诗的内容或抒发情感,或谈论观点,或咏叹画境。依诗作画,即根据原诗中所具有的的意象和内容进行绘画。但不管是题诗于画还是依诗作画其都是弥补不足,这也就是常说的“高情逸思,诗之意境,画以补之,画之不足,题诗发之”。
诗画结合,在宋代以前是鲜少有人在画作上进行题诗的。而诗画的结合是从文人画开始萌芽的。文人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专属名词,其泛指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阶级用来把玩和表达感情的绘画作品。文人画的创作者大多是富有才学的士大夫阶级,因此其绘画作品与民间画匠和宫廷画师的画作有所不同,其更讲究笔墨娴熟与文学素养。由此,中国画的“三绝”诗、书、画开始结合起来。
书——中国画的魅力所在
书法是中国文字的艺术载体,从刀耕火种到甲骨文,其经过漫长而悠久的文字形成过程。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规范,其包括用笔、点画、结构、章法等特点。而这些艺术特点被公认为书画同源,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众多的书法名家。对于一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讲,优美的书法和文学的诗性与画中的意境相结合,其更能把作品推往更深的境界。人们常说的书卷气,其实就是在书画的交相辉映中相得益彰,既能丰富内容又可提升境界给人以更美的享受。
从唐代的张彦远到宋代的苏东坡,再到元代的赵孟,之后明代的文徵明、唐寅、仇英和清代金农、郑燮、黄慎以至民国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各朝各代的名家都以书画统一和诗书画的相互交融,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绘画作品上题诗落款,其不仅起到点睛的作用,更能丰富画面的艺术构成,加深画的意境意趣,启发观赏者的想象力。从某种程度来讲,书法其实也是艺术家的试金石。
印——中国画的点睛之笔
印章在书画中的使用最早见于唐代,印章最开始当然使用也只是单纯地用在证信工具,后逐步发展成具有艺术领域,成为书画收藏和书画题跋的重要元素。刻印在秦汉时期非常流行,多用于官府的关碟和私人的书信往来。唐朝以后,印学逐渐兴起,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篆刻大家。而到明清之后形成了各种流派名家辈出,也推动了印章的发展。印章的内容从最开始的官印到姓氏印再到肖形印。以动物为图案的肖形印更富有装饰趣味,从而印章的发展,在内容更加富有特色,在形式上表现一种民俗。
一枚印章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逐渐的成为一种璀璨的文化,其不仅彰显了文人墨客的文化素养,还能够表现出他们的艰苦磨练。历代文人都以自己的篆刻水平而自鸣得意,每每在创作完成之后落款和盖章。而这落款和盖章的位置也非常的考究,因为它往往在最后能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印章的形式美,以篆刻的语言表现在画面上,在黑白素雅的中国画上落上一枚鲜红的印文,画面上格外醒目,风格上交相呼应,使作品增加了几份艺术观感。在自己的作品上盖上印章,在鉴别真伪的同时还是历代名人名作的传承与流序。
诗、书、画、印分属不同的门类,诗是文学,语言的艺术;书是根基,文化的延续;画是神韵,笔墨的表现;印是篆刻,方寸间的天地,将这四者融合在一起才是中国画风采的最美体现。(序言资料取材来源于网络,小编加以整理)


本期书、画、印作者:
(按笔名、姓氏笔划排列)
一 然 马克新 云门子
王绍龙 王传寿 王 说
云水涧 王村之 王胜军
王吉习 田 源 冯招云
庄兰香 刘正齐 刘建博
华 玉 张星义 张敦水
张 静 张承周 芬 芳
步云子 吴明圣 李桂三
张宝才 杨玉芳 杨 苇
杨 柳 陈建会 唐行国
顾修俊 秦国强 晨 晓
萧 雅 曹 萌 崔元祥
韩荣远 惠 广 鲁 蒙
锦 坡 杨兴堂 画船听雨





临江仙·彭城云龙湖(贺铸体)
填词/庄兰香
水光山色匀画卷,青峰千里平铺。载舟一夜到龙湖。夜阑同月饮,沉醉忘归途。
休道曲多酬者少,彭城多出名儒。风流才俊遇龙姝。清风相约久,诗酒尽情沽。

鹧鸪天·南石塔
填词/庄兰香
地处偏隅古寺名,蜿蜒深巷卧龙形。
千秋云柏追唐梦,四野田皋翻浪声。
开阔步,动柔情。诗书画里现豪雄。
小村气象从天象,花举千杯敬远朋。

摊破浣溪沙·遣怀
填词/庄兰香
风摆芦花渐白头,又添素雨老梧秋。
念里荷香空寂寂,不堪留。
细数清欢无一半,尽将琐事裹单裘。
几许柔肠何处寄,托云舟。

卜算子·海之蓝
填词/庄兰香
碧宇有玄机,生月为天眠。
地脉如何不动情,生海为心管。
照影见青山,送客归花岸。
天地从来谁敢违,违者遭天谴。

填词/庄兰香
久累红尘心已懒,时常辜负诗弦。
晓来窗冷赠花笺。似花无活力,轻触即成烟。
又恐冬阳收好景,难留方里人间。
浮山止水怎经翻。眼睛浑不眨,复制可真难。

临江仙·无题
填词/庄兰香
离落梧桐青黄未,旋身己付平湖。
烟波无意做船夫。任它情绝绝,惟愿不心孤。
偏爱青时秋又至,浮生能几须臾。
旧时梦锁碧云居。枫红燃火把,好景在征途。

香山文化成立有感
填词/庄兰香
此地如同星子聚,清名出自香山。
云溪如桨士如渊。落花常变换,文脉不曾迁。
细数先人功绩在,三朝忠义金銮。
一生襟素历波阑。文风今正盛,再度起蓝烟。

临江仙·秋词
填词/庄兰香
徒羡长天云小朵,身轻不问西东。
朝朝游牧在苍穹,感时行作雨,聚散是非空。
云鬓香腮今度雪,几时磨去青葱。
眉头洇满暮霜风,诚如枫叶静,心比满山红。

晨间寄语
填词/庄兰香
己是秋深枫叶冷,何妨凌得寒霜。
何妨雨夜更猖狂。若无寒到骨,哪见火红郎。
惯看枯荣秋几度,高山迢水长长。
西风略过菊花黄。东方鱼肚白,翻过旧时光。

闭户感吟(新韵)
文/庄兰香
少涉风尘少妄言,诗文独抱自成欢。
蓬门常聚鸿儒客,拙技经营墨画轩。
笔底词花开复落,心头水月未曾迁。
弄潮踏上风云路,从此庸人不下船。

荷枯菊老惧西风,满目苍黄君独红。
不屑霜寒伤骨气,未因冷雨改心声。
古时御苑痴情水,几许幽怀长信宫。
今又题诗待人赋,年年贺者得公卿。

读刘树亮先生赣皖行诗作有感(新韵)
文/庄兰香
烟霞半壁彩云间,君访名流山复山。
潭水瓷都侬有韵,青冥岩石画同源。
天开仲晦方塘地,月许刘公一鉴田。
篁岭风光媚秋色,更添此刻远来仙。

搬砖情怀
文/庄兰香
又到深宵第几更,周遭虫瑟竞和鸣。
谁为午夜搬砖客,侬揽秋光于月庭。
一棹词花香在手,半川宿雨叶添晴。
诗田千亩勤劳作,种有唐星与宋星。

云龙湖(通韵)
文/庄兰香
晴光水色碧如烟,排踏云流登玉盘。
欲问平湖龙子意,可赊好景为修禅。
山路秋风
文/庄兰香
大道弯弯通曲崖,提心山路到山家。
真情一旦成离恨,扑面秋风是乱沙。
秋 叶
文/庄兰香
风寒霜冷两相欺,纵使交加何蹙眉。
本是护花常不见,临行再发仲春姿。
芦 苇
文/庄兰香
空心有节信元邪,濯足请流莫自嗟。
秋老生成白娘子,旋身飞向彩云家。
无题(新韵)
文/庄兰香
殷勤己了断前因,参悟终须一试深,
明月清如玄玉镜,任凭薄雾又残云。
贺香山文化成立
文/庄兰香
香山灵气己无论,地域名流出劲臣。
两水波光今胜昔,清风又作领潮人。
咏南石塔
文/庄兰香
月亮弯弯和太阳,老村气象五云长。
时人来往清风里,枕着书香入梦乡。
野山菊(通韵)
文/崔小玲
本籍山上驻,偶有圃间移。
枝茂花开盛,香浓蝶入迷。
深秋增色彩,旷野展生机。
不惧风萧瑟,阳光做羽衣。
境(通韵)
文/崔小玲
云外传天籁,田园听鸟鸣。
径深追梦处,硕果沐金风。
高 楼(通韵)
文/崔小玲
座座新楼入碧霄,欲同天界试逐高。
夜推窗户观星月,哪位仙家来应邀?
冬日枝头孤叶(通韵)
文/崔小玲
落叶纷飞化沃泥,唯余贮立冷风袭。
挺胸昂首傲霜雪,春至忙先报你知。
文化西刘
文/崔小玲
结对帮扶凝底蕴,新词古韵载心舟。
天寒不挡诗情暖,美丽三归景更优。
探 亲(通韵)
文/崔小玲
古都城外麦苗新,故土馨香探爱亲。
心曲娓言情动处,清风缓缓拭衣襟。
老 树(通韵)
文/崔小玲
岁月沧桑留印痕,旷原枯木又逢春。
倾怀未储凡间事,屹立远山观世尘。
叶与根(通韵)
文/崔小玲
金风送爽叶归根,几世情缘遇世尘。
精彩一生坦然去,相逢又是次年春。
荷塘冬景
文/徐瑞凤
荷叶凋零水已冰,曾经故事用心听。
莫嗟冬日太孤寂,犹有鱼儿伴锦星。
冬 游
文/徐瑞凤
池水成冰柳未黄,风中依旧自飞扬。
娇姿招手向谁笑,赢得佳人泼墨狂。
枯 荷
文/徐瑞凤
枯叶横塘水正凉,静看傲骨立中央。
长风万里拂过日,蜓绕荷花各自忙。
荷塘冬景
文/徐瑞凤
百亩荷塘卸艳妆,生机一片水中藏。
须从静处听心曲,只等春风送绿裳。
遣 怀(通韵)
文/徐瑞凤
三更无寐梦难寻,尘事萦怀入骨深。
借问一轮中夜月,此时同望是何人?
树坚强
文/徐瑞凤
参天大树记流光,早把荣枯视若常。
叶茂枝繁争向上,世人羞愧叹沧桑。
银杏叶
文/徐瑞凤
观景须逢叶落时,空中飘洒万行诗。
笑看黄扇随风舞,扇走秋天不觉疲。
闲 题
文/徐瑞凤
欲赏冬奇何处求,临淄近日正堪游。
北风有意弄颜色,一路金黄铺到头。
红 梅
文/孙波
蕊影羞羞泣,妆红怯怯姿。
琼花窗隙落,梦里赋情诗。
红梅咏怀
文/孙波
柳暗芦凄风似刀,梅唇初启蕊含娇。
琼妃不见踏歌舞,翘盼花枝红影摇。
芦花冬景(通韵)
文/孙波
芦花难觅往时芳,孤守清寒叹逝殇。
疏影凄寥曳风舞,几声冷雀暖情长。
修心养性
文/李佰清
紫陌莺歌耳不闻,诗翁静水钓浮云。
绝非旧梦无牵挂,聊慰痴心自克勤。
随遇而安(通韵)
文/李佰清
征途抖掉满身尘,化作天边一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