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瑞玉(韶关散文诗学会 )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知识青年”,但对于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家喻户晓,对当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打上的烙印,终生不忘——那是一个时代深深的烙印。

1968年12月,毛泽东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全国上下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史料记载,“文化大革命”期间有1600万多人的在校初中、高中毕业生(当时大学关闭)从城市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上山下乡的总人数达到了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现在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也是当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其中一员。1978年10月后,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基本上逐步得到了妥善安置,主要是让知识青年返回城市或安排就业,也有少部分知识青年在农村结婚,在农村安家落户,成为当地的农村人。

知识青年从城市到农村,解决了当时城市青年就业难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让国家度过了大饥荒。在当时中国与苏联关系交恶的时期,也是出于战备的考虑。虽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在当时国内国际的大环境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对策。

从城市到农村,城市青年深刻体验了农村、农业、农民的不易和艰辛,也经受了锻炼和不少的折磨,这些经历给知识青年的一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坐落在韶关市武江区西河镇三蕉村的“三蕉知青文化园”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场景,知识青年在农村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画面,知识青年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比较集中、全面再现了知识青年的历史,从“三蕉知青文化园”折射到全国,一域窥全貌,很值得去看一看。

在“三蕉知青文化园”里,除了可以浏览知识青年使用过的器具外,还可以到园里“知青厨房”就餐,品尝农村知青的美食,参观周边农场的无公害果蔬,以及三蕉周边农村的村容村貌。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浑浊,不妨到空气清新的三蕉一游。
20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