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人文讲堂 | 乱世才女张爱玲———《张爱玲传》作者刘川鄂受邀到文华学院作讲座
红叶翻飞,金风送爽,“秋来文华赏红枫”,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一场盛大的红枫聚会如约而至。正值又一届红枫文化节,12月1日下午,一场以“乱世才女张爱玲”为主题的讲座在文华学院人文楼报告厅举行,吸引了众多的在校师生前来聆听。人文学部副主任杜俊伟教授、文华学院科技处副处长彭晓艳博士及中文系师生在座。中文系主任谭邦和教授为在座听众介绍了“文华人文大讲堂”第一讲主讲嘉宾——湖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内著名张爱玲研究专家刘川鄂教授,由此文华人文大讲堂系列正式拉开序幕。

刘川鄂教授首先从研究生时代走上张爱玲的研究之路谈起,梳理了自己历年来的研究成果,然后开始介绍这位传奇女作家的生平。他归纳张爱玲人生的各个阶段:“童年:优裕而忧郁”——她出生名门,却经历父母离异,在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中体验人之初成长的艰难,养就了一双“怀疑一切”的目光;“少年:立志而发愤”——她刻苦攻读,在香港大学接受了良好的英语训练,并自信其文学天赋,做着“我的天才梦”,发誓当作家要“比林语堂还出名”;“青年:成名而谋爱”——她因战乱中断学业,回到上海,提起创作之笔,开启了文学生涯,以井喷之势贡献出连篇佳作,形成独有的张式风格,中间还经历了一场伤筋动骨的恋爱;“中年:漂泊而执着”——她一度避居香港,再度远迁美国,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写作策略,再次尝试婚姻生活,虽然屡遭挫败,但未曾放弃过对文学和生活的追求和热爱;“晚年:孤寂而怪癖”——她离群索居,频繁搬迁,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不愿被世俗打扰,离世前整整齐齐打点好遗物,写好遗言,不想打扰到世人。刘教授对这位乱世才女传奇的一生了如指掌,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让在座听众如亲历故事,感喟不已。

随后,刘教授深入探讨了张爱玲的个人风格和写作特点。他形容张爱玲是一位“清坚决绝的现代人”,在太重“礼”的社会里,她顽强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孜孜不倦地探寻人性以及人自身的弱点。她具有自觉的作家意识、强烈的文体意识、非凡的中外文学传统的转化能力以及精微的人性洞察和描写能力。她的小说被称为“张爱玲体”,带着一种苍老的基调,以犯冲的色彩、繁复的意象和参差的结构表现女人的命运,表达人性的主题。

接着,刘教授举出五部最能体现“张爱玲体”的小说作品,对其一一解读。“《金锁记》:金钱与欲望”——市井出生的曹七巧高嫁豪门,守着一个残废丈夫,套上金钱的枷锁,牺牲掉自己的青春,以致性格扭曲,晚年残害下一代儿女;“《倾城之恋》:恋爱与婚姻”——离异少妇白流苏为脱离嫌弃自己的娘家,用心地与华侨巨商之子范柳原“谈”恋爱,落于下风,不得不接受不光彩的情妇身份,却因香港的沦陷迎来了人生的转机,达成了结婚的初衷;“《红玫瑰与白玫瑰》:道德与欲望”——民国“凤凰男”佟振保抛弃自己喜欢的作风现代的王娇蕊,迎娶自己不喜的举止传统的孟烟鹂,始终无法平息内心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不得安生;“《封锁》:好人与真人”——封锁期间,两个原本陌生的都市平凡男女吕宗桢和吴翠远在电车里经历了搭讪、闲聊、调情的过程,以致女方动心,爱上眼前这个不算“好人”的“真人”,却在封锁结束后回归陌生关系;“《色·戒》:爱国与爱人”——女学生王佳芝因贪恋心上人的赏识,误打误撞参与爱国锄奸行动,成为汉奸易先生身边的间谍,在误判易先生爱己的瞬间放走他,暴露自己,成为易先生枪下的“伥鬼”。随着刘教授富于激情的讲解,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跃然于席间听众的目前,大家深深地理解到张氏小说的的人性深度和美学意蕴,感受到张爱玲之为张爱玲的独特价值。她探索人性,拷问灵魂,揭示文明与人性的冲突,留下了丰富的立体的关于现代中国的人性画卷。

对于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刘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张爱玲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最有成就的作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小说家(这两项也许有并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出色的女作家(这个没有之一)。

讲座尾声,刘川鄂教授将“眼里有大师,心中有经典”这句话送给在场的同学,对同学们寄予厚望,鼓励大家怀抱信心,在专业领域里走得更深更远,台下随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最后,谭邦和教授上台对讲座进行总结,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张爱玲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贡献出为人津津乐道的诸多作品。刘川鄂教授出俗入雅的演讲让文华学子对张爱玲其人其作有了系统、深入而精到的认识,让大家更加欣赏这位乱世才女的文学魅力。让我们向杰出的女作家张爱玲致敬,也期待每年红枫夺目的季节人文大讲堂都能带来同样精彩绝伦的演讲!

讲座之前,谭邦和教授陪同刘川鄂教授欣赏了文华校园的美丽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