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对联
《2024 龙年新春联》
《网友赐联·贺创刊》
● 诗歌人生
《趟过艺术之河眺望源头(外一首)》:陈 宏(四川)
《啊,敬承橘洲》:沈国丽(湖北)
《行走的冬季(组诗)》:平书宪(山东)
● 诗词理论
《鲍照〈梅花落〉主旨辨析》:王传学(深圳)
● 诗词古风
《七绝·石头城(两首)》:乐木海(辽宁)
《抒怀六首(同题诗)》:杨 建(河北)
《冬夜游洛浦》:李献忠(河南)
● 专题报道
闫晓雨 :95后作家一腔孤勇体验人生
● 诗意中国
2024龙年新春联
陈 宏(硬笔书法)
上联:万里龙年迎盛事
下联:全球春意贺新时
上联:新春好景全球赞
下联:盛世龙年举国欢
上联:万马奔腾新世纪
下联:全球瞩目大龙年
上联:龙年喜鹊齐欢唱
下联:新岁祥云共贺迎
网友赐联·贺创刊
上联:
文笔生花贺创刊
下联:
才思汇聚祝首发
——巧手李(福建)
下联:
才气当风庆首发
——曾经的审计人(山东)
趟过艺术之河眺望源头(外一首)
陈 宏(四川)
古老的大陆深厚而宽阔
浩瀚大海深邃而澎湃
艺术家之于创造力
犹如横亘于面前的这一片海洋
眺望历史的源头,穿越宇宙的罅隙
俯仰于时代漩涡里
寻找千年流传不衰的回响
领略它的从容不迫
艺术的感悟随云淡风轻
历史的勾勒别样清晰
才子佳人神采飞扬各领风骚
艺术之光从容奔放
赋予了广袤海洋般的力量与信念
也许并非完全粗犷而冷峻
但它为开启光明之门找寻了一条通道
穿过迷茫,踏越迷雾
终于看见遥远处那海洋熟悉的轮廓——
阳光洒下一片金色,波浪激荡着沙滩
有一种声音,让人充满向往
有一段路程,美丽而神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每当感受到心中那抹宁静
总会带给我无限遐想
艺术那浩瀚的时空
像一首伟大的交响曲
瑰丽多彩更增添了无数奇观
神秘而智慧的笔触
牵动了人们追寻艺术之光
岁月年轮积淀的色彩唯其源远流长
伴随着四季更迭盛衰枯荣
时光留下永恒的记忆与珍藏
艺术的魅力与梦想
生命的存在与繁衍有着自己的梦想
古人的探索锲而不舍
绘画雕塑艺术创造出缤纷多姿的色彩
当我们蓦然回首
屹立不倒的长城怀揣着民族振兴的梦想
血脉之中奔腾着千年渴望
远眺文化艺术长廊
先贤们心怀天下安危书写恢宏篇章
尘世因诗词赋而弥漫古典神韵
万千激情奔涌泼墨自如
艺术总是充满着不可思议的魔力
她在舞蹈节奏之间牵引观众走向完美
激情给予现实和理想更高层次的撞击与交融
那优雅的知性和敏锐微妙的洞察力
突破虚浮的平静与超然、迷乱与庸俗
并将这份梦想编织成魔幻色彩的音符
那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雄伟庄重清新隽永
震撼心灵创造和谐回味无穷
总能听见原始而纯真的心境与热忱
帮助心灵获取充足的养分
艺术的魅力无处不在
仿佛蒙娜丽莎画卷里的优雅
仅凭目光便把波涛汹涌的美景浓缩收藏
任风随形柔软如影
伫倚窗栏,凝思日暮浮云
飘逸的细腻感撕破空虚的黑暗
将刹那苍凉深埋进古老的土壤
生活要有足够动力闲适哼唱
咀嚼人性中斑斓琐碎分享甜蜜快乐
品味五千年珍贵醇厚的雅趣
思绪飘渺在脑海中相互交织
如怀抱磁感线在音乐隧道中行走
明亮色彩投射出温暖阳光般蓬勃的景象
将世间纷繁念头依次排列铺陈
总能听见山河荡气回肠振聋发聩
纯粹的灵动
(来源:《方志四川》)
【编辑点评】作者将艺术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相融合,展现了艺术对人们心灵的滋养和启迪,将艺术的力量和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艺术的魅力无处不在,仿佛蒙娜丽莎画卷里的优雅。”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对艺术的赞美,让人对艺术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受。
【作者简介】陈宏,男,汉族,1970年生,四川南充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委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语言文化委员会会员,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科幻委员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创作委员,中国影响力人物数据库推荐名家,《新文艺家》主编、编审,诗词微博超话创作官、超话小主持人,华语作家网签约作家,作品入选《中国诗词年选》等选本,获评中国诗歌学会“地球使用指南”主题诗歌征集优秀作品,多次在国际文艺大赛中获奖,著有科幻小说《火星觉醒》、诗集《城市诗集》(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啊,敬承橘洲
沈国丽(湖北)
春天呼唤
掀起湘江滔滔诗意
恰同学少年
侃翔梦想 激扬风帆
崇敬拂起漫江碧透
红色仰幕颗颗中国心
崇敬飞过万山红遍
红色敬仰浓浓中华情
斗重山齐
湘江明珠敬辞
橘子洲头啊
激扬红色大地诗篇
橘子洲头啊
主席指点大爱江山图腾
数风流人物哦
敬承橘洲
为人民服务
敬承历史的使命
最美橘洲欢迎您
人民至上
敬承时代的赞歌
最美橘洲
遇见最美的您
【编辑点评】诗歌勾勒出了橘子洲头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表达了对红色革命精神的崇敬和对中华情的浓浓敬仰。整篇作品以敬承橘洲为主题,通过描绘橘子洲头的美景和历史,表达了为人民服务、敬承历史使命的信念,展现了最美橘洲的魅力。
【作者简介】沈国丽,女,来自李白“第二故乡”湖北安陆,《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世界诗人》签约诗人,今日头条百佳诗人,中国新诗协会名人分会会长。
行走的冬季(组诗)
平书宪(山东)
1. 向往故乡的冬天
一枚未曾全黄的银杏叶
温柔地落在我的脚步声里
霜染的枫叶
画出油画的斑斓
驿动的心没有落寞惆怅
满满期待一个轮回的盎然
撩开季节更迭的幕布
冬变成了帧帧凝固着的风景画卷
雪的洁白布满我的世界
把梦铺叠在母亲的原野
冬夜寂静月光染上寒意
野外只有风和焜黄
水在月光中跪下
灵动着我多彩的童年
向往故乡的冬天
不再拒绝灼热只有肆意的淋漓畅酣
阳光下尽情地奔跑
冰冷的面颊写满灿烂
老屋里
父亲煮一壶老酒深情斟满
醉了岁月静好
美了天上人间
母亲停下手中的针线
端详着视频里儿子的笑脸
冬天来了
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2. 煽动一对风和雪的翅膀
冬夜,落雪妆点着世界
煽动一对风和雪的翅膀
我踩着原生民歌的韵脚
寻觅故乡那首清丽的诗章
风吹起,心随风迁徙
在浮沉中静谧
踏雪寻梅,峰回路转时
却发现茫茫白雪遮住了我们的爱
夜半的灯火呈现沧桑
村庄在岁月中变老
我不能忍住爱情
忍住拥抱风雪的欲望
我向往神鹰的歌声
忍不住贴在苍穹里薄如蝉翼的背影
一场雪送走春花秋月的遗憾
一个眼神可拂起时间的长发
一滴清泪能消融岁月的光华
我把你的明月装进行囊
追逐亘古灿烂的太阳
独走天涯
泪落下来
碎成数不尽的相思
3. 燃烧在冬天的火焰
红尘中的琐事
平淡里展示铭心刻骨的异趣
在时间的缝隙里
翻看过往的点滴
倾听心灵深处的慰籍
苍穹之下大地延绵的缄默
美丽的花丛在悄悄飘香
我在葱郁的文字里寻觅精神家园
岁月在我身上划出时间的伤痕
瞬间仿佛苍老了一个世纪
是谁点燃了晚会的篝火
跳动起火焰复杂的歌舞
音符之谜藏着一腔弯曲的执着
呼啸的河流冲撞着冬日隩岸
惊艳一片过去的山川
你远远地美丽着
撇下一串串深深浅浅的叹息
雪还没有熄灭依然在烧
站在风的翅膀上
缘着诗歌的意象与月亮对话
我读懂燃烧在冬天裸露的灵魂
4. 用一场雪为爱送行
飞舞的白蝴蝶
煽动着季节的羽翼
咏叹岁月的更迭
从天际飘来大片大片的雪花
是你寄来的信笺
窗外雪积了很厚
我需要花费一冬的时间去品读
郁郁的冬夜
启明星融化了我的心思
低泣的泪在笔尖上默默地涌流
烟湿湿的没有干柴
呼啸的风送来雪的告白
望着那些洁白的信笺
我在心底默默推算着相逢的日期
世上不是所有的话都能兑现
那唯一
只是瞬间停泊在我生命河流上
一片花瓣
5. 雪韵
无数个雪意萌动的黄昏
拉出山谷的篝火
燃烧着黑夜流淌的黄河
明灭的视线
丛生的荒凉
从石块中哀怨地掠过
整个岁月静立不动
其间望见一片雪花飘落的过程
手上便长出洁白的蝴蝶
翅膀的迭舞朦胧着两缕思情
连同岸边迷茫的孤灯
宣泄六角形之魂
任风奏出袅袅琴音
6. 相思
在寒冬
唯有想你才能温暖自己
火焰的河流
在无边的寂寞里
川流不息
沉默的离别
在我生命里铺开沉重的轨迹
我用红酒灌醉寄居的城市
麻木地拒绝霓虹灯
分泌的诱惑
7. 绽放
花瓣离开枝头
在故乡的原野
缄默不语
原始的纯真胜过花谢后的树林
大地用泥土的温暖守候我
乡土最先的血肉来自太阳和月亮
或风雨的鞭打和喂养
父亲种植汗水之后
有了孕育一切收藏一切的胸怀
丢弃昨夜的颓废
在静谧的晨曦中
剪一段月光
微笑着为自己作茧
我在其中做着化蝶的梦
【编辑点评】这组诗以冬季为主题,展现出作者对故乡冬天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表达,文字简练而精致,情感真挚而深沉,通过描绘冬天的景色和情感,作者将读者带入一个寂静而美丽的世界,抒放动人的想象和萌动,让人感受到冬季的独特魅力和情感的深度。
【作者简介】平书宪,笔名丛笑,山东菏泽人,现居济南,大学学历,中共党员,新闻工作者。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天津散文研究会、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牡丹区第十三届、十四届政协委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大众日报》《诗刊》《散文选刊》等,多部文学作品获奖并入选图书年选。
鲍照《梅花落》主旨辨析
王传学(深圳)
南朝宋诗人鲍照的《梅花落》,是较早以花喻人,写梅花品格的诗,其诗曰: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逐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对这首诗,现在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是对“摇荡春风逐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三句,是指“杂树”还是“梅花”,对它的解读,影响到对全诗主旨的理解。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指杂树。
其代表观点是:诗人笔下的梅花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诗中通过对耐寒的梅花与软弱动摇的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该辞典对此诗的赏析是: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这里的“杂树”和“梅”含有象征意义。杂树,“亦指世间悠悠者流”。即一般无节操的士大夫;梅,指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土。庭院中有各种树木,而诗人最赞赏的是梅花,观点十分鲜明。
下面是诗人与杂树的对话。
“问君何独然?”这句是假托杂树的问话:你为什么单单赞赏梅花呢?诗人答道:“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念其”之其,谓梅花;“念尔”之“尔”,谓杂树。全句意为,因梅花不畏严寒,能在霜中开花,露中结实,而杂树只能在春风中摇曳,在春日下盛开,有的虽然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而没有耐寒的品质。在此,诗人将杂树拟人,并将它与梅花放在一起,用对比的方式加以描绘、说明,通过对耐寒梅花的赞美,批判了杂树的软弱动摇。两者在比较中得到鉴别,强化,可谓相得益彰。
本诗主要是托讽之辞,采用杂言,音节顿挫激扬,富于变化,其一褒一贬,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态度。这与作者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鲍照“家世贫贱”(见鲍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饱受压抑。他痛恨门阀土族制度,对刘宋王朝的统治深为不满,因此,他那质朴的诗句中表示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之士的赞扬。这里还包含着寒士被压抑的义愤和对高门世族垄断政权的控诉。诗歌以充沛的气势,强烈的个性,明快的语言,给读者以震撼。
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指梅花。其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从南朝文人对梅花这一意象的认识来看,它既没有所谓的“霜质”,也不具备迎霜傲雪的高洁品质。就南朝文坛的创作实践而言,梅花更多的是以其花香、色、白的习性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传统观点完全用宋以后人们对梅花的审美态度来解读《梅花落》一诗,因而所得出的结论必然与其本意背道而驰。(葛志伟《鲍照〈梅花落〉诗旨探微》,《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鲍照在其《梅花落》中,……虽然仍视梅花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开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才能得不到发挥。(费祝琴《也谈宋代诗歌中的梅花意象》,《语文天地》)
这首诗写的就是梅树及其梅花,最终落到写梅花的“落”上,也就是梅花的飘零上。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也相当之明确:叹息梅树的“双重人格”,批判梅树之花“徒有霜华无霜质”。对于梅花,作者的态度是否定的。(高遵雄《关于鲍照〈梅花落〉的解读》)
为什么后三句是指梅花?
诗中的“念尔零落逐风飚”句:众树在春天都纷纷开花,只有梅花是落花的,所以本句的代词“尔”只能是“梅花”而非“杂树”,后者在春天正开的茂盛呢。同类的诗歌,亦同样指出梅花在春天落花、“随风飞舞”的特质。
如在鲍照稍后的吴均也写有一首《梅花落》:
终冬十二月,寒风西北吹。
独有梅花落,飘荡不一枝。
流连逐霜彩,散漫下冰澌。
何当与春日,共映芙蓉池。
诗中写冬末梅花被风吹飘落的情景,与“念尔零落逐风飚”的情景何其相似。
诗中的“徒具霜华无霜质"句:“霜华”即是前句的“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这句指梅花向无异议。况且,“杂树”本来就不具备“霜华”,当然也无“霜质”,所以“徒具霜华无霜质”也只能单指“梅花”了。
梅花本是在霜露之中开花、结实,能抵抗风寒的。可是,在春风春日招惹下,它竟然是“徒有霜华无霜质”,并显出"摇荡"、"媚"的姿态。这就是开首为什么诗人说"偏为梅咨嗟"了。
由此可以看出,全诗描绘了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花、在春天落花、在风露中结实的自然生长特征,讽刺那些虚有其表的士人,他们即使在艰难日子显示出抗霜抗寒的特质,可是,一旦有权贵招手,就赶紧摇荡着腰肢去谄媚他们了。
其实,梅花是在唐宋才被赋予坚毅耐寒的人格特征的。梅自诗经开始就是与爱情有关。是具有民俗意义的物象。《诗经•召南•摽有梅》是青年女子在梅子成熟时节求偶的歌唱: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据闻一多《古典新义》考定,这首诗表现的是古代女子抛果定情的风俗,而在这风俗中,“梅与女子之关系尤深”。在南朝乐府民歌中,常常可以见到关于《梅花落》的歌唱。如《孟珠》:“适闻梅作花,花落已结子。”以梅已落花结子暗示男子求偶当及时,就是古风俗的遗存。
到了南北朝时期,梅花逐渐进入了文人的审美视野,在诗中多有对梅花的赞美,并与当时的社会现象、价值观念联系起来。鲍照的这首《梅花落》,在同类诗中是写得较早的,用的是乐府旧题,写梅花的自然生长现象,暗喻现实中的某类人物的品格特征,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具有开创性意义。
在东晋末至刘宋时期的诗人群中,鲍照可算得是佼佼者。鲍照的诗,以乐府见长,五言诗也不少,但成就不及乐府诗。他的诗多有讽谕慷慨之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和不平,这可能是和他出身家世贫塞、仕途遭遇坎坷有关。
这首诗是托物言志的,写的是梅花,说的是人。开头两句点出诗人与众不同的构思:庭中杂树很多,为什么偏偏要为梅花而咨嗟呢?诗人自己设问说:“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以下各句,全部是诗人的议论,但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说理寓于具体形象的描述之中。“念其”、“念尔”是两个层次的递进,首先是赞扬梅树的正面品格:在风霜雨露之中,众芳芜秽,独有梅花盛开,果实累累,故赞美梅树“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赞誉梅树有经风雨、抗霜雪的顽强生长的活力。
但是,这些描写只不过都是铺垫。过渡句“摇荡春风媚春日”,写出了梅花在春风中“摇荡”、讨好春日的“媚”态,从而引出全诗的主题“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两句。前面“念其”句是第一个转折,这里“念尔”句是第二个转折,这一转折才点出了诗人的本意。尽管梅树有上述种种优秀品格,但可惜傲雪凌霜的梅花,也不能长久开放,最终仍逃不脱“零落逐风飚”的命运。这就是诗人为梅“咨嗟”的原因,因为它“徒有霜华无霜质”,所以,虽然能抗傲于一时,但难善始善终,最后还是“零落”了!
花开花谢,属自然现象,梅花自然也不可能常开。诗人只不过是借物拟人,借题发挥,用以讽刺那些曾想修持节操而又不能坚持到底的士人。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一些士人常因真言直谏而遭横祸,所以,许多人往往不能保持晚节而同流合污。在晋代,这种情况是不少见的,根据鲍照的为人和性格,可知他对这种不能保持节操的人是很看不起的,在蔑视的同时又带有几分惋惜。
这首诗以梅花作比喻,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节操,不是一时一事的表现,也不是表面的伪饰,而是要名副其实,恪守终身。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首哲理诗,它讲的是人生哲理,但是,这种哲理是以比喻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诗人塑造了梅花的形象,我们从梅花形象的艺术感受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编辑点评】该篇理论文章在写作上表现出了对鲍照《梅花落》诗的深刻分析和解读,文章使用专业术语和准确表达,对不同观点进行对比和辨析,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通过引用多个观点和例证,对诗歌的主题和意义进行了全面阐述。同时,还涉及了时代背景的分析。总体上看,文章体现了语言精炼、学识专业和逻辑性强等特色。
【作者简介】王传学,多年从事古典诗词的研究与解析,出版著作《特级教师谈词语赏析》《语文教学与诗文鉴赏》《感受诗词意象美——古诗词四季意象赏析》《感受节日诗意美——咏节日古诗词赏析》《感受梅花诗意美——咏梅花古诗词赏析》。
七绝·石头城(两首)
乐木海(辽宁)
石头城欲雨
烟深云重覆城头,天容欲负大江舟。
清凉钟起敲乡梦,细雨应来洗客愁。
注:石头城在清凉山下,山内有清凉寺。
鬼脸照镜
一湖明镜对城盘,六百春秋日日看。
需待云开求靓影,谁知风起更班阑。
注:石头城又名鬼脸城,城墙经过天长日久的风化作用,酷似一张面目狰狞的鬼脸,其前20米,有一湖,人曰镜子湖,当风和日丽,湖面如镜,鬼脸倒影其中,遂成一景。
【编辑点评】《石头城》两首诗以简洁生动的文字勾勒出了石头城的景象和意境,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对比,将读者带入了石头城的幽静和神秘之中。这两首诗在语言、意境方面表现出色。
【作者简介】乐木海,国际华文作家协会会员、辽宁分会秘书长,《华人文学》签约作家,中华诗词学院辅导教师,辽宁建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曾获“江南杯”全国诗文大赛一等奖、“会师楼杯”甘肃会宁剪纸全国诗文大赛二等奖、“朝阳银行杯”迎冬奥诗词大赛二等奖,作品在《辽宁日报》《朝阳日报》《市场早报》《青海湖诗报》《青海湖诗刊》《诗词月刊》等报刊发表。
抒怀六首(同题诗)
杨 建(河北)
1: 醉乡春·抒怀
看遍世间真假,无意附庸风雅。
古道远,柳亭长,风景似诗如画。
更在旧园篱下,葬却心头记挂。
少年梦,故乡情,尽皆化作真潇洒。
2: 行香子·抒怀
风透残窗,月闯疏帘。居陋室、不落人前。
才高鄙世,德傲人间。是梦中贤,狂中圣,醉中仙。
孤灯一盏,孤桌一案。笑人生、似水流年。
人生苦短,何必缠绵。又让谁忧,由谁怨,要谁怜。
3: 留春令·抒怀
旧时心事,远方山海,俱成追忆。
漫漫红尘几行诗,也伴酒、轻抛弃。
梦里青葱唯梦里,醉在他乡地。
一抹新愁不该生,暂且向、浮云祭。
4: 一剪梅·抒怀
只愿山河任意游,不解风流,不会风流。
碧空无处寄多情,我也无优,我也无求。
不可贪读春与秋,只许干休,只好干休。
琼浆玉露醉人诗,梦是谁丢,梦是谁留。
5: 行香子·抒怀
簇簇黄花,处处人家。正冬初、小雪如沙。
书香陋室,炉火香茶。共说流光,评岁月,品年华。
声声妙曲,丝丝妙韵,作新词、恣意抒发。 书生意气,却也无他。只叹浮生,怀星海,问天涯。
6: 画堂春·抒怀
滴滴点点数流年,茫茫渺渺从前。
不堪昨夜梦连连,碌碌云烟。
日日哀哀怨怨,时时爱爱怜怜。
几帘残柳自翩翩,喏喏无言。
【编辑点评】《抒怀六首》同题诗富有意境的表述,表露了对人生、情感和时光的思考和感慨。每首诗都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如行云流水般,展现了作者对于世俗的超脱和对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和淡泊。这六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和情感真挚,给人以思考和共鸣。
【作者简介】杨建,男,河北定州人,读书作家领域博主,微博超话主持人,其作品浏览量10万+,视频累计播放量158万。
冬夜游洛浦
李献忠(河南)
圆月邀我游洛浦,夜色美景任徜徉。
远脁高楼灿繁星,近观洛河映蜃光。
寒风如水洗忧烦,月光衣我以华裳。
慢跑热身燃激情,于无人处高歌扬。
【编辑点评】作者以圆月为邀约,描述了远处高楼灿烂的星星和近处洛河映照的蜃景,表现出了冬夜的宁静和神秘。寒风洗去忧烦,月光衣我以华裳,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同时作者于无人之处高歌飞扬,表达了对生活的热情和豪迈。整篇诗词行文流畅,意境深邃,给人一种沁润心灵的美感。 【作者简介】李献忠,男,1968年生,河南洛阳人,常在微信公众号诗文平台发表作品,参加过全国性诗赛,获优秀诗人称号。
专题报道
闫晓雨 :95后作家一腔孤勇体验人生
作者:李际昕 编辑:贾方方
出品:婚姻与家庭杂志
凭着一腔孤勇,她从小镇姑娘成长为影响、改变他人的励志作家,记录许多人的故事,影响更多年轻人探索无限可能,而这也恰是她最想体验的人生。
18岁发表第一篇文章,21岁出版第一本书,如今已出版第六本著作,闫晓雨一直在用文字帮助更多年轻人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
01
小镇姑娘的野蛮生长
爱上写作要从高中说起。闫晓雨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镇。父母离异,她跟着妈妈一起生活。为了赚钱养家,妈妈整日忙碌,闫晓雨便早早上了学。
到了青春期,原生家庭的困惑、母女之间的矛盾、少女情怀的悸动……所有内心无法排解的情绪都被她倾注笔端,写满厚厚的几十个日记本。
渐渐地,闫晓雨不再满足于只写自己的心事,开始写校园小说给杂志投稿。这样的“出格”行为很快被妈妈发现了。“天天写这些没用的东西,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妈妈气得撕掉她的手稿。一次次冲突后,她只好偷偷地写,偷偷地投稿。
坚持终于获得回报,2013年9月,她的第一篇青春小说在《故事会》发表。这一年,她才18岁,在天津读大一。
拿到人生第一笔稿费,闫晓雨心里乐开了花。她请最要好的同学一起去五大道喝咖啡,“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踏进咖啡馆,是我喝过最好的咖啡”。这份前所未有的体验让她觉得,如果人生能够创造很多个第一次,该多有趣啊。
自那之后,她的文章陆续变成铅字。千里之外的妈妈也不再反对,而是默默地把她寄回老家的每本样刊都精心收藏好。对文字的热爱如同火苗,在闫晓雨心里熊熊燃烧着。
她经常帘子一拉,窝在宿舍床上写稿,晚上熄了灯,就抱着电脑跑到楼道里继续写。给纸媒投稿、与文学网站签约、当电子杂志主编,她像一条鱼在文字的海洋中尽情折腾。
大二时,闫晓雨争取到每周末去北京的一家杂志社实习的机会,“我想接触更多真实的人”。
至今,她仍记得第一次独立采访时的情形。面对德高望重的老画家,尽管鼓足勇气,依旧难掩心中的局促。老画家安慰她:“把我当成你的朋友来聊天就好。”随后拿过她的采访本翻了翻,满满一本都是她提前准备的资料。“他特别震惊,采访也格外顺利。”这次尝试让她坚信,只要敢于突破,用心去做,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
这段实习经历对闫晓雨影响至深,受访者身上那种“未必很有钱,但活得热气腾腾”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了她,“我决定毕业后去北京闯荡,因为靠近谁,最终就会成为谁。”
消息传回老家,亲友们异口同声地反对:“一个女孩子别瞎折腾了。”只有妈妈理解她:“无论你在北京经历了什么,以后回到老家时,别人都会羡慕你有他们不曾经历过的人生。”妈妈的话瞬间给了她无穷的底气。
凭着之前积累的文字经验,闫晓雨很快进入北京一家传媒公司。全新的环境激发了闫晓雨强烈的创作欲。合租的房子空荡荡的,连张写字的桌子都没有。
她每天下班路上点好外卖,急匆匆赶回家,一吃完就坐在地上开始写,但“根本不觉得苦,又热血又开心”。她把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都发在自己的个人公众号“小镇姑娘”上,其中一些文章迅速成为爆款,被“人民日报”等大号相继转载,并吸引了出版社的关注。
2016年盛夏,写作梦终于开花结果。带着第一本书《你可以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上市的好消息,闫晓雨兴奋地返回老家。
月光如水的晚上,窗外大树的枝桠用力伸向天空,闫晓雨和妈妈彻夜长谈,无意中问了一句:“妈,你有梦想吗?”妈妈久久沉思,回道:“我的梦想就是你呀,希望你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泪,无声而汹涌地落下。“那一刻,我知道,无论走得有多远,妈妈都是那个无条件爱我的人。”
02
敢比会重要一万倍
闫晓雨身上有股生猛劲儿,用她自己的话说,“别人不敢做的事,我敢。我是个不计较得失的人,只要是喜欢的事,即便投入很多,结果不尽人意,我也非做不可。”
2019年5月,闫晓雨在全网发起“和100个陌生人吃饭”系列活动。最初也有顾虑,没人报名怎么办?写不好怎么办?但再多顾虑也敌不过“要做喜欢的事”的勇气。
“我向往各种各样、充满奇趣地生活在其他频道里的人。但我只有一颗心、一个身体,没有办法去真正体验完全不同的人生,因此,在吃饭聊天这个过程当中,可以用‘故事’的方式,和你交换一段人生。”
帖子发布后的3年中,竟然陆续有500多人报名,最终她与40多人吃饭聊天,并将其中22个人的故事收入新书《体验派人生》。印象最深的是数字游民女博士梁瑨的故事。
梁瑨是个爽朗直率的北京大妞,也是一位从港大、剑桥、杜克实验室里走出来的女博士,带着一台电脑走过126个国家。“我喜欢这种数字游牧的方式,一边旅行,一边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工作,只要确保那个地方有电、有Wi-Fi就可以了。”
曾经,梁瑨在加拿大一个小镇上工作过一段时间。那里聚集了世界各地的一些天才工程师和科学家,多数人在原来领域已有名气和资产,但他们甘愿放弃对物欲的追求,靠接零散的小活儿生存。寒冬时节,大家窝在酒吧里,喝酒、聊天,享受当下最简单的幸福,好不快活。
“好震撼。他们看起来那么普通,却有着自己广袤辽阔的世界。”“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内卷’。最重要的是清楚你想要的是什么,勇敢选择不同的生活儿方式,没必要局限自己。”梁瑨的话引发闫晓雨深深的共鸣。
同为女孩,两人自然而然地聊到困扰众多女孩的容貌焦虑。梁瑨在青春期时也曾有过这样的烦恼,但后来,出类拔萃的学业让她渐渐找到自己的骄傲,“不应该给女生那么多条条框框,只要你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你有自己内心的小小美好,就足够了。”那晚,她俩一见如故,聊了很多年轻人关注的话题,直到夜色深沉。
梁瑨身上那种呼之欲出的自由感为闫晓雨打开了新的视野,“我把她的故事写下来,也是想把女性的另外一种生活可能性呈现出来。”2023年3月,新书上市不到两个月,闫晓雨收到几十条私信,向她分享读后的感悟和改变。这让闫晓雨心里莫名升起一份使命感:“创作这件事,如果能回馈或影响到我们真实的生活,多有价值啊。”
脱口秀演员、动物饲养员……书中22个爱折腾的人生样本打开了新的视野。“看了这些故事,没那么焦虑了,或许人生有无限可能,只要我愿意尝试。”这样的私信让她倍感欣慰。而这也是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只有体验过了,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回望来时路,闫晓雨常用“一腔孤勇”来形容自己。“做任何事,敢比会重要一万倍。我喜欢自己的‘鲁莽’。”
除了写作,闫晓雨还喜欢美食和旅行。她笑言:“我就是个‘吃货’,才能想到用吃饭换故事。”从大学开始,她便利用攒下的稿费四处旅行。走过的风景、见过的人都化作养分,滋养着她笔下的文字,“有的人一生收集名利与财富,对我来说,就是收集有趣的故事和人”。
目前,闫晓雨关于年轻人职场成长的新书正在创作中,预计今年完稿。谈及未来,她说,“最好的规划就是活在当下”,并用自己最喜欢的枕边书《小王子》中的一句话作结:“真正重要的事情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必须用心去体会。”
(本文摘自《婚姻与家庭》杂志 2023年8月)
诗 意 中 国
图:人民日报
《作家旬刊》编辑部
中国·城市狮龙文化传媒 主 办
主 编
陈 宏
主要栏目
小说故事
格律诗词
现代诗歌
散文随笔
投稿邮箱
zuojbjb@163.com
一本致力于推广优秀作家作品的刊物
一个为作家们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本刊顾问由封面人物、领航人物
专家学者、编辑记者
律师及嘉宾组成
征稿通知
《作家旬刊·原创版》长期征集小说、故事、散文、诗歌、文学评论,字数在5000字以内。投稿时请附作者生活照一张和200字内作者简介,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邮箱:zuojbjb@163.com。来稿超过10个工作日未见采用,可另投它处。
稿酬标准
作品发表12小时内,自然点赞数在20以上的,稿费20元;点赞数在50以上的,稿费50元;点赞数在100以上的,稿费100元。作品发表后,请作者主动加官方微信,以便领取稿费;作品发表12小时后不领取稿费,视为支持平台建设,不再第二次发放。
感谢广大读者对本刊的厚爱与支持,如果读者发现刊物中的错误,请致信本刊,我们将给予适当的奖励以示感谢。
签约作家
担任《作家旬刊》签约作家,须具有一定创作实力和作品积累,并渴望提升空间的诗人和作家,详情请联系微信:china69888办理。首届签约作家证书为釉黑色烫金荣誉证书。
《作家旬刊》接受各地企业、各界人士赞助,赞助名单长期公布在“特别鸣谢”栏目。有意者添加官方微信:china69888(备注“赞助”)。
☞ 请点击下方“收藏”键收藏本刊
☞ 请点击下方“分享”键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