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书画家故事集锦】
原创首发 第二辑
柳公权学练书法及诚悬笔谏的故事
文/韩积蕊(山东)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上集刊发了《东晋王羲之写春联》的故事,今天我们讲一讲柳公权和《《玄秘塔碑》》的风趣故事。
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可算是一个牛人,他活了88岁,德高长寿。熬死了十个皇帝。大唐帝国从唐高祖李渊618年建立到唐哀帝李祝907年灭亡,共有21个皇帝,统治289年。柳公权29岁状元及第,历仕七朝,可谓七朝元老也。
大唐文化瑰丽堂皇,书法艺术名家辈出。在初唐书法的历史舞台上,唱主角的是“初唐四家”,他们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盛唐有张旭、颜真卿、怀素等人;中晚唐有柳公权、沈传师诸位大家。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登上又一峰巅。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艺之楷模。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从小就喜欢学习,12岁就能作辞赋。29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享年88岁,追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是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和创新家。他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 ,为后世百代楷模,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
颜氏满门忠烈,柳公刚直不阿。柳公权字体特点: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一丝不苟,稳而不俗、险而不怪、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酒媚绝伦。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与颜真卿书法媲美,故有“颜肥柳瘦”、“颜筋柳骨”之称。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等,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
《玄秘塔碑》的由来请大家分享如下:
《玄秘塔碑》因 唐代高僧大达法师端甫圆寂,唐宪宗为了纪念大达法师,命当时的宰相裴休撰写法师在德宗、顺宗和宪宗三朝的所有事迹,交由当时的书法大家柳公权书丹而成。
端甫,是继玄奘法师后,唐代又一位有名的高僧,他于公元769年生于甘肃天水。大达法师一生历经唐朝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6朝。端甫10岁在天水街亭镇崇福寺做沙弥,(少年出家,初受戒者为沙弥。)。17岁升任为比丘,{比丘是和尚的佛教意思。满20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入安国寺诵经。因对佛学虔诚,经师傅推荐,在西明寺受戒于照律师,后又学毗[pí]丘尼于崇福寺,并升为律师,同时,传《唯识》于安国寺法师,通《涅盘》于福林寺监法师。随后,他“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于太原,倾都毕会”。
唐宪宗时,因为端甫在佛学界的造诣和声名,得到宪宗的宠遇,端甫是继玄奘后又一次在长安震动朝野大唐法师。
据史书记载:唐文宗开成元年六月,端甫面向西,朝着自己的家乡--天水圆寂了,享年68岁,葬于长安长乐原之南。皇帝赐谥号“大达”法师。为了彰显大达法师的功德,建塔立碑为记。《玄秘塔碑》由此而生。
《玄秘塔碑》于唐会昌元年(841年)刻立。颂功德碑文由唐朝宰相裴休撰,柳公权63岁时书,书法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从撰文、书丹到镌刻世称“三绝”。

玄秘塔碑自创作以来,在各朝各代均受到有识之士保护,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玄秘塔碑》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圆并蓄。方笔用折锋逆入,收笔回锋折回,笔画首尾形方,转折处干净利落、厚重遒劲。圆笔逆入裹锋,不折不顿,一往即收、圆转回旋,笔画首尾圆润。最明显的笔法特点是横竖笔划粗细变化较小,劲健舒展。苏东坡评其为“书贵瘦硬方通神”,《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玄秘塔》碑文,其用意就是将大达法师的事迹告示后人,让其精神永存。可见其声望有多么深远。《玄秘塔碑》除它的精神作用外,它的艺术价值也很高,它是柳书顶峰之作。今天传于世的“柳体”字帖,就是拓于纪念天水这位高僧的《玄秘塔碑》的内容。玄秘塔碑,一直以来,被奉为柳体书法学习的经典范帖。
今人学书入门,依然首选唐代颜、柳、欧、赵、褚、虞等书法家,特别是柳公权所建立的一整套楷书的规范,至今仍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柳体,筋骨刚正,乃君臣之气节也!
柳公权在书法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唐代书法发展进行总结,也为整个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少年柳公权学练书法的故事》更富有教育意义。
少年柳公权,书法众人夸,这让他有些洋洋自得。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风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行云流水,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
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
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著名书法家。

柳公权不但是一位有名的大书法家,还是一位为人耿直、敢于直言的人。《诚悬笔谏》的君臣故事更是流传千古,
唐穆宗李恒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穆宗为之改容,明白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奉劝他改过自新,勤于朝政,做一个好皇帝。“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这句名言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苏轼有诗赞曰:“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这不过是小节 后来,皇帝换为唐文宗。一天,唐文宗与众臣谈论国事,柳公权也在场,当大家谈论汉文帝很注重俭朴的话题,文宗举起衣袖让大家看,并有意自夸道:“这件衣裳已经洗过三次了,还穿在我的身上。”一大臣听之马上奉承道:“陛下,您的俭朴胜过了汉文帝呀!”众大臣也随声附和,只有柳公权默言,文宗见之不高兴,就问柳公权:“你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呢?”

柳公权看着唐文宗,神情严肃地说:“陛下,您做为天子,最重要的事要选用有才德的人,罢免没有才德的人,让应该得到奖赏的人得到奖赏,使那些应当受到惩罚的人受到刑罚,这才是天子最宝贵的美德呀!穿件洗过的衣服,固然很好,可不过是细微的小事,无足轻重!”唐文宗听了柳公权的这一番话,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就高兴地说:“现在文官中最高贵、最荣耀的官职就是中书舍人(负责起草朝廷文告的官),您已经担任了这个官职,按理说,我不应该再让你去当谏议大夫这样的小官了可是因为您正直敢言,有诤臣的风采,所以,我要委屈您再兼任谏议大夫官职,好让您能够常常提醒我。
第二天,唐文宗就发布了命令,让柳公权兼任了谏议大夫。柳公权的大无畏精神令人敬佩。
柳公权遵循无臂老人的教诲,刻苦练笔,发奋努力的的求学态度,值得我们青少年效仿学习;他为人正直无私,刚直不阿,敢于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大无畏精神,不愧是为政为官的楷模。

【临清头条】总第255期

【作者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宣传部理论讲堂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文学平台主编。编撰六部书稿,出版三部。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