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句诗的原文是: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赏析:这实际上算是一首艳诗,艳而不淫,才华横溢,大概就是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不得不说其文学价值很高,特别是“一树梨花压海棠”,改掉一个字都觉得不妥。
这首诗的典故: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在80岁时娶了18岁的一个美女为妾。苏轼与张先是好友,与其他朋友一起去给张先道喜。
席间有人问老前辈得此美眷有什么感想,张
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当即和了一首打油诗: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平水韵部“十三元”小故事
众所周知,我们写诗填词遵循的平水韵和词林正韵都是根据古音来编写的。由于时移世易,当今的普通话与古音差异极大,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象:今天读来非常“顺口押韵”的某些字,其实在平水韵中根本不属于同一韵部;而属于同一韵部的某些字,今天读起来却不怎么顺口;古代明明很押韵的某些诗,我们现在读起来也感觉有些别扭。
例如
”人“、”春“、”新“、巡”在平水韵中都属于“十一真”部;“年”、“天”、“船”、“然”都属于“一先”部。
但它们用普通话读来,似乎也不怎么“押韵”。
然而它们还不是最讨厌的,因为这些字从拼音来看,韵母至少还有些相似。而有一个“臭名昭著”的韵部,其中许多字无论从普通话的发音还是拼音的韵母来看,似乎根本就“八竿子打不着”……
例如
“言”、“元”、“轩”、“翻”、“烦”、“宛”、“门”、“村”、“魂”、“垠”、“埙”……
你能想象这些字都是出自同一个韵部吗?没错,他们都属于“十三元”。用普通话来读,“十三元”中的许多字发音差异极大,而且有些字与“一先”中的某些字同音(例如“喧”属于“十三元”,“宣”却属于“一先”);有些字又与“十一真”中的某些字同音(例如“仑”属于“十三元”,“伦”却属于“十一真”),有些字还与“十五删”中的某些字同音(例如“言”属于“十三元”,“颜”却属于“十五删”)……你就说讨不讨厌吧!
“十三元”之所以如此“臭名昭著”,不仅因为现代人被它搞得晕头转向,十分尴尬,甚至连某些古代大才子都曾被它坑惨过——比如下面这位兄台,一提起“十三元”,估计他连想死的心都有了……
高心夔(1835~1883),字伯足,号碧湄,又号陶堂,江西湖口人。出身书香门弟,自幼颖悟,学识渊博,极工诗文,精研小学,善书,又擅篆刻,著有《陶堂志微录》。此人少年得志,曾受一代名臣曾国藩的赏识,“文学为江右之冠”,与王闿运、龙汝霖、李寿蓉和黄锡焘曾为清末宗室贵族肃顺的幕府,号称“肃门五君子”。
高心夔于咸丰元年(1851)中举,咸丰九年(1859)通过会试,取得殿试资格,可谓春风得意。按理说,他天资极高,诗文俱佳,在士林中名声极大,而且“朝中有人”,拿下那届状元似乎并非难事。然而殿试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大诗人高心夔竟然栽在了自己最擅长的诗上!命题律诗要求限“十二文”韵,而我们的高兄却鬼使神差地误押了一个“十三元”!这下好了,出律虽是低级错误,却是科举中的“高压线”,谁碰谁“死”,高兄果然悲剧了,被列为四等。到手的状元被自己“作”没了,反应过来,也恨不得……
按说高诗人这次被“十三元”坑惨了,应该对这个冤家刻骨铭心,至死难忘了吧?
高诗人心道:没关系,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嘛,一个小小的失误,下次注意就是~凭我的才学,区区三甲还不是手到擒来?
果然,下届科举,踌躇满志的高诗人卷土重来,又一路杀到了殿试。这次他的恩师肃顺有意提携他为状元,居然暗中走了“后门”,利用职权之便,在考试前一日偷到了诗题——“纱窗宿斗牛得门字”,出处为唐代孙逖之诗《夜宿云门寺》。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了,肃顺身为朝廷重臣,居然如此明目张胆替门生舞弊,以权谋私,无耻啊……好歹高诗人也是文坛大咖,这下可斯文扫地了。
且说肃顺拿到考题后,兴匆匆地将高诗人叫来,嘱咐他连夜赶做。第二日进入考场,高诗人拿到试题,果然是这个题目!据说当时殿试场中三百多人,几乎没人知道此题出处。高诗人心内大喜,得意忘形,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他吹干墨迹,抬头四顾,其他人或在冥思苦想,或在涂涂改改,心内不禁笑道:“嘿嘿,有你们好想的!本状元走咯!”
高兄第一个交卷,立刻跑出考场找肃顺报喜。结果肃顺看到高兄写的诗,气得差点喷出一口老血,立刻破口大骂——怕什么就来什么,这次的高诗人竟然又押错韵了!上次要求押“十二文”,你给押到了“十三元”。好嘛,这次人家考的“门”字正是“十三元”,你倒好,又给押到“十一真”上了!
试卷批改完后,皇帝对肃顺笑道:“都说卿之高徒诗名赫赫,而今看来却连韵也押不好,可见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呐!不过朕还是给卿一个面子,就让他名列四等吧。”肃顺尴尬道:“是是是,谢主隆恩!”(心内却恨铁不成钢地骂道:高心夔啊高心夔,老子怎么就收了你这个不肖弟子!)事后,同门王闿运还戏赠给高诗人一副对联:“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一时传为佳话……
其实高诗人若看过《红楼梦》的话,就该清楚知道“门”字属于“十三元”了,大家请看《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迎春道:“这么着,我就限韵了。”说着,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诗来随手一揭。这首诗竟是一首七言律,递与众人看了,都该做七言律。迎春掩了诗,又向一个小丫头道:“你随口说个字来。”那丫头正倚门站着,便说了个“门”字,迎春笑道:“就是‘门’字韵,‘十三元’了。起头一个韵定要‘门’字。”说着又要了韵牌匣子过来,抽出“十三元”一屉,又命那丫头随手拿四块。那丫头便拿了“盆”、“魂”、“痕”、“昏”四块来。宝玉道:“这‘盆’、‘门’两个字不大好做呢!”
结果众人作完诗,果然是宝玉垫底,宝钗、黛玉写得最好。
清·曹雪芹(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清·曹雪芹(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曹雪芹似乎特别偏爱“十三元”。
除了咏白海棠那次,还有一次也用了“十三元”——第七十六回黛玉与湘云中秋节对月联句那次。
那次作的可是五言排律,“十三元”中的常用字本身就少,要句句押韵还要写得出彩,这就非常难了。
可是曹雪琴毕竟是曹公,还是写出了那样的经典之作。特别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几百年来倾倒了众多读者。
不过也有人鸡蛋里挑骨头,说曹雪芹在联句中竟误用了“宣”字,它可是属于“一先”的呀!(曹公一脸尴尬:咳咳……通假字?)
中秋联句 节选
清·曹雪芹(林黛玉、史湘云)
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
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
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
清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
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媛。
香新荣玉桂,色键茂金萱。
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
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
骰彩红成点,传花鼓滥喧。
晴光摇院宇,素彩接乾坤。
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
构思时倚槛,拟景或依门。
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
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
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
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
宝鹜情孤洁,银蟾气吐吞。
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
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
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
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