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谚说九佬十八匠
——湖北“工匠谚”漫议
文||胡采云
《中国谚语集成·湖北卷》收入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工匠谚语2000余条,直接列入“工匠”中类的就有1171条,其余的分散编入“生活”“风土”等大类。
从内容上看,《中国谚语集成·湖北》所收工匠谚具有以下特点:1、涵盖面大,所涉行当多达36个,几乎囊括千百年来,在湖北农村游村串乡包括运输行当在内的所有形形色色的手艺人;2、涉及面深,除了一般性的谚语外,还收集到了各个行当视为本行秘宝不肯轻易泄露的有关技艺诀窍的谚语;3、采集面广,遍及手艺人活动的各个侧面,诸如行当、技艺、工具,产品、学艺、生活、习俗、信仰等。
湖北工匠谚基本上都是传统谚,反映的是旧时湖北农村中匠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实际形态。“谚无虚言”,“茄子不开虚花,谚语没有假话”。湖北工匠谚,真实而又生动地记录了湖北农村中这类民间职业集团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行为习俗等民俗事象,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民俗学应该关注的研究对象。本文拟从行当、技艺方面对湖北工匠谚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匠”、“佬”辨析
在传统社会中究竟有多少行当?湖北谚语中有种种不同说法:“七十二行”,“八十八行”,“三百六十行”等,如“三条大路之中间,七十二行心莫偏”。(来凤县)八十八行,苦不过窑匠。”(云梦县)“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吃饭穿衣裳。”(江陵县)这些不同的数字都是一个约数,其目的在于极言其多而已。
湖北农村中究竟有多少种手艺人的行当?各地情况内容或有些不同,“九佬十八匠”则是全省农村普遍流行的说法。“九佬十八匠,行行出状元”。(蒲圻)
“九佬”具体指哪些行当,各地不尽相同,
一剔二剃三阉卵,四补五錾六搬船,七八九佬跟在后,杀猪摸鱼打枪丸。(孝感)
剃头修脚尖猪佬,挑鱼卖酒杀猪佬,打榨熬糖豆腐佬。(京山)
“剔”指修脚,孝感的九佬指修脚、剃头、屠宰、阉劁、补锅、錾磨、摆渡、捕鱼、打猎这九种行当。与京山相比,修脚、剃头、阉劁、捕鱼、屠宰五个行当相同,与其他四个相当的是卖酒、榨油、熬糖、做豆腐四个行当。而“十八匠”所指却要一致得多:
金银铜铁锡,石木雕画皮,弹扎机篾瓦,染榨漆。(远安)
金银铜铁锡,木瓦窑石漆,弹篾染画雕,还有酒箍皮。(孝感)
远安谚语中扎、机、榨为孝感谚语中所无,孝感谚语中窑、酒、箍为远安谚语中所无。京山更有“三缝九佬十八匠”之说。有一条谚语是这样说的:“三缝天地人,九佬样样贱。”(京山)“天缝”指做纸马的,“地缝”指阴阳先生,“人缝”指裁缝。总之,湖北谚语中“九佬十八匠”也是一种约指,而非实指,它比较近乎实际地表达了湖北农村中手艺人行当的数量。《中国谚语集成·湖北卷》共收集到30多个行当的谚语,这个数目与“三缝九佬十八匠”所说的数字相差不远。也就是说,湖北农村手艺人行当的数目在三十至四十之间,比城市中的三百六十行要少得多。
从孝感收集到的谚语看,有的行当内的分工还是相当精细的。篾匠就有三种:
篾匠有三帮:粗帮、细帮和大帮。
粗帮制作扁担、桶系等农具;细帮制作筐、篓等容器;大帮制作床、凳、桌等家什。 木匠更有八种之多:
木匠手艺广,做活各分行,小木做农具,大木做楼房;
圆木做圆桶,方木做柜箱;寿木做棺材,船木做船舱,锯木锯地板,雕木雕华章。
木匠分工之细可与《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先秦宫廷木匠分工情形相媲美。《考工记》记述了战国时宫庭手工业发展情况,那时有木工、金工,皮工、设色工(即染、画工)、刮摩工(即玉工)、抟植工(即陶工)六个行当;各行当又有进一步的分工,共计三十种,其中木工占了七种:“凡攻木之工七。”“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杼。”这七种木工分别制作车舆、宫室、兵器、礼乐及生活器具,以满足王室的各方面的需要。湖北农村中的木匠也有八种之多,以满足农民日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通读湖北工匠谚,可以察觉“匠”和“佬”之分是很严格的,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佬”卑“匠”尊。“佬”的社会地位很低,所谓“九佬样样贱。”(京山)在湖北方言中,“佬”是人的贬义代称。凡带上“佬”字的行当或归入“佬”的手艺,均为人所瞧不起,细究起来有以下几种原因:1、我国民间历来把服侍人的行当,如理发、修脚、擦背等,视为佣仆一般的贱役。“擦背修脚,手艺下作。”这条谚语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农村社会对这类行业普遍持有的见解。从事这类行当的人也有很强烈的自卑感,例如,旧时浴池行业有这样一条谚语:“开门二尺五,关门五尺五。”(武汉)意为开门营业时,成天低头哈腰侍候人,自己只有二尺五寸高;关门打烊了才能伸直腰杆做人,成了五尺五寸的须面男子。2、这类行当的手艺比较简单,很容易学会,不需要拜师学艺去当几年学徒便会:“学郎中三年,学屠夫三天。”(恩施)所以他们也不为社会所看重:“蒸酒打豆腐,称不得师傅。”(荆州)3、在佛教教义的影响下,我国农村民间广泛流传着不杀生、不残害生灵等宗教信仰,屠宰、阄劁等行当显然有悖于这类信条,有些谚语就说从事这类行当是生活所逼出于无奈而为之:“家有隔夜粮,不当捅猪郎。”(洪湖)更有甚者,认为哪一个行当都比屠宰强:“七十二行,行行都比杀猪强。”4、有的行当风险比较大,例如捕鱼和打猎,常常一无所获,空手而归:“捉不到鱼一碗汤,赶山不得精打光。”(宜昌恩施)民间认为从事这种行当是不务正业:“网是迷魂阵,铳是荒田棍。”(远安)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务农种田来得可靠:“钓鱼钓虾饿死全家,使犁踏耙饱饭有粑”。(黄州)“匠”的地位则比较高,受到普遍业界的尊重,“工匠无下品,行行出能人。”(阳新)“三代做官为宦,不可经师慢匠。”(孝感)木匠是各种工匠的杰出代表,在湖北有些地方的方言里,木匠被尊称为“博师”或“博士”,有两条谚语是这样推崇这个行当的:“七十二行·木匠为王。”(公安)“七十二行,巧不过木匠。”(巴东)木匠以其精湛的手艺和富于创造力的灵巧,成为各种能工巧匠的化身和楷模,为匠人赢得较高的威望。1、“匠”的手艺,来之不易。首先,必须从师学艺,若是无师自通,未得师传的工匠是被人瞧不起的。红安有这样一条谚语:“半夜的狗子不咬,剽学的手艺不响。”学艺满师后,徒弟还要帮师傅无偿地做几年,然后才算在手艺上登堂入室,从此可以自立门户闯世界。湖北谚语有不少是诉说学艺艰难的作品,“三年前用钱学艺,三年后用艺换钱。”(广水)“钱干人成器。”(广水)由此可见旧时湖北的艺徒除了三年学艺时期生活自理以外,还得常常孝敬(敬贡送礼)师傅,如仙桃和松滋的两条谚语就是这样说的:“没有烟和酒,师傅手艺留一手。”“要想艺学会,师傅要灌醉。”此外,艺徒还要跟师傅全家当奴作婢,“跟师傅学手艺,跟师娘做长工。”(五峰)“三年徒弟,两年跑路。”做徒弟,还得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徒弟徒弟,三年淤气,淤气不得,成不了器。”(孝感)就算做到这些,手艺还不是很容易能学到手的,因为师傅把自己的手艺视为生存来路之衣食父母,一般不肯轻易传授给人的:“宁丢门徒不丢手艺。”(大悟)师傅常常在做手艺活的关键时刻把学徒借故支开,以免自己赖以生存的“绝招”被徒弟偷学了去。师傅教会一个徒弟就等于给自己增加了一个竞争对手。“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荆州)所以,“十师九留。”(长阳)“十步留一步,免得徒弟打师傅。”(汉川)这是旧时工匠师傅传艺心态的真实写照。一个学徒要经过多少磨难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匠?!手艺来之不易的“匠”理所应当地会比无师自通的“佬”更多地受到社会的尊重。2、“匠”的手艺专业性强,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发挥一定的创造性。每个工匠往往都有一手为外行人敬重、佩服、叹为观止的“绝活”与看家的本领:“砌匠都有三把泥,木匠都有三斧头。”(房县)“房屋做得好,全看瓦匠一把刀。”(当阳)下面一句谚语确切地表述了旧时工匠受到社会高度敬重的程度:“神听祖师,人听匠言。”(当阳)3、“匠”所制作的产品是传统社会须臾不能离开的。无论吃、穿、住、行的哪一种用具,无论生产活动所需的哪一种家什,都出自能工巧匠的创造世界的万能双手。这恐怕也是“匠”的社会地位高于主要从事生活服务行业的“佬”的原因之一。
在传统社会里特别是在农村中,社会分工是不充分的,一般手艺人不管是“匠”还是“佬”都是兼职的,忙时在家务农,闲时才出去做手艺。从巴东收集到的两条谚语反映了这方面的真实情况,“离乡不离土,离土身无主。”这是农本思想在手艺人身上的反映,“百业农为本。”“三百六十行。种田第一行。”在手艺人眼里。“庄稼为大业,手艺眼前花”(黄梅)手艺再赚钱,也只是贴补家用的“副业”,种田才是谋生的“正业”,“完全离开土”就会有“身无主”的不踏实的感觉。“离土不离乡,离乡泪汪汪。”——这是家乡观念在手艺人身上的反映。“人奔家乡马奔草,喜鹊只爱自己巢。”(郧县)“会走的娃娃往窝里爬。”(公安)在手艺人看来,“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做手艺活还是在自己的家乡做好,一人飘零在外,举目无亲,难免发生“泪汪汪”的结局。这些思想观念对我国传统社会农村中始终没有实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完全分工、始终没有形成独立的手工业工人阶层的现象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就是现时农村中,这些思想观念有时还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有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常常放农忙假,让还没有完全离“土”的工人回去帮助家属干农活;人们常常在农忙季节,可以看到离开家乡几十里乃至几百里的“打工仔”“打工妹”赶回去“双抢”的匆匆忙忙的身影。
匠作技艺
我们从收集到的湖北工匠谚里,发现有关技艺的谚语占着不小的比重,这些谚语所概括的认识和原理,是湖北农村手艺人实际经验的总结,是经过不断丰富、持续修正、反复验证过的,正确反映了社会和自然界有关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它们反过来又对手艺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就是它们能在湖北手艺人口头上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
技艺是手艺人谋生的手段:“身怀一艺技,顶种二亩地。”(宜城)“家有万石米,赶不上个烂手艺。”(丹江口)做手艺的劳动条件也比农业劳动好多了:“天睛在荫处,落雨在干处。”(来凤)劳动待遇也高得多:“一艺顶三工。”(咸宁)这就是说,做一天手艺的报酬相当于做三天农活或一般活路的报酬。技艺是手艺人受到社会善待、尊重、取得较高社会地位的手段:“手中有了艺,一生不受气。”(兴山)手艺人进门做活,如主人不按约定俗成的规矩招待,就要遭到手艺人的捉弄甚至报复:“錾磨不打蛋,水都推不烂。”(鹤峰)连带来帮工的徒弟也不能得罪,否则他们也会在做工时做手脚害你:“师傅喝酒我喝茶,雕个乌龟两头爬。”(洪湖)所以,技艺在手艺人眼中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和地位:“薄技在身,胜握千金。”(咸宁)“黄金有价艺无价,身怀技艺走天下。”(襄阳)
技艺从何而来?天上不会掉下来,地下不会冒出来,“湖北工匠谚”对此有着科学而清醒的认识,1、只要下决心学,什么手艺都是可以学得会的:“世上千门活,只要人肯学。”(来风)“识得了门楼进得了屋。((郧县)在这方面,个别谚语有言过其实之嫌。如,“除了书中之艺,没得百日之工。”(武穴)说什么手艺都学得会,这自然是正确的,但断定什么手艺都只要一百天就能学会,未免不符合事实,因为许多手艺要经过长达数年时间的认真学习才能基本掌握。2、要从师,这是旧时取得技艺基本功的唯一途径:“不经一师,不长一艺。”(荆州)“从师不到,手艺不高。”(阳新)难能可贵的是,湖北工匠谚在指出从师学艺的重要性的同时,更强调了学艺者的成败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与否:“师傅指个向,路靠自己闯。”(宜城)“手艺要学精,多半靠自身。”(那西)3、技艺的精益求精,要靠向行家的请敦:“问遍千家成行家。”但最主要的还是靠自身不断地实践:“米粉越磨越细,手艺越做越精。”(郧西)“头道生、二道熟,三道四道成师傅。”(江陵)想使自己的技艺达到应用自如、炉火纯青的地步,除了多动手外,别无他路:“工多出巧艺。”(阳新)“要得技艺好,一日三遍搞。”(当阳)这些看似平淡的至理箴言,养育出一代又一代遍布湖北农村创造出灿烂物质文化的能工巧匠。
在技艺谚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有关工艺诀窍的谚语,其中有些是本行视为秘宝不肯轻易外泄的。这些谚语把各行的关键性方法浓缩成一两句话语,使学艺者一下子能够抓住自己的主攻方向。旧时授艺者一般是不轻易传授的,学艺者则上天入地想方设法探听这些秘宝。“学艺不破,等于瞎驴子推磨。”(天门)——所谓“不破”,就是没有掌握诀窍。“百艺好学,一窍难通。”(黄冈)“得窍不得诀,只如捡块铁。”(长阳)这几条谚语说的是诀窍的重要和获得诀窍的艰难。
真理是朴素的,以为诀窍定是石破天惊、震天动地式的豪言壮语,那是注定要失望的。这类谚语的制作者洞察世人的这种心理,所以在传授诀窍以前,要强调它们是平平常的,“某某东西冒得巧。”然后才把它们交代出来。下面是一些事例:
“磨刀磨斧没得巧,只要把水浇匀巧。”(孝感)——这是木匠谚。”“工欲善其是,必先利其器。”所以,磨刀磨斧是木匠的基本功。
圆货无巧,全靠腰缝抽得好。(远安)——这是箍匠谚。圆货、盆、桶、甑子等器具的统称,腰缝,指构成圆形体的每块小木板内外的宽窄度。
砌匠不为巧,全靠泥巴和得好。(房县)——这是瓦匠谚。旧时农村没有水泥、石灰、火砖等建筑材料,唯一可用的是泥土。
“油漆没得诀窍,头道不要二道不可少。”(五峰)——这是漆匠谚。头道、二道,指的是割漆时的头刀漆、二刀漆。头刀漆含水多,二刀漆含漆量高,故另一条沙语说,“头道水,二道漆。”(五峰)
“打铁没得巧,只要锤儿甩得好。”(浠水)——这是铁匠谚。铁匠要掌握的手艺不少,但最重要的打出什么样的东西出来,也就是制品的定型,这就靠锤子的功夫捶打了。
其实,大部分工匠谚都是技艺诀窍谚,以“某事某事没得巧”开头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打红不打黑,单打肉红色。”(远安)“不打红,不打黑。单打它的宝蓝色。”(远安)前一条是铁匠谚,后一条是铜匠谚,讲的是通过火色掌握铁、铜锻打火候的诀窍。这类谚语直言其事,在语言上不加任何藻饰,叙说的是数十代乃至数百代工匠累积起来的实践经验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科学性。
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木匠的一组测算几何图形的诀窍谚:
“一寸过径三寸围。”(蕲春)——这是求圆周长的木匠谚,它跟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一样,揭示了圆的直径和圆周的长的比是一个常数,比较精确地指出了是1:3左右。这条谚语恐怕从木匠能够制作桶、盆等圆形器具时起就已经存在,要远远早于全世界最早计算出最精确的圆周率的科学家祖冲之生活的南北朝时期。
“不用画,不用算,一半一半加一半。”(京山)——这是做正三角形的木匠谚,即取底边一半的一半之和为高,即可做出正三角形,或几何学中所说的“等边三角形”。
“尺围三寸不足,方五斜七有余。”(京山)——这是测算长度的木匠谚,上句指直径与圆周的比率关系,下句指正方形边长和对角线长的关系。
“九五顶五九,八一两边分。”(京山)——这是做五边形下料的木匠谚。
“要得六方成,五九学上寻。”(京山)——这是做六边形轮廓料的木匠谚,如梁木,就要在木料切面上划五、九寸墨线作图而成。
“五分水,不用急,见一加一放一笔。”(京山)这是制作人字形屋架下料的木匠谚。指的是人字屋架中人字木与下弦的长度关系。
读到这几条专业性很强的谚语,揣测一番,不免使人要产生如下的设想:如果说,古埃及工匠们为兴建尼罗河水利工程,曾经进行过测地工作,从而逐步发展成为几何学,后来的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就是在他们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几何学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其划时代的巨著《几何原本》的;那么,在古代中国,正是中国工匠们的生产实践为我国几何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孟子·离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制作方圆的木匠工具规矩早在先秦时期就广泛应用了,传说中的发明者正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秦、汉年间成书的《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已经记载了图形计算的方法--这一切无不出之于我国能工巧匠们改造和创造物质世界的劳动。
上述推论适用于各门科学。英国现代学者李约瑟在其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引用过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一段话:“无论中国或是欧洲,古代关于天气的知识,都没有超过谚语的发展阶段。”翻阅一遍我们收集的工匠谚中技艺部分后,似乎可以认定,正是各行各业工匠的劳动实践和经验,从而孕育出了各门科学的胚胎,并不断地推动它们的逐步发展和进步。虽然表述在谚语里的这些工艺经验显得简单、朴素、零散,但是,复杂、精密、系统的科学原理正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才得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