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
某群今年第四十一期的看图写诗,挑选的画图颇有意思。现在逐渐进入深冬,凛冽愈益加浓,图画却是破土迎春,充满热力和正能量,足见这次选图编辑的青春心态。周末截稿,群众们都争相赐玉,小半天的流水账几乎都是这题材的作品在排队。
爱屋及乌,对图画感兴趣,我就在完成琐事后的深夜一直从楼顶往下念,遗憾得很,竟然没看见多少让我动心的。

在这里,不妨复制两篇典型篇章:
(其一)
看图写诗
破土
文/xxx
所有的出路都是这样
本来没有出路
因为播下种子,才有
了希望
然后浇水施肥,精心
呵护
待条件成熟,一个新的
生命就会破土而岀
在自然规律面前,我们
没有捷径可走
只有先付出,甚至经历
被打压的痛苦,才会
从逆境中跳出来
就像这禾苗,伸出小手
掀开泥土,笑得那么
灿烂
(其二)
看图写诗
春的脚步
文/xxx
那一瞬间的破土
苏醒的春
慢慢地昂起头
在暖阳下的缝隙里
梳理流动着的绿
(修改稿)
第二篇到底是修改稿,虽然字数不繁,却还是紧扣题而作,行文流畅,寓意不俗。依我看,这次它是最好的了。

这里,虽然说不上百里挑一,数十选一、二则是一点不假。看着读着,心情越来越低落,终于览毕,不禁长舒一口气。
我曾怀疑是自己的审美出了问题,可一想起已故的二兄长讲的一个他亲历的故事,就又否定了。
上世纪某年代,二兄长曾经出差北京,与几个东北人合租一套大房。我兄长磊落,东北爷们豪爽,烟酒不分家,青蔬荤菜分着夹,一来二往混得熟络极了。知道我兄长是教书先生,他们很感兴趣,就问这问那,兄长一一回答。礼尚往来,待到兄长问他们时,他们说话翘舌太厉害,速度快了,兄长总是听不清,总要求对方重复一遍又一遍。
东北爷们生烦了,大声嘲笑二兄长:亏得你还是老师,都不知道你是怎么教学生的,普通话都听不懂!
二兄长也毫不犹豫地反驳:中央电台的广播我句句都入耳入心,就你这话不给人听,真不知道你这普通话是哪一个国度的!
于是就又握手言和,满房笑声……
兄长听不懂话,那是对方说话不像话;由此推之,我看不懂诗,应该也不是我在出问题。
许多年前,我投稿也曾经碰到这样的编辑,隔一段时间,稿退回来了。我问编辑是不是我的诗不好,回答倒是让人欣赏的直率:诗无好坏,只讲究对不对得上眼,乌龟王八,对上了眼,就是好诗;对不上眼,你说的好诗与我何相关?
新时代有新的风尚,也许,正是那些,才是除我之外,其他诗人都最欣赏的好诗。
不过,因为自己琢磨了这图画那么长时间,情感衷生,就照着画面,依着自己的理解,也写出了下面的一首……

自由诗
追求光明(看图写诗)
连振华
黑暗中,
不知呆了多长时间;
高压下,
不知受了多少熬煎;
严冬时,
不知遭了多少苦寒;
长宵梦,
虽然曾经
喝过忘川河的清澄,
可是仍然
忘不了阳间的泉声;
虽然曾经
做过黄泉路的边景,
可是心底
却装着尘世的风情。
在那幽幽冥冥的深沉,
孟婆的故事虽然动听,
但更喜春风中的鸟鸣。
在那清清寂寂的地府,
奈何桥散步虽然悠恬,
但更爱夏雨后的虹韵。
三春的色彩缤纷斑斓,
九夏的大地逸态横生。
经过温柔的雨水滋润,
板结的地面开了隙纹。
黑暗透进了一丝白亮,
令久埋的心蓦然激奋。
再回首眺一眼望乡台,
三生石上作最后亲吻。
整齐春装,用力一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