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枭在何处
作者:朱双顶
曹操,一个宦官养子之后,竟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魏国开国之祖,被人称为“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差一点就一统华夏而代汉。曹操在乱世的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中,为何能脱颖而出,独步风骚呢?他的枭雄是枭在哪里呢?
“枭”字,当它假借为“骁”时,就有了最勇健之含义,“为天下枭”就有天下称雄之蕴了。于是“枭雄”一词,在“强横而有野心的人”通常贬解之下,就有独霸一方而称魁首,不屈一人之下,哪怕已是万人之上了,“霸”就成了“枭雄”特定的内涵。而曹操的“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可谓是霸气十足了。所以东汉名士许劭评曹操就有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之说。可有人说许邵原话为“英雄”,只是东晋史学家孙盛为贬魏抬蜀时,在《魏氏春秋》中将“英雄”改为“枭雄”了,意在贬曹操为奸雄,因为东汉末年就是群雄割据纷争的天下大乱。这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就有了两种之解读:一种释义是为“如果是太平盛世,就是能干的大巨;如果是乱世之年,就是独霸一方的枭雄”;另一种释义是“治理国家,就是能臣;危害国家,就是枭雄”。我以为,抛去有色眼镜看曹操,就是历史上一位少有的了不起之人,一个“枭”字,确可以看出他的大作为。何以这么说?可有以下来佐证:
曹操的“枭”,就枭在有大志向,而且是坚如磐石,终身为之奋斗。他的志向,既不像刘邦“大丈夫当如此也”那样感叹,而去斩白蛇起义;也不像项羽“彼可取而代也”那样露骨,而“学万人敌”;更不像刘备“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那样缥渺,而仰人鼻息。曹操要“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而“宁我负天下,不让天下人负我”去治乱世,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去一统天下。他为之而终身不懈地去奋战,将大志落在了创下汉末位列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风范上,成了少有的文武兼备之主,留下了一个占天下四分之三的魏国,和一个建安文学集群,任后人瞻仰不已。
曹操志大如此之“枭”,是志坚如铁,不受道路局限坎坷而痴心不改。他前半生为平乱而赴汤蹈火,两次落败而差点丢命,也不改其志。黄巾起事,他被任骑都尉,平乱有功,升为济南国相。治理郡国是罢黜贪官,禁绝乱礼,惩治犯罪,使郡国内很快恢复了安定。被召回朝廷,转任东郡太守而不就,托病回家。之后又被朝廷召回任为典军校尉,可不久汉灵帝去世后,朝廷就发生外戚与宦官争权之乱,董卓入京而废少帝立汉献帝,企图胁迫曹操为骁骑校尉而共议朝政。曹操不愿为乱臣贼子所牵,就改名换姓而逃,出了虎牢关路过中牟县时,被一亭长怀疑而抓,幸亏有人暗里认出了他,替他说情而逃过一劫。
曹操并未因此受挫而毁志,而是回到陈留,变卖家产,再次招募义兵,筹措讨伐董卓,于公元189年在己吾起兵,为平乱臣贼子再起事。他参加反董大军,却因联军盟主袁绍消积侍战,各路人马彼此观望不前,就义愤填膺带领手下五千人马,向成皋进兵。人马刚到荥阳的汴水岸边,就遇上董卓大军而战,结果兵败,自己也被流矢射中,骑的马也受伤,最后是堂弟曹洪让马于他,才得以乘夜逃脱。曹操损兵折将后,回到同盟军集结地酸枣,见起义讨伐董卓的同盟军,不能与他一起成就大事时,就单独去了扬州招募军队,可招来的新兵在路上就逃去了,只好于途中又招了千余名新兵,养精蓄锐。直到后来被人迎为兖州牧,打败黄巾军,得降兵三十余万,收编了其中的精锐,建成“青州兵”,才有了彻底的转机。
曹操的后半生,为统一而老骥伏枥,虽两次败北而惨不忍睹,也不移其志。他在苑城之战中,被反水的张绣偷袭军营,打得狼狈而逃,是得益于爱将典韦死战,才获逃生,却被流矢射中,自己的长子曹昂、亲侄子曹安民都死于乱军之中,自己的妻子也因此而离婚。可曹操并没有因此而泄气,在后来的官渡大战中,与袁绍对战一年多之久,最后终战胜袁绍,创下以少胜多经典战例,从而奠定统一北方之基础。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将眼光投向了剩下只有四分之一下天下的孙权与刘备了,亲率大军南下,试图一举乘势平定天下。在赤壁与孙刘联军大战,最后为自己的轻敌买单,大败而北归,差一点成了俘虏。可就是这样,他还是积极备战,仍然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只是因为后来被东吴鲁肃,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达成出借荆州给刘备,最终形成三国鼎立,而无力南下留下铜雀台之憾而去,也要劲刮“建安风骨”之风。
曹操的“枭”,就枭在有大格局,而且是造势创局,为人所不为。他的局既不像孙权那样,接过父兄守成而偏安一隅;也不像刘备那样,先借后夺而取得蜀汉。他是势在人为,于群雄逐鹿之中,而雄霸天下,成为独立鳌头的引领者,成为称霸一方的魁首,是真正的在乱世之中,笑傲天下,便有了枭的凌云之气势、壮志之翱翔。于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成了他的鞭策,“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成了他的励志,“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成了他的招揽,一个新的王朝,就这样在他的大格局下建成。
曹操的大格局,让他眼光高远而不迷惑,让他胸怀宽广而重天下,让他着眼大局而大作为。董卓废立专权,许以高官拉扰他同朝共事,他不以心动,毅然决然改名换姓出逃,不以生命为忧也不与之同流合污,以保自身清白而傲立于世。他在失败中一次次站起,不以自悲,越挫越勇,讨董卓,平袁术,败袁绍,息刘表,灭吕布,降刘琮,同孙权刘备争天下,而一直坚韧不拔,奋勇争先。他在天子落难无以为生时,及时扶助天子以安命,最终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义名份,是扶天子以得天下。他虽多疑却尽力避免被疑惑乱心,官渡之战之后,将所获与袁绍往来的信件一烧了之,而赢心安心。他与张绣有杀子射身亡将之仇,却能在官渡之战前接受张绣的再降,被人说之为:有霸王之志的人,定会放异私怨而重视天下大业。曹操之“枭”,就在这一桩桩的大事中落地,一件件的大作为下安天下,是“枭”傲群雄。
枭雄也好,英雄也罢,曹操终以自己的大眼光、大胸境、大格局、大作为,改变了东汉末年的天下大势,展现了其“枭”之霸气,开创了三国鼎足局面,虽一时留下遗憾未能一统中华,却为西晋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历史就这样记载了他,被鲁迅称之为“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2023.6.5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