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灵 的 港 湾 是 故 乡
作者/王宽鹏
深秋时节,我回到了离别43年的故乡一一延安市洛川县。站在生养我的罗村王家老院,看到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致使老窑面墙垮蹋的情景时,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当晚回到县城宾馆难以入睡,思来想去,对故乡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
故乡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故乡是一个地名,是一捧泥土,是浑黄或清浅的河水,是岸边迫不及待开放的野花,是屋顶上斜风细雨的炊烟,是牛儿吃饱后朝天幸福的喷着响鼻,是猫猫狗狗肆无忌惮的打闹,是老鼠半夜偷油吃的窃喜,是追着山鸡野兔满山跑的欢畅……
我年轻的时候,很少有思乡的概念。参军入伍,豪气走天涯,怎一个爽字了得。故乡抛在脑后,越远越好。大凡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会有和时间私奔的冲动。我连续赶路,披星戴月,先从洛川到延安、吴起,后到内蒙额济纳、兰州,再到西北京、西安;从故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再到一个又一个异族他乡。游走在不同的地域内,故乡是摆脱后的窃喜,顺带着有朝一日荣返故里的骄傲。故乡却在我的身后,不卑不亢的完成着自已的演化、嬗变、剥落、易容。每一个时间的节点,我都一一错过。这不怪我,当初,我正年轻,我要赶路。
思念故乡,始于我中年。当我冲锋陷阵,在人生的沙场接受命运的点兵点将,该得到的都得到了,不该得到的也懂得放弃了。突然发现,我原来要的并不是这些。我应该可以有更美好的生活,或者另外一种行走的方式。也许有一天,我差点就丢了自己的时候,才会在某个午夜想起故乡。想起那个温暖的老家,那个叫罗村的庄子,是不是还在原来的地方。时光满目凋零,那些悠远的呼唤,那句心疼的叮咛,那双温暖的大手,原来还是住在心底的某个角落。
思念故乡,在我看来,其实是在思念父母。有父母在,故乡就是最温暖的地方,那里有父亲的一声叮咛,那里有母亲的一声呼唤。我的乳名还在故乡,还在父母怀里散发着乳香。
身处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辛苦过、打拼过,生活万象扑面而来。可是我总会在梦里醒来,发现这里并没有我的根,乡音之间有着无法调解的隔阂。我就活在故乡与异乡之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却只能继续赶路,笑到忧伤。
及至长大,经历人生三三两两的偶然事件,才明白过来,很多时候,我在一定程度上已径是故乡的背弃者。我与故乡挥手作别,在另一个地方拼命追逐,越追逐,便越会感觉自己渺小与微不足道。而那些零碎而又散乱的模糊事件,便构成了人到中年回忆的主体。在心灵的微观版图上,布满了我或急或徐的足迹,以及或粗或细的线条。其实,故乡一直在我身后,偶尔回望,不尽忧伤。
当有一天,我的生命行将枯萎,我的记忆已无法与时间对抗,故乡就成了记忆中的一张最值得留恋的影像,牢牢地占据所剩不多的回忆。当我经历坎坷,经历成长,终于理解了陶渊明的快乐,我会在最单纯的梦里,执意投奔故乡母亲那早已冷却而又饱含温暖的子宫,重新发育生长。
很多地方,我只是路过。而故乡洛川,却盘踞在我的心底,它是温暖的疼痛,是最美最持久的心灵港湾。
作者简介
王宽鹏,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陕西省洛川县人,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研究员、理事、副秘书长、网站记者、编辑,国际网络文学联盟军旅文学部编审,《洛川文学》特约作家。1981年10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新闻报道员、干事、科长、副处长、团政委、甘肃省军区军史馆筹建办公室主任等职,上校军衔。工作之余,爱好写作,笔耕不辍,有600多篇新闻稿件、论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被军内外报刊杂志刊登,其中有40多篇获奖。因写作成绩突出,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