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霞
前几天在阎爱武老师的空间看到李廷玉老师拍摄记录的一组《窑工》生活的照片,欣赏中,我亲自经历的那熟悉的场景,也如电影画面般重现眼前——
炎炎夏日,火红的太阳,如一个巨大的火球,挂在空中,炽烤着大地。一个破旧的砖瓦窑上,密密麻麻的砖坯行里,几个汉子拉着装满砖坯的车,艰难的在砖行里爬行,只见他们每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的腰弯曲的如一张拉满弦的弓,头几乎贴在地面,晒得如黄土一般颜色的光亮的脊背上汗水不停地往下淌…在这几个人中有一个身穿短背心的女工是那样的扎眼,只见她弯着腰吃力地拉着一车砖坯,蹬着前脚掌,额头几乎贴近了地面, 艰难的爬行着,突然,砰的一声,拉车的背带断了,只见她一头栽在了地上,瞬间鼻血胡满了一脸,她的额头和脸颊上也被擦破,但她还是紧紧地抓着手里的车辕杆没有松手。
这是二十年前我在砖瓦窑上当窑工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生活片段。我在那个艰苦的环境里和一群来自四川、山东、河南的窑工们共同生活了七年之久。
在看到李廷玉老师拍的一组《窑工》照片时就想写写我的这段经历,但一直苦于不知该怎样落笔,最近在网上又一次看到一组窑工生活的照片,再次激发了我写出这段生活经历的心情。
我生活在稷王山下的一个小山村,村子有百十来户人家,用七沟八岭一面坡来形容我们的村子一点也不为过。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村里人还没有那外出打工的观念,人们耕种着几亩靠天吃饭的薄田,遇到天旱缺雨的年景连播种钱都收不回来。农忙时各自在地里忙活,农闲了男人们才跟着工匠外出干些建筑活贴补家用。
地里的收入根本不够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好在村里有一个砖瓦窑,我和爱人为了生计,就近在砖瓦窑挣点钱。
看这砖窑,圆圆的穹顶,似有宫殿城堡般的恢宏。
这种砖瓦窑也叫轮窑,椭圆形的,前面装着后面烧着,窑里温度很高。现在城里人花钱享受桑拿浴,可我们当时整天生活在这个火炉里,身子是拿汗水泡着,窑口放只水桶,不时的把毛巾放在桶里摆摆。
别以为砖瓦窑上的活,只要有力气谁都可以干,那钱可不是好挣的,每个工种的工钱是不一样的。砖瓦窑的工作区分俩类,一个是砖场,主要制作砖坯,这里大多是女工;一个就是窑场,主要工作就是给窑里运砖,在窑里码砖,这个工作叫装窑,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出窑,这些工种里,出窑的活最苦。 刚到窑上时,我不会干别的,只能是在砖场里拉砖坯,就是把刚做出来的湿砖拉倒砖架前,有专人上架晒干。上架是个技术活,高手上的砖架,整整齐齐,刚学上架的摆出的砖架就歪歪扭扭,有时候还会倒塌。上架的工资比拉车的工资高,后来我也就慢慢的学会上架了。再后来为了多赚点钱,我就开始做起了窑工,就是给窑里运砖,一车装二百多块砖坯,一千多斤,有时也在窑里码砖。窑里温度很高,衣服整天湿漉漉的就跟才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窑工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很差,他们住的工棚是用废弃的砖垒起来的,上面搭几张石棉瓦用砖头压好,防止被大风刮跑。 他们睡在用废弃的砖头垒起的离地面一尺多高的台子上,上面铺一层麦秸和废旧纸箱,白天把铺盖卷起来,晚上睡觉时再铺开。 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大风把工棚上的石棉瓦吹打的啪啪作响,外面下大雨工棚里下小雨,四处漏水,接水的盆盆碗碗摆的遍地都是。
孩子们的世界是单纯的,这些来自四川、河南、山东窑工的孩子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寻找着他们这个年龄的快乐。一个废弃不能用的平车轮胎,是他们开心的玩具,几个孩子乐此不疲的你滚给我我滚给你......有时几个年龄小点的孩子坐在砖车上,一个年龄稍大点的孩子两手扶住车辕,身子一纵,跳起来,又蹲下去,一上一下,一下一上,窑场的空中传来孩子们纯真而欢快 的笑声…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给窑场带来了勃勃生机。
外地窑工的女人们更是不容易,他们没有向我们当地女人那样坐月子要过了一百天,他们过了五十天就开始干活,孩子小的时候放在工棚里,三四个月就背在妈妈的脊背上和妈妈一起在太阳下享受着阳光的沐浴。
有一对山东的小夫妻,男人是烧窑师傅。在砖瓦窑上干了几年,从没有回过家,后来得知他俩是逃婚来的。女的不满意家里包办的婚姻,和她心爱的人不远千里来到山西。
看到这两张图片,让我不由得想起当年我们砖瓦窑上邻村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哥哥十二岁,弟弟八九岁,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有些智障,窑主看到两个孩子可怜就让两个孩子每到星期天和暑假就来窑上做工,给自己挣点学费和生活费。
那一年有个拉砖坯的工人,拉着满满的一车砖,进窑时,车辕顶到窑口上,车辕干是铁管做的,不知怎么他的大拇指一下就顶的掉在了地上,工友们把他送到村里的保健站简单包扎了一下,休息了几天又接着开始干活。
我们最害怕的是下雨,因为我们的工钱是按装进窑里的砖数来计算的,夏天的雨特别的多,我们每个人都特别关心天气预报。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经济收入,如果苫盖不好,砖坯倒塌,那这几天的活就白干了。别人听到雷声是找个地方避雨,而我们是听到雷声往砖场跑。夏天的天气说变就变,湛蓝的天空,天突然黑了下来,这不是夜色的晕染,而是暴风雨即将来临,一阵炸雷响过,乌云滚滚而过,遮蔽了天空,豆大的雨点顷刻从天洒下。砖场所有的人拉起塑料布就往砖行里跑,女的给砖跺上盖塑料布,男的用铁锨盖上土压实,那场面就如暴风雨来时临海面上的海鸥与暴风雨搏击一般,尤为壮观。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我从来没有放弃喜欢看书热爱文学的习惯,当工友们歇下来在一起侃大山玩扑克斗地主时,我会找一块阴凉地从馍布袋里拿出一冊从旧书摊上买来的《读者文摘》《青年文摘》津津有味看起来。看到精彩之处我会做个标记,晚上回到家抄下来。大家觉得我不合群,我的爱看书常常遭到工友们的嘲讽和奚落,说我乌鸦还想变成金凤凰。
记得2002年的时候,我在砖瓦窑干一个月可以赚到240元钱,女儿在县城读高中,一个月的生活费和零花钱是七八十元,儿子上初中一个月灶费18元零花钱俩元。在当时240元对我们来说已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后来因为砖瓦窑占用的是耕地面积,也因为环保问题,砖瓦窑被取缔了,也结束了我的窑工生涯。
这些年我常常会时不时想起那对逃婚的小夫妻,当年他们离开时孩子已经三岁了,现在算来孩子也到了高考的年龄,不知这些年他们生活的怎么样,是回家了还是继续在外瓢泊流浪,居无定所…
2019-05-26

作者简介:高霞,山西万荣人,山西省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一个生活在大山里的平淡女子,喜欢在文字里寻找如梦的世外桃源,寻找一份宁静与淡泊,笑闻鸟语花香,静听流水潺潺,品一杯幽幽香茗,走进千年的唐诗宋词,以古老的墨香为伴,一份淡定,一份清幽,一份坦然。有部分作品散文及散文诗发表于报刊杂志及多家微信平台,小说《娥子》、散文《记忆里的碎片》分别荣获2015年全国征文大赛二、三等奖。

都市头条网简介:
都市头条网是以“民众关心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倾听百姓心声,反映社情民意,追求公平正义,报道事实真相,弘扬法制精神的公益性民生类门户网站。 都市头条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发展与改善都市的方针政策;解析读者关心的都市热点问题;交流各地都市建设经验;提供建设性意见建议,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反映舆情民意,开展舆论监督,为读者打造一个表达意见和建议的平台。 都市头条网以“全球高度、中国视角、现代思维”报道都市最新动态,用理性眼光,从中国立场解读都市热点,进行都市论述。 都市头条网努力建设成一个全新的、有影响力的、集中研究都市的亲民网站。网站将坚持正面报道为主,舆论监督为辅;注重人文关怀,提倡理性思考;在实事求是前提下,大胆开拓创新,科学办网、严肃办网、依法办网、干净办网,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收获优良信息资讯,获得高雅精神享受。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