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老教授深情忆恩师
我的老师吴富恒教授
张 杰
我是非常幸运的,在我的一生中曾遇到不少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而在这众多的老师当中和我交往时间最长,给我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要算吴富恒教授。
我第一次见到吴老师是在建国前。
1949 年 7 月,我进入设在济南的华东大学社会科学院四部学习,入校不久就观看文艺系演出的多幕话剧《思想问题》。演出之前,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人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话,大意是希望大家对演出多提意见,经过修改后再到青岛等地公演。这位讲话的人就是吴富恒教授,他当时是文艺系主任兼文工团团长,是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学者。这年冬季,华大领导为了发扬青年学生热爱祖国、争取民主自由的光荣传统,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进行到底,举行了几场大型报告会,请当时在北京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华大教务主任余修老师和在昆明参加“一二•一六”运动的文艺系主任吴富恒老师作报告。听报告后我们才知道吴老师是和李公朴、闻一多共同进行反蒋斗争的民主斗士。
1950 年春天,我在社会科学院四部结业后,转入文学系学习,令人兴奋的是系主任竟是我敬仰已久的吴富恒老师。当时的文学系只有一个年级 100 余名同学。吴老师亲自给我们讲文学理论课。他讲课的风格从容不迫,悠游自如而又风趣幽默,说理透彻,论证恰当,条理清晰,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1950 年底,华大迁往青岛,1951 年春天与山大合并,吴老师任文学院院长,领导中文、外语、历史三个系,不久升为教务长。
1952 年夏天,我调到山大附设的工农速中任教。当时我与吴老师经常见面。他工作很忙,但仍像过去一样悠游自如,从容不迫。
1955 年秋季,根据中央的指示速中不再招生,我回到中文系二年级继续学习。在吴老师的办公室,他一门课一门课地落实哪些可学哪些不必学。他对教学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令我十分感动。近 50 年的时光过去了,我也从一个青年学生变成了年已古稀的离休老教师,但吴老师亲自给我选课的那一幕却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吴老师吃了不少苦头。“运动”结束不久,我到山东人民出版社联系工作,在那里,我又有幸见到了分别已久已是满头白发的吴老师。当时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你受苦了,身体还好吗?” 吴老师说:“ ‘运动’开始时有点紧张,后来就不紧张了。” 吴老师仍然和过去一样从容不迫,笑容满面。当时他正主编《汉语大字典》。
1977 年 8 月,吴老师被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1978 年 3 月他还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
1978 年 6 月,年近古稀的吴老师荣任山东大学校长,同时兼任校党委副书记。他在改善办校条件,扩大学校规模,培养学科骨干,提高教学质量,多出科研成果以及加强国内与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有不少建树。从此山大开始逐步恢复 50 年代的辉煌。对于这些,我作为山大的校友感到由衷地高兴。
吴老师深知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开创学校的新局面必须肃清极“左”流毒,开展思想解放运动。1978 年 10 月,他组织召开了一次近千人参加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学术研讨会,省内外许多著名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在全国思想界、文教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吴老师深知要将山大办成全国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他除从全国各地引进人才外,还主张大力培养人才,从1978 年到 1984 年先后派出近 200 名中青年教师到英、美、法、德、日、澳等国学习,为山大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吴老师一贯主张办现代化大学不能闭关自守,必须坚持开放,扩大交流。一是请进来,就是聘请外籍华人学者或外国专家来校讲学访问;二是走出去,他曾经多次率团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代表团到发达国家访问,并和英、美、日、加的一些著名大学建立起了校际间的联系。他曾荣获自己的母校、美国哈佛大学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的大学校长中第一位获得这一殊荣的人。
1984 年 8 月,吴老师从校长的位置上退下任学校顾问,后任民盟山东省委主任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但仍心系教育,为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四处奔波。我曾陪他到莱芜、新泰、肥城等地考察教育,每到一地他都向当地党政领导宣传发展社区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肥城创办了山东职业专修学院。他关心教育的精神使许多人深受感动。吴老师今年已 90 高龄,仍在为发展齐鲁高等教育呕心沥血。弟子们对他敬佩不已。我们都愿以吴老师为榜样,为祖国的四化大业奋斗不息。
2001 年 3 月 1 日
说 明
为了庆贺我的老师吴富恒教授 91 岁生日,我写了这篇短文。该文于今年 3 月 13 日在山东《联合日报》上刊出后,我曾通过电话征求吴老师的意见。他说:文章写得很好,你表扬我了。
今年 3 月初,我的老同学,山大原副校长乔幼梅教授电告我:3月 18 日是吴校长 91 岁华诞,学校为他召开祝寿会,吴校长希望我能参加会议。我听到这个消息,当然是非常兴奋的。
3 月 16 日,我又接到老同学山大中文系刘乃昌教授的电话,告诉我吴老师的祝寿会 18 日上午 9 时半在山大逸夫楼会议室召开,希望我能按时到会。我立即去购买礼物:一盆盛开的君子兰,这花象征着主人的风格--君子之风。一个盆景--泰山松--它象征着吴老师所从事的事业像松柏一样万古长青。
然而,哪里想到 3 月 17 日上午乃昌又来电告诉我的家人:吴老师因病住院,祝寿会暂缓举行。这消息令我震惊。我立即打电话给乃昌询问吴老师的病情。这才知道,3 月 17 日早晨他突发脑溢血,现仍在医院进行抢救。
3 月 18 日上午我赶赴济南到医院探望吴老师。医院抢救办公室的负责同志告诉我:吴老的脑溢血病很重,已进行开颅手术,从颅内取出鲜血 120CC,手术很顺利,从北京请来的院士中午进行会诊,现仍处在危险期。省委领导对吴老的病情十分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吴官正同志曾到医院看望吴老。医院正尽一切努力进行抢救治疗。我从病房门缝里看了看他的面容。
这些天我经常通过电话向乔幼梅、刘乃昌两位老同学了解吴老师的情况。他们告诉我:现病情稳定,略有好转,但至今还未醒来。
敬爱的吴老师,你快快醒来吧!
2001 年 4 月 9 日后记
吴老师在济南的齐鲁医院抢救治疗 3 个多月,不幸于 2001 年 6月 25 日永远离开了我们,我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2023 年 12 月 1 日于泉城定稿




张杰 教授
山东省新泰人,1931 年1月生,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泰山学院教授,离休干部,曾任泰安师专中文系主任、《泰安师专学报》主编、《泰山研究论丛》主编、泰山文化丛书执行主编、山东服装学院院长等职。著有《现代三作家论集》《高兰评传》等学术著作,散文集《春风桃李忆吾师》《翘首东海忆故人》,诗集《心中的歌》《筛月楼诗稿》《筛月楼诗稿续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