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勤耕耘 播撒幸福
文/墨影斋主人
本是同根生,辈分不相同。居住不太远,友情紧相连。在冶户川孙氏家族中,他是十七世,我们十一世同祖,现已出五服。他中等个,国字脸,体微胖,说话如钟(现耳有点背),干活有度,德厚俭朴,思维开阔,爱好广泛,有谋有略,做事创业,超前发展。他就是我的邻居大叔——孙怀民。
在我童年时,就十分崇拜他,觉得他是个非常能行的人,什么都会,什么都懂。1962年,他初中毕业回乡,年轻有为,农业社活,吃苦能干,赶车到砖,收秋打夏,不落人后,吹拉弹唱,样样都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是村内业余剧团和唢呐队、锣鼓队的骨干精英。敲锣鼓、拉提琴、吹喇叭、唱大戏,精通乐理,又是演员。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江姐》一出戏中,他饰演国民党高官,带上墨镜,挺着肚皮,奸猾傲慢,演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在当时,村内的业余剧团十分红火,连续每年都有新戏登台演出。如:红灯记、沙家浜、江姐、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梁秋燕等好多样板戏和历史古典戏剧。逢年过节,村内官窑场子搭上舞台,汽油灯高挂,拢几堆篝火,热闹非凡。不仅在村内演出,有时还到王峰公社和邻村出演。唢呐队和锣鼓队除应承村内红白喜事外,也到村外服务。他是个活跃分子,积极参与,出策献计,精明能干,气度超脱。
我上高中时,是学校文艺宣传队成员,拉二胡,也对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请教他学拉小提琴,他耐心辅导,并把他的小提琴提供给我,为我学习创造了条件。
星移物换,我随后参加了工作,星期天回来时常和他交流。改革开放后,村内的业余剧团不解而散,家家户户为奔小康而努力奋斗,各自经营自家田地,经商下海,外出打工,司空见惯。他是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之人,政策放宽,振兴经济,摸着石头过河,不能守着一亩二分地打转转。于是,和妹夫联合买了汽车跑运输,戴月披星,起早摸黑,忍饥挨饿,吃苦受累。饿了,凉水啃干膜;累了,车上打个盹,经常露宿在外不能回家。对村内的公益事业,红白喜事,随叫随到。业余剧团虽然没有了,敲锣鼓搞热闹从没停下,为此还参加了韩城市新城招商区落成剪裁活动,他停止跑运输,即参加锣鼓活动,又用自己的车拉运参会人员和锣鼓家具。1992年秋季,老天发怒,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倾盆而下,昏天黑地,下了几个小时。冶户川河水猛涨,田地冲毁,道路中断。他停留在河旁路边的汽车被洪水无情卷走,跟随他多年的挣钱工具不言不语挥之而去,片甲不留。断送了他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也是在他人生路上一次沉重的打击。
没了车,说明老天不眷恋他开车搞运输。不悔心,不气馁,振作精神,从头再来。待他调整好心态后,又一新的打算滋润心头。进军高圪垯,向责任田、承包地、荒山荒坡开拔,开垦荒坡,平整田地,退耕还林,创建果园,根据实情,重新规划。就和老伴上山,早出晚归,栽植果树、葡萄、桃李杏枣、核桃和山楂,样样都有。在果树行间,栽红薯、西红柿、辣子,种黄瓜、萝卜、白菜、韭菜、香菜等十几种纯天然绿色蔬菜。根据地形,打了土窑,冬暖夏凉,常年居住,真是世外桃源,乐不可支。一年四季,把果园管理的井井有条,地硷溜光无杂草,果枝翘首百千态,杆粗树壮,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甜美爽口。闲暇时,看周围自然风景,尽享生态环境之美。打开音箱,听听秦腔,陶醉在野山旷景之中;拉拉胡琴,吼上几句,抒发对大自然和事业之钟爱,真是一种尽善尽美的享受。秋后,把收获的果蔬,拉到桑树坪街道变卖,生意红火,收入可观,生活充实,其乐无穷。

十几年的高山田园生活,是他对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科学培育,科学管理,积累了一定的丰富经验。也因年轻时过猛出力和大山生活身体落下了一些毛病,特别是心脏,胸闷气短;双腿,疼痛难忍,走路十分困难。且到了花甲之年,再不适宜在高山生产生活。待住院治疗修养一段时间后,身体逐渐得到了恢复,他把山上果园平分给两个儿子管理,自己又对离家不远的一块平整责任田有了重新考虑。
年老多病,人之常态。这虽然是他人生路上又一次灾难,但人吃五谷得百病,自然规律。随后买了一辆港田,为自己出行创造条件。说干就干,先铲除老椒树,再引育新葡萄优良品种,对生长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让我拍成照片,他然后邮寄给西北农学院专家教授,虚心请教指点迷津。什么病用什么药,进行科学管理培育,在他和老伴的精心管理下,新葡萄园果大串繁,紫红透亮,肉厚味甜。还把葡萄蔓的行间也经营的面面俱到,不浪费一寸土地,套栽蔬菜,种上旱烟,让每一寸土地都产生经济效益。他种植的旱烟,在集会上很受老年人青睐,卷上一根,慢慢细品,腾云吐雾,解除疲劳。每当葡萄成熟时,附近村庄、矿上家属纷纷前来品赏购买,剩余的拉到街道,不多时一扫而光。甜了别人,富了自己,圆了美梦,享受了无尽的田园生活乐趣。

田园生活,尽享自然之美;而精神生活,则是他追求的另一目标。自从村内业余剧团解散之后,他只要有闲空,不是拉胡琴,就是研究揣摸鼓曲鼓点,写写文字性的东西,记录美好的生活。以前锣鼓队只是应付村内的红白喜事,一切老套数,按部就班,没有新花样。2002年2月9日,村内郑重其事的组织了“坪头村心连心锣鼓队”,他是坪头锣鼓传承人(坪头锣鼓2013年被渭南市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组委会发起人之一,又是教练。每到隆冬闲时,天阴下雨,就组织锣鼓队成员排练。逢年过节,谁家有喜,彩杆齐绕,锣鼓队大显身手。随着锣鼓队伍不断壮大,妇女参加人越来越多,根据村情实际,2008年2月11日,村上又组织了“坪头村心连心女子锣鼓演艺团”,妇女敲锣鼓都是新手,得从头教练。这样一来,加重了他的负担,但他毫无怨言,一心一意,认真辅导,从不马虎。还走出去学习新鼓点,常常更深夜半,仔细研究,谱写新曲。他自编自导了“欢天喜地”、 “四季花开”、“万马奔腾”等鼓点;还为锣鼓队编写了快板“坪头新面貌”;谱写新歌曲“高唱丰收歌”、“王峰好风光”。在他的倡导下,锣鼓队换了新花样,还选派妇女精英骨干在市文化馆学习广场舞,回来,又传授给众多的人。女子锣鼓演艺团,由原来光敲锣鼓,到现在歌舞快板相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即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身心又得到了锻炼,大家相聚,其乐融融,队伍壮大,声名远扬。好几次参加了市内的锣鼓大赛和剪彩活动,冶户川的沟沟岔岔都有他们出演的足迹。

年老心不老,学习不放松。紧张的田园劳动和文艺活动,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学习才是他的最高境界。前几年,还征订了几样报刊,见到他喜欢的书籍非买不可,尤其对历史书籍有浓厚的阅读情感,让他在外工作的孙子给他购买有关书籍。家内有书桌书架,带上老花镜读书看报,笔耕不缀,记录生活点滴。特别是对家族贡献大,在没有历史资料的情况下,走村串户,调查寻根。请我帮忙拍照,编写家谱。于2012年清明节,新家谱《坪头孙家的记忆》和族亲见面,而且邀请了我参与,在他家浓重的召开了座谈发行会,了却了他一生的心愿。

这就是我的邻居大叔孙怀民,虽然没有创造出伟大的业迹,却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了点点滴滴的惊人奇迹。今年八十,人老志坚,一如既往,辛勤耕耘,播撒幸福。开着他心爱的代步工具港田,还整天奔波在充实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

勤苦耕耘无所求,汗流禾土创增收。
高山生活远观景,鼓震云天醉乐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