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助(散文)
马铁铭
2023年7月24日,妻妹刘玉芬在市医院看病,经过超声波检查,医生确诊为宫颈癌。亲属们听到这个消息,着实吃了一惊,“谈癌色变”啊!据说除了乳腺癌、肝癌等少数癌症可以手术外,其他癌症到了晚期基本无药可治,病人也就时日无多了。
怎么办?妻妹家人口多种地少,收入有限,经济拮据,根本拿不出钱来看病。“众人拾柴火焰高。”看来,只能靠亲属助力了。我的妻子刘玉芹在家族中是长女,亲戚有个大事小情,她总是跑在前头,这一次也不例外。她和四弟刘显春经过电话协商,决定动员全体亲属捐资治病。兄弟姐妹一共七户,每家拿出5000元,做为妻妹先期治病的费用,后期再看情况而定。大家听到消息后,雷厉风行。“救兵如救火,”这治病也如救火啊!确诊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25日,亲属们慷慨解囊,当天很快筹集了3万多元治病款项。出人意料的是:妻妹的小叔子张四,竟然把多年积攒的全部四万元存款,毫不犹豫地拿出来给嫂子看病。他可是单身啊,兄弟情深,多年来他经常帮哥哥家干活,哪用哪到,关键时刻果断出手,也真是难能可贵!
事不宜迟。7月26日,正是大暑之初,炎热的天气难以阻挡行人的脚步。妻妹刘玉芬由儿子张明陪同,踏上了就诊之旅——西去的高铁列车。因为妻妹的女儿张颖出嫁在北京,为治病提供了方便条件。女婿贾东一直十分孝顺,早已驾驶私家车在车站等候。到女儿家已经是午夜时分了。
既然进京看病,当然要找最好的医院。第二天,妻妹由家人陪同去协和医院做了CT检查,确诊为宫颈癌。8月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会诊也是同样的病。8月8日,又在肿瘤医院做了核磁共振和CT,确定了肿瘤的规格和现状。
盛夏的北京,骄阳似火;繁华的街头,车水马龙;宽敞的马路,绿树成荫;忙碌的人们,行色匆匆…… 8月15日,经朋友介绍,妻妹由家人陪同来到北京保法肿瘤医院(总院在山东,这个是分院)开始进入治疗阶段:采用的是缓释库疗法,靶向药物治疗。第一个疗程分三针:8月15号打了第一针,依次每七天打一针。一个疗程结束,一个月后再进行复查。
10月10日,家人同妻妹在协和医院做了 CT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内部有炎症,正处于药物吸收期,一个月后再进行复查。同时又打了第四针。针对髂骨旁的淋巴结也进行了用药。
11月22日,家人再同妻妹在肿瘤医院进行复查。超声诊断显示肿瘤已被药物控制,同时髂骨旁的淋巴结已经在药物的作用下消失不见。院方给出的结论是:药物还处于吸收期,后期肿瘤还会有更明显的变化,建议两个月以后再进行复查。
在北京治病期间,妻妹住在女儿家。女儿给她安排了单独的房间,每天叮嘱用药,饮食起居,照顾得十分周到。
由于及时就诊和治疗以及家人和亲属的协助,妻妹的病情已明显减轻。她很想念亲人,想念残疾的丈夫,想念先期回来秋收的儿子,想念十几岁正在读书的两个孙子……多年来,这个家都是她一手操持,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她从来没有离开家这么长时间,因为治病也是迫于无奈。在等待复查期间,妻妹决定回家,过了春节再回北京复查。
11月26日,也就是进京的四个月后,妻妹由女儿女婿送到北京车站坐上高铁,返回家乡。去时七月流火,回来时东北已是冰天雪地的小雪时节。
在敦化下了火车,妻妹的另外两个妹妹——三妹玉珍和驾车的妹夫以及五妹玉香早已在那里等候接站。出站口,寒风料峭,却吹不掉亲人火热的期盼。这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市区早已是万家灯火。一行人找了个饭店就餐。两个妹妹点了一桌子丰盛的菜肴,给姐姐接风洗尘。席间嘘寒问暖,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和谐的亲情在小店的上空荡漾……
因为旅途劳顿,天色已晚,大家商定在敦化五妹家住下。第二天,由三妹夫驾车和三妹把妻妹刘玉芬送到家——敦化黑石万福村。
亲朋互助,社会上是常见的事,有条件的人会做得更好。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尽到最大的努力。家族的血缘关系是联系亲情的纽带,家族的团结可以跨越艰难坎坷。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能尽到绵薄之力,也就问心无愧了。重视亲情,当会义无反顾,雪中送炭,解难除危,使人间充满了和谐和温馨。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亲情无处不在,也是永恒地存在。
(2023年11月29日)

作者简介:
马铁铭,笔名冬生,男,70岁,本科,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老三届”知青。现为吉林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华作家网人才库优秀作家。著有《诗词文赋》《诗路心语》等文集。诗词作品参加省内外文学大赛多次获奖。2021年获“中国百年百位优秀诗人”称号。曾被北京国家级媒体授予“当代诗坛功勋人物、”“中华知名艺术家、”“全国诗文书画先进工作者、”“当代文艺先锋”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