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青那点事之二十七
尾 声
文/魏少华 诵/梦锁清秋
有的东西在失去的时候,你才感觉到它的珍贵。
我要离开落户的生产队去重庆铁路分局报道了,在兴奋之余,心头又涌上一丝乡愁。整整两年,洒下了无数热汗的这片土地,沟沟坎坎、田土山丘;这里的人、这里的事,都在我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沿途在田地里干活的乡亲们向我挥手告别,我向他们说,我会回来看望你们的。没想到这句承诺被搁置了五十二年,才重新踏上了这方热土。
我是与二队的李开林一道去报到入职的。我们先到宜宾的“130工地”的新工人学习班,进行上岗前的培训,考试合格后再分配到各个工区。

李开林被分配到宜珙铁路线沙河驿养路工区当养路工,入党后任领工区党支部书记,八三年进入党政干部大专班培训,毕业后担任过党委干事,后任广安铁路医院工会主席,后任该院党委书记。铁路医疗系统转入地方后,任北碚区中医院纪委书记,在该任上退休。
我在铁路自贡工务段当养路工,后“以工代干” 在党委做宣传工作,又先后调任过分局团委、宣传部、组织部任干事,局长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先后两次入大学读书,先读中文写作专业,后读经济管理本科班。在铁路第三产业(多种经营)的利达运贸总公司干了16年,在总经理任上退休。

金光二队的卢万林,考入商学院,拿到大学文凭,毕业后在一国营厂任工程师,八十年代中期下海经商,干了一番自己的事业,于2022年春病逝。
我下乡时,给于我们很多帮助的邻居方伯,逝于2000年,享年81岁。
教我们打柴的赵二哥,大名赵正渝,现年84岁、与教我们做醪糟的赵二嫂都健康,仍在老家定居。
刚下乡教我戽水的15岁的“小女子师傅”方泽翠,1974年读完高中,在公社做共青团工作,被选为公社团委书记,由于工作出色,做过镇长,镇党委书记,后升任至县妇联主任,在该任上退休。

教我栽秧的辉儿,大名杨宜德。补完高中课程,考入商业学校,取得财务会计中专文凭,被招入镇供销社任会计。于1979年娶了方泽翠为妻,他俩同生产队,一同长大,算是青梅竹马、 你情我意,幸福美满,老两口退休后,随儿子在重庆市沙区定居。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我国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影响面较广的社会运动。到农村去插队落户的广大知识青年,经受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深入体验了农村劳动群众的生活状态,对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经济及精神状况有了直观的了解,与当地的社员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劳动中强健了体魄,通过实践提升和丰富了理性思维。对正确树立三观,为今后的人生决择,奠定了艰苦奋斗,好学上进、明辨是非,忠诚爱国的思想基础。

从1977年党的三中全会后,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国情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新时代风云人物、政治文化精英、实干家厂长经理、学者教授,成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很多人都有知青的生活经历。知青是特定历史的产物,他们为社会的转折、稳定、发展建设付出了青春热血,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然,也有极少数知青,在农村违法乱纪,胡作非为。这就象一块水稻田里生出了几株稗草一样,拔除稗草,它并不会影响整个稻田的丰收。
我下乡前,身高146厘米,体重48公斤;两年后离开时,身高172厘米,体重62公斤。经过农村的磨练,懂得了做事吃苦耐劳,做人诚恳友善的意义,并形成了自己此后处事为人的原则。

铁路养路工的劳动强度其实比农村大得多。比如,锄头五斤左右,铁路捣镐七斤半,开口撬棍二十多斤,起轨道用的山海关牌压机七十五斤,作业时一手提撬棍,一手提压机,总计百斤左右。农村一挑粪、一担粮,也不过百十来斤。但铁路上四人抬一根水泥轨枕800斤,抬一根12.5米的钢轨,重量是1075斤。当过知青打下了吃苦耐劳的基础,到铁路上工作,再做这些重活、脏活、累活,都不觉得苦。
我是2022年4月中旬首次重回落户的生产队的,“瘦儿”方泽均引见了两位本队乡亲,一位五十二岁,刚好是我们走那年出生的,他懂事后,大人常讲到队里知青的往事;另一位说,他四、五岁时见过知青,但印象还深。我想,当年前赴后继的知青上山下乡,那些曾经插队落户的知青们,都已成为当地乡亲们回忆传说中的故事了,这或许也将成为当地历史记载的一页吧!
(全文完)
作者简介:魏少华,铁路退休职工,喜欢旅游和看书,好运动和涂鸦,也喜欢写几句顺口溜自娱。
主播简介: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朗诵联盟会员《清秋文轩》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华汉俳》《中国联墨缘香》副总编:2020年中国互联网首届朗读大赛获得优秀奖。有百余篇作品发表在网络平台。朗诗诵作品接近三千首;配音秀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