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我高中毕业了。
回到家,放下书包,我扛着锄头,去地里干农活。
虽说念过十年书,但穷人家长大的孩子,下苦干活没麻达。
今天的活路是锄玉米。
玉米长势喜人,已有一尺多高了,绿油油的。
村里的伯婶一次锄两行,也有锄三四行的,我一次只能锄一行,速度还很慢,总落在人们的屁股后边。
"安娃,征兵开始报名了,你想当兵吗?",我的伙伴二丑告诉了这个好消息。
"想、想",我急不可待。
"在那儿报名哩?",我问二丑。
他让我去大队部问问。
实话实说,在那个年代,有点"文化"的娃,都嫌农村苦,想跳出农门,到城里、到部队"锻炼锻炼"。
我想当兵,这是跳出农门的唯一办法。
在村里,有几个大哥大叔去部队当了几年兵,提干了,入党了,还当了军官,娶下漂亮媳妇还带到部队随军去了。
挺羡慕的。
我给队长撒了个谎,说家里来了个同学,地没锄完,就扛着锄头回了家。
放下锄头,我连脏兮兮的手脸都没洗,直接上大队找书记去了。
大队部就在我家门前的老庙里,支书正爬在桌子上,戴着老花镜,看报纸,见我进来,头也没抬,问"啥事?",我说"来报名,想去当兵"。
支书一听,回头看了看我,拉着黑脸说"你们这些娃娃,上过十年学,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一个个都不安心在农村呆"。
我忙解释"支书叔,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巷里的大墙上都贴着标语哩"。
支书哈哈大笑,"小免崽子,太幼稚了,还教训你叔哩"。
他让我去隔壁房子找民兵连长。
我连忙道谢,又去了隔壁找连长。
民兵连长也是个复员军人,回来都几年了,身上还穿着那件变了颜色的旧军装,别人问"你咋还穿着这身衣服",他笑了笑说"穿着这身衣服,我光荣,我自豪,我骄傲!"。
"连长,我是来报名的",民兵连长放下手里的钢笔,瞅了瞅我,说"个子太低了,怕……",我说怕什么,我踮了踮脚后跟。
"连长,到体检时,你给接兵的说说好话"。
连长没言传,在登记本上记上了我的名子。
"好了,在家等着通知,体检"。
我蹦蹦跳跳回到家,把这一喜讯对正在做饭的妈妈说了。
"洗脸洗手去,脏成这样,还想去当兵"。妈妈责怪我。
整个下午,我那儿也没去,呆在屋里,把自已内内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又在镇子上理了个小平头,换上了一件洗得干净的衣服。
第三天早上,大队广播里通知,村里共有十个娃到芝川地段医院进行体检。
接到通知,草草吃过早饭,我骑上家里的飞鸽自行车高高兴兴地去了芝川。
一路上,我想了很多、很多……
若是我体检过关,我就找在城里干公事的爸爸,让他去征兵办活动活动。
若是我批准入伍,我就对妈说"人家娃当兵走的时候,都订下亲,我也……",我有些害羞,心蹦蹦地跳着。
入伍那天,家里的大人小孩,还有一些亲戚都来送我,我穿着一身绿军装,胸前戴着大红花,站在送行的汽车上,汽车箱子的两边贴着红红的标语"一人当兵,全家光荣"。
我婆我妈站在车旁,泪汪汪的。
我婆叮嘱着"孙子,好好干,听领导的话,给老王家争个脸"。
我妈哭的象个雨人,反反复复地叮咛着"小心自已的身体,别和人家吵架打仗"。
站在妈妈旁边是我昨天刚定的媳妇,她一手擦试眼泪,一手向我频频招手。
芝川地段医院到了。
我这是白日做梦。
医院里,聚集着一百多个应征入伍等待体检的娃娃。六个身穿军装的接兵的站在那儿,我村的民兵连长也在队列之中。
不一会,首先进行目测,我们十人一排,列着队,公社武装部长教着队,稍起、立正、报数、向左向右看齐,随后进行起步走,跑步等动作。
我有幸顺利过关。
十点钟,开始身体体检项目。在随后的身高体重测试中,在民兵连长的关照下,我的体检表格上填写着:身高1、66米,体重120斤。
符合标准。
来到第二项,眼科。体检桌子上放着一本辨色本,厚厚的,有几十页,翻到第一页,医生问我"图案中有几个数字,分别说出来",我一看,有些模糊,但我还是认出来了"共九位数,分别是1、2、3、4、5、6、7、8、9"。
正确。
医生又翻过几页,问"图中的图案是什么",这下,我傻了,瞅了半天,怎么也认不出,民兵连长在门外急了,想提示我,可医生阻止他,连长进不来。
医生先后又翻过几页,我啥也没认出。最终,医生在体检表那一栏写着:
色弱,不合格。
民兵连长急的团团转,我差点哭了出来。
这一年,民兵连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想当兵的美梦落空了。
我且丧地回到家,妈妈把我臭骂了一顿。
第二年,征兵工作开始后,我又一次报名,虽然有了思想准备,但在辨色这一栏,医生又为我填写着:色盲。
又一次不合格,失望的我回家了,老老实实干起了农活,我打算做一辈子农民。
就在这一年,大队支书把我作为重点干部进行培养,让我担任大队第一任团支部书记。
一九八o年十二月,我的父亲光荣离休,我接班了,当上了一名警察,穿上了上白下蓝的警察服,头上戴着大沿帽,挺威武的。
我终于实现了"进城"梦,一干就是四十年。
后来,我的弟弟,我的妻弟,我的外甥,我的侄子都在我的关照下,实现了当兵的愿望。
当我们相聚的时候,总是唱着"咱当兵的人"和"人民警察之歌"。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大学文化,陕西韩城人,退休警察。自由撰稿人,文学创作爱好者。喜欢中长篇小说和散文创作,市作协会员。2020年以来,先后创作编印《乡事悠悠》《槐抱椿》《土岭红叶》《花椒红了》《年味》五部游记散文,在西北城际头条、作家故事、作家家园、蓝天文苑、丝路都市文化汇等网络平台发表各类作品四百多篇,参加征文活动六次,均有获奖。
(2023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