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游城隍庙钟鼓楼
文|毋东汉


十一月三十日,我忙中有暇,顺路乘公交至古城之西门里,旧地重游,先逛西大街城隍庙。山门宏伟壮丽,古色古香,走近庙门,乃百货摊位夾道,顾盼不暇。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市面上所缺,这里可补。我粗略归纳为文具(例如墨盒)、“武器”(例如仿制宝剑)、玩具(例如奥特曼)、饰品(例如发夾)、剧装(例如蟒袍)、傢具(例如糕点模具)、字画(例如领袖像)、摆件(例如兵马俑)、香蜡纸表(例如金元宝)等。虽没有导游诱导购物,我觉得不买点物件不相宜,就花一元钱买了一枚金光闪闪的顶针,冒充戒指,毕竟比纯玩实在。我出门时十分惊讶:竟遇见三位“汉朝的姑娘”,她们喜眉笑眼地抚裙拂袖,婀娜多姿;没想到几千年了,她们竟然与时俱进,穿越至今,用手机互相拍照,动作娴熟。也因如今社会安定,三位大家闺秀都没有丫鬟相陪。我参观了狭窄的建华东巷、建华西巷,有居民家门仅一米多宽。行至繁华的庙后街,从大学习巷返回庙内,专意瞻仰了城隍爷塑像,遗憾香火尚不够旺。财神殿前有位小伙顶礼膜拜,想必他发了财,来还愿的,甚为虔诚。

离开城隍庙,我凭老年公交卡,证明年龄,免费登上了1380年修的“文武盛地”鼓楼。鼓楼南北名副其实地陈列二十四个鼓,每鼓标志一个节气,甚为壮观。内室坐着两长排游客,等待着演奏鼓乐的分享活动。我趁兴沿梯乃“更上一层楼”,室内桌椅很多,全是古老式样。我想,这儿静谧,是开会的好场所。我四下张望远眺,油然想起五十多年前,我在市上参加创作会,县文化馆高如岳老师带领长安与会作者登临钟鼓楼的情景,他早已作古,我心里有些苍凉。我和陌生游客搭讪,互相拍照留影,然后下楼。在街上又遇见一位“汉朝的姑娘”,依偎着穿皮夹克的时髦丈夫,低声细语着,似乎在体现、阐释着“千年等一回”的亲密。

钟楼距鼓楼不远,我直奔钟楼。要参观钟楼,须走地下通道。我仍以老年公交卡代替身份证,获准免费登楼。钟楼西北角放置着旧有的大铁钟。钟楼建于1384年,即明代洪武十七年,比鼓楼年轻4岁,它俩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的产物,据今639年以上。历经修葺,保持明代风貌。沿梯更上一层楼,遥望东、西、南、北四大街,皆游人如蚁,车如飞蝗,树阴夾道,门铺两排,油然感慨时代的飞跃,人类的进步。钟楼上也有些“汉朝的姑娘”身影,时处她们的那个年代,钟楼远未有蓝图,如此穿越时空,令人百思不解。也许为了反驳我的笨想,她们偏在明代建筑上拍照留念。倘若留言,应该为:“汉代小女子到此一游”。钟楼内文物可观,有齐白石写的对联:“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有齐白石同时所画的梅、荷、虾、鸡、蛙等以及其他名人画作。实为国宝。

钟楼、鼓楼、城隍庙,是西安中心至西大街古代文化重要地标,来中国不来古都西安就不了解中国历史,来西安不登钟楼鼓楼、逛城隍庙,肯定遗憾之至。我是当地土人,却由于忙,五十年前登临钟楼鼓楼,逛城隍庙,而今乃旧地重游,时年八十有一。我登钟楼木梯时,忽闻背后有游客赞之曰:“看伢喔师傅,八十多岁咧,登楼梯,不扶扶手……”我自思自叹:怎奈我无兄无弟,妹妹出嫁,孑然一身,万事唯靠自己,学稼十年,自诩樵仙,登山尚不扶枴杖,何惧楼梯乎?
2023-12-1-于樵仙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