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杨情思(散文)
季志林
金秋十月,我再次回到阔别多年的第二故乡一一东风航天城。
在部队时每次探亲,火车还未进咸阳站,我就有了到家的感觉,如今刚进戈壁滩,我如同过去探亲一样,第一个感觉就是:我终于到家了!
既然到家了,又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我首先想看的便是弱水两岸的胡杨林。
昔日在部队时,我就对胡杨树情有独钟。喜欢胡杨高大威武粗犷雄壮的形象,喜欢胡杨不惧困苦顽强生存的性格,更喜欢胡杨巍然屹立傲视风沙的精神。在茫茫大漠中,能生存的物种少之又少,那漫漫黄沙滚滚狂风甚至让人类都望而却步,而胡杨却一代又一代坚守千万年繁衍不息,成为戈壁大漠名符其实的“英雄树”。
于是,我便抱着几分好奇又几分崇敬的心态对胡杨作过许多次研究。
胡杨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树种,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因而也是唯一能够在高度盐碱化地域中生存的树种,根据化石推断,胡杨己经有了6500万年生存的历史,堪称为“植物的活化石”。目前世界上仅存的胡杨林,一片在南非,另两片则在我国西北的黑河流域和新疆的塔里木河流域。黑河发源于祁连山,从甘肃张掖出山后蜿蜒向北流淌,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又称为弱水河。额济纳胡杨林生长在弱水两岸,并以林木旺盛保护完好姿态各异闻名于世。
胡杨的形态十分奇特,它的幼树叶子似细长的柳叶,再大一些像椭圆形的杨树叶,而百年以上树龄的胡杨则由下而上呈柳叶杨树叶和枫树叶三种叶状,所以又称“三叶树”。
胡杨具有坚韧不抜的品格,据说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故被誉为三千年胡杨。如果你仔细打量一下它的皮肤:皲裂粗糙饱经风霜,充满了岁月的无情和艰辛。而它的躯干,坚实粗犷质朴硬朗,无论是站着还是躺着都是直的,全然一副硬汉形象。
胡杨的树冠千奇百怪,有的如龙游蛇舞,有的如熊盘虎踞,有的似神狐摆尾,有的似怪兽獠牙,有的树干直刺苍穹,有的枝条斜横空中,而残躯断臂者则显出一副倔强不屈的神态令人望而敬畏。这些现象应该是胡杨生长的环境造成的,在干旱的沙漠之中,胡杨必须舍弃弱小病枝而把水分集中供给健康茂盛的干枝,这就形成了胡杨的千姿百态,而这些姿态恰恰成了能够吸引游客观赏之处。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地处阿拉善板块最西端,曾经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四十多年前,我们连队每年十月初都要组织人员到额济纳旗的赛汉陶来镇附近打柴,专找那些干枯后躺在沙漠中的胡杨树枝,两人一组抬到汽车上,最终装上火车运回连队作为厨房火墙生火的引火柴。那个时候只顾干活儿,谁也没有想到若干年后胡杨林会和旅游业联系在一起。据说,进入2000年后,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拍摄电影巜英雄》时,以额济纳胡杨林为外景地,随着影片的播出,额济纳胡杨林也逐步被国人所追捧,来这里观赏的游客越来越多,额济纳这个昔日鲜为人知的边陲小镇如今居然成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到国庆长假之时,景区门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巴小车排起了长队,景区内游人如织,从弱水河一道桥起,一直到八道桥均为旅游景点,一趟趟大巴车在不停的摆渡游客,而这些景区至少可以容纳几万人。面对如此火爆的旅游景点,我不免感慨万分:昔日贫穷落后的额济纳旗终于有了翻身的机会。
游客们在胡杨林最大的乐趣除了观景就是照相。戈壁滩的空气质量绝对清新,你可以尽情的欣赏湛蓝的天空和飘舞的白云,加上金黄色的胡杨花团锦簇般的构成绚丽多彩的背景,那些身着红色连衣裙的年轻姑娘在蓝天白云陪衬下显得非常靓丽格外瞩目。而稍微上点岁数的中老年女性也不甘示弱,她们有的戴上红围巾,有的干脆就穿上了粉红色或者大红色的连衣裙,像年轻人一样成群结队的合影留念,或唱歌跳舞,或编排造型,或扭秧歌,拍视频,发抖音,这些追求美好生活的种种方式,在胡杨林中构成了一道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景区内我们遇到了一位身背照相机,文质彬彬且精神焕发,年龄约七十岁左右的游客,并请他为我们一行照合影相。稍后我们和他攀谈起来,他是辽宁科技大学的教授,爱好摄影,这次和老伴一路旅行来到大西北,看到胡杨林觉得美不胜收,赞不绝口。过后我不由得再次感叹;这些年我们的社会进步真是太快了,人们的生活理念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要说从东北到西北路途实在很遥远,然而遍布全国各地的高铁、高速公路网络为人们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出行条件,一下子把千山万水之隔拉近了。眼前这个景区,旅游的人们有的来自东海之滨,有的来自中原大地,有的来自江南水乡,有的来自天府之国,在那操着不同口音的话语中,你能体会到一种旅游给人们带来的兴奋和快乐的感觉。
而曾经在戈壁滩工作过二十多年的我,此时面对着久违了的胡杨林,心中却是一股普通游客们难以体会的滋味。
我想起了曾经艰难困苦的岁月,我们曾经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戈壁点号上黙黙的工作,吃水难,用电难,洗澡难……面对这么多的困难,我们像胡杨树一样,无声无息的忍耐着,期盼着,坚守着……苦不苦?真苦!累不累?太累!但是,没有人怕苦,没有人喊累,更没有人退缩!铁兵们有一句口头禅叫做“流血流汗不流泪。”
我想起了曾经和我同甘共苦的战友们,那是一群生龙活虎不知疲倦的兵,他们就像眼前这一棵棵胡杨树一样,任劳任怨,坚韧不拔,把青春和汗水一起洒在了戈壁滩上,多少年来,他们用肩膀扛起了航天事业的一片天。此时,我回来了,他们在那里?我不禁一遍又一遍的黙念着:战友啊战友,我想你们啊!
胡杨林里有千百年的古树也有茁壮成长的新苗,令我欣慰的是,胡杨新苗在部队同样深深扎根。我一直关注的铁兵精神如同田径场上的接力棒一样,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在营区和军事专用铁路沿线点号,我看到了不少反映基层连队生活的文化墙,内容丰富生动活泼,体现了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深入人心。也遇到了一拨又一拨的干部战士,他们或训练,或施工,总是显得紧张而有序,透过那一张张富有青春朝气的脸庞,我仿佛看到了昔日那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铁兵形象。如今,这些可爱的战士们用自己安心本职努力工作的具体行动,踏踏实实的履行着“铁心向党,铁骨担重,铁胆无畏,铁血铸魂”的诤诤誓言,他们不就同那茁壮成长的胡杨新苗一样么?
哦!胡杨林,我看你来了!
哦!航天城,我回到家了!
我祝福额济纳的明天更美好!
我祝愿航天城的事业更兴旺!
2023年10月16日晚于列车之上。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巜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