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墓碑前的怀念
——纪念工人作家王震学逝世二十八周年
作者/冯殿礼
朗诵/淡妆
(注:上图为王震学生前照片)
阳春三月,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天台山陵园,我在王震学老师墓碑前伫立默哀,情不自禁地说道:“王老师,我看望您来了!王老师,您的朋友冯殿礼想您啊!”说着,脑海中记忆的碎片像一只只船桨,把怀念之舟划向了难忘的七、八十年代……
七十年代,我从下乡的陇县来到了山城宝鸡,在姜城中学任教。教学之余,创作出眉户剧《李大伯与王海燕》。该剧反映的是女知青王海燕在李大伯帮助下扎根山区、献身教育的故事。在市长寿中学师训班学习期间,在文艺会演中班上同学把《李大伯与王海燕》搬上了舞台。由于同学们倾情首演,加之剧本是原创,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赢得了师生的夸赞。

八十年代,在渭滨区文化馆举办的文学创作研讨会上,我朗读了《李大伯与王海燕》剧本。主持研讨会的张策老师让大家热议评论。一些同志从剧本的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从人物性格到剧情,从剧中的矛盾冲突到细节、唱词、对白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比较高的评价。对于剧本存在的问题和缺憾,有碍于情面很少有人提及。当时,我脸上笑嘻嘻的,心里乐滋滋的,真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突然,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有一个操着浓重的陕西关中口音的中年汉子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在肯定剧本优点的同时,也明确指出剧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女知青王海燕的思想转变有些简单突然,缺少根基;二是转变应在一个个情节的展现上下功夫,这样能引人入胜;三是人物的唱词、对白还需要进一步提炼推敲。
此人发言像一块块巨石投入到平静的湖中,激起了阵阵浪涛。不少同志也随声附和,还有的同志提出新的问题,语言尖刻、情绪激昂。会场的气氛急转直下,我从高兴到汗颜,心情从沸点到冰点,一落千丈,一时默默无语。那位提出问题和不足的第一个发言的同志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研讨会结束了,我心里忐忑不安,像海潮一样久久不能平静。在我即将离开渭滨区文化馆的时候,那位中年汉子来到我面前,说:“小冯,我叫王震学,会上我的发言,仅供参考。如有不妥,请原谅!”我说:“您的发言,话不中听,但对我创作有益,谢谢,谢谢您!”“不用谢,我在宝成工作,也喜爱写作。今后,咱俩多交流,一块多切磋!”他讲话时双眸流露出真诚、坦荡的眼神。我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拜您为师,有时间,我登门拜访!”王老师谦逊地说:“不敢为师,欢迎你来!”
与王老师握别之后,时隔二十余日,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带上新作《三进桃园》来到宝成家属院。经打听,终于找到了王老师的书房。
这是一间简易的平房。我轻轻敲开了房门,迎接我的是王老师。他中等个子,身板敦实硬朗,浓眉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闪烁着慈善友好的目光。他说起话来秦风秦韵,一看一听就知晓王老师是地道的陕西关中地区一硬汉。
(注:上图为王震学进藏途中在青海湖边)
王老师亲切和我握手,忙着给我砌茶倒水。他一见如故,对我非常热情。我环视书房,它只有十几平米。书架上、桌子上、凳子上摆满了书刊、文摘剪辑和大小不一的影集。翻阅群书和文摘剪辑,足以证明王老师是一位酷爱学习的读书人。打开影集,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陈毅,陈云、聂荣臻、谭震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入目而来,王老师拍摄的刘少奇莅临宝成厂视察的照片和陈毅进藏的多幅照片显得弥足珍贵,可谓传世之照,这足以证明王老师是观察细致,善于捕捉生活瞬间的有心人和热心肠。那一摞一摞展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和航空人奋斗精神、风采的文稿,那一篇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宝鸡日报》《中国老年》《大众电影》等各地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和在中央、陕西、宝鸡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稿件,足以证明王老师爬格子的艰辛和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在文学写作中取得的骄人业绩。王老师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勤奋学习、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写作精神,令我肃然起敬,钦佩不已。

我讲明来意,把文章《三进桃园》递给王老师说:“王老师,这是我的新作,你看看,给我提提意见!”
王老师点点头,笑着说:“我看看。”
王老师聚精会神看我写的《三进桃园》。他看得很认真,很仔细,很开心。他看完一遍又一遍,笑嘻嘻地说:“不错,不错!主题很好,构思很巧,文字功底比较扎实!我建议文章到‘我感到桃园比我小时候梦中的桃园还要美’这一句就立马结束,与首段照应,干脆利落,把最后一段离别祝福的话删掉!另外写第三次进桃园的变化时,突出党支部书记的讲述,其他人的讲述也可删去!这样重点突出,内容集中,具有代表性。文中借景抒情、借景达理、写景状物细致传神,语言优美,我很受启发,得向你学习!”
“王老师,您过奖了!我要向您学习,您提的意见合情合理,我照您说的修改。‘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谢谢,谢谢您!”
“不用谢!”王老师摆了摆手说。
(注:上图为王震学七十年代喜读《人民日报》
时间过得真快,说着,笑着,笑着,说着,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我紧握着王老师手不肯离去。王老师目送我离开了书房,我不时回头张望,王老师像一棵巍然屹立的大树一样,目送我远去。

令人欣喜的是《三进桃园》一文荣获宝鸡电台“长岭杯”“今日宝鸡”征文优秀奖,被《西安晚报》《秦岭文学》《宝鸡日报》《市民周刊》等报刊选用,还被人民网和见证陕西网录用。我想:这里也有王老师为之付出的心血和辛劳呢!
山高方凝重,海深才平阔。王老师一生很不幸,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离开了人世,成了一个孤儿,到处流浪,受尽了苦难。王老师早在1949年参军入伍,有幸先后为彭德怀、陈毅两位元帅担任警卫工作。在元帅身边,在火热的军营里,王老师拿起笔写他身边发生的感人事迹,鼓舞斗志,拿起相机抓拍动人瞬间,激励人心,也为后人留下了罕见的弥足珍贵精神财富!他写的《陈老总喜送收音机》《陈老总过唐古拉》等文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时,由中宣部、国家民委、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五大部委联合举办的“民族团结进步”征文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台60周年“广播在我心中”征文中两次荣获一等奖!他写的《在元帅身边》一书业已出版问世,好评如潮。他从不居功自傲,又快马加鞭,不畏艰难困苦,拼命工作,把航空人的理想、信念、工作、生活等倾注笔端,一一展现,把航空工业和航空人的奋斗精神和风采热情宣传,纵情讴歌,又挥写出很多美文佳作。提起王震学,被人们称作工人作家。他为人厚道,心胸宽广,从不为个人之事与他人争高低。他对待领导、同志、亲人、朋友一视同仁,谦和可亲。我心目中,王老师是座凝重的高山,是片平阔的大海。他那高山一样的为人和业绩,他那大海一样的胸怀和气度,一直是我做人的榜样,前进的方向和鼓舞我奋争的精神力量!
(注:上图为王震学(中)与战友在一起)
“爷爷,您站在这儿,干啥?”扎着火红蝴蝶结的小孙女睁着惊奇不解的大眼睛问我,打断了我幸福而美好的回忆。
“这里安葬着一位爷爷的老师,爷爷可想他!”
“这位爷爷的老师,好吗?”
“好!对我可好啦!爷爷永远忘不了他!”
“爷爷,您给我讲讲他的故事,好吗?”
“好!”
春光明媚,鲜花盛开。我牵着孙女的小手,一边讲着王老师的故事,一边在峻岭上、山路旁,小河边采撷了许多白的黄的蓝的紫的红色的山花,恭敬地献在王震学老师的墓碑前……



作者简介:冯殿礼,中学高级教师,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市文学创作学会、市朗诵艺术学会会员。写作中追求真善美,作品具有真情实感,传达正能量。有多篇作品发表并获奖,部分作品收录于《美的花絮》等十余种丛书。

朗诵者简介:淡妆,河南省直国企干部,河南省朗诵协会会员,曾获得网络朗诵大赛优秀奖。多篇朗诵文稿被《中国朗诵艺术杂志》录用。声音甜美,温婉,一直以来追求自己的朗诵风格,用心捧读文字。爱文学,爱音乐,爱生活。用文字取暖, 用语声释怀,用音乐渲染。心有热爱,平凡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