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抬泔水
文/李学蛟(山东临沂)
若是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上个世纪的一九六五年。全管理区(就是今天农村里所说的片)的男女劳动力利用农闲时间集中到管理区最后边的偌大的山沟里拦河筑坝修建水库,从而可以灌溉好几个村庄的土地。水库有个响亮的时代名字——“东方红”水库。
依稀记得:工地上工棚连连(吃住都在工地上),车轮滚滚,人声鼎沸,肩挑手搬,热火朝天,红旗漫卷。把集体的力量展现的淋漓尽致!
那时我在读小学,八九岁的样子。工地上是用不上我们了,但是我们也没有坐视旁观。干什么呢?负责转运工地上的“泔水”,用来饲养生产队里集体喂养的猪娃娃。
利用周末的时间,生产队长安排我的小伙伴们(大约十人左右),自由结对,带上水桶和扁担。早饭后出发,成群结队的步行到离村近十里的水库工地上,装满满桶的泔水,二人一组,合作抬回村里。
我到现在都很佩服生产队长,他就那么相信一群捣蛋小子?毕竟来回将近二十里崎岖不平的弯路。我也佩服我们自己,抬着满满的一桶泔水,步行将近十里路,过村走巷,到家还是满桶。就是现在我也难以做到。我更佩服我的父老乡亲,真的是战天斗地,其乐无穷,乐观向上,从无沮丧和苦累之嫌。硬是如期建的水库在。更有条条渠道绕山转,清清库水灌良田。
几十年之间,只又去过一次“东方红”水库,划船游玩,钓鱼休闲。
择机吧,再去看看那片水,那片山。
20231129写于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