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第42期
目 录
中篇连载
《大河啸声》(3)吕金海
游记
雁门关遐想 王维正
小说
黄皮鼠 齐 望
游记
热闹的锣鼓巷 蓝 兰
大河啸声(续3)
六
王英独自回到军部,军营里已经炸了锅。
副官慌慌张张跑来向他禀报说,阎锡山欲派他的嫡系王靖国率十万大军到河套和伊克昭围剿咱们,手下的两个旅长也逃之夭夭了。王英一听,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
原来,王英早年在北京读书,毕业后在阎锡山的部队服役,一直干到旅长。因和阎锡山不合,带着部队回到五原又搜罗了当地的土匪、地痞、流氓、哥老会大小头目,赶走了阎锡山驻扎在五原的黑马队。蒋介石得知消息后,想趁机拉拢王英,让参谋贺耀祖秘密派人给王英送去委任状。以南京政府名义,委任王英为“西北抗日义勇军三十一军长兼骑兵第三师师长”,企图在阎锡山的管辖范围内培植自己的势力。王英由此在河套、伊克昭干起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既吃阎锡山的军饷,又和蒋介石勾肩搭背。阎老西儿老奸巨猾,心知肚明,想掂一掂王英的分量。于是虚张声势,耍了个“外摆手”。王英当然不知道底里,一听说阎老西要来围剿,吓得心肝直颤。一边召几个心腹商量对策,一边着人去王爱召,让二妹子赶紧回包头避一避风头。
派去的兵丁找到二妹子时,天已经擦黑,二妹子和富贵儿正在树林召附近畋猎。二妹子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立刻杏眼睁圆:“阎老西算什么东西,哪来的十万大军?咱就不能想想办法,活人还能让尿憋死?”二小姐是个急脾气,抢过来人的马缰,把匣子枪往腰间一插对富贵儿道:“这枪本小姐替你收着,你拿着也就是个烧火棍儿。你们两个慢慢来,我先去达拉特瞅瞅。”话音未落,翻身上马,鞭响之时,那马已经蹿出十几步开外。福贵儿一看这阵势,与来人乘
二小姐的轿子车,策马追了过去。
二小姐闯进王英的军部时,王英正烟熏气打地和手下商量军务。众人七嘴八舌,鸡一嘴,鸭一嘴想不出个好主意来。王英看见二小姐吃了一惊:“你,你来干什么?赶紧回包头,我们这儿正商议军机大事呢,少掺乎,赶紧回去。”
二小姐双手抱在胸前,一撇嘴说:“还军机大事呢,看看你们一个个灰头土脸的,就知道没憋出什么好屁来。自古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阎老西吃错药了?下那么大的血本围剿你?值得吗?”众人被二小姐一顿挖苦,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所措。二小姐见众人耷拉着脑袋不吱声,又道,“他十万大军,从山西到咱丘陵地带,耗时费事不说,咱的骑兵师是吃素的?马总比人快吧,再断了他粮草,骚扰上他三个月,这叫围而不打,不自动溃散才怪呢。”
在座的都是行伍出身,最低也是团级,听了二小姐一番“高论”,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从明天开始起,咱骑兵师也别闲着,熟悉地形,排兵布阵,演练阵法。别一个个像草包似的,当缩头乌龟,一个阎老西看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
众人脸红一阵,白一股阵,恨不得地下有个缝,一头钻进去。王英更是羞愧难当,头杵在那里,一声不吭。
“打今个起,你们要是站着撒尿
的,本姑娘和你们一起对付阎老西,我就不信他阎老西长着三头六臂。”
在座的军官被二小姐一通挖苦和激将,顿时血脉贲张,嗷嗷地叫起来:“我们听军长和二小姐的,打狗日的阎老西。”
月挂树梢,一竿子人从军部三三两两出来,纷纷交头接耳:“我看二小姐比咱们军长强,看看那个松样,遇事连个女人也不如。”
“二小姐可是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我等自叹弗如啊。”
“看看人家二小姐脸盘,那身段,那双勾魂眼。”另一个人赶忙“嘘”道:“少说点吧,就你那点浓水水,能驾驭了那匹骒马?一尥蹶子把你裤裆里的蛋黄子踢出来。”那人捂着嘴赶紧走开……
第二年秋,阎锡山的晋军青年绥靖师两千余人,从河曲朱五美的防区渡过黄河,在准格尔公爷府小住数日,穿越库布其沙漠草地,渡过呼鲁斯太河,直抵达拉特大树湾渡口。
王英部全是些乌合之众,哪里是晋军青年师的对手。听到晋军要来,早已吓得魂飞魄散,渡过黄河龟宿回包头城。晋军渡过黄河后,并没有进攻包头城,在达拉特城内杀猪宰羊,大宴两日,后向东而去。
此事众说纷纭,一说绥东战事吃紧;一说部队带得醋坛子在行军时打烂了,部队喝不上醋,径直回杀虎去了,此是后话。
七
富贵儿和军部派来的兵丁的两个轮子到底还是慢了些,紧追慢赶到了军部时,王英正被二小姐骂得灰头土脸。看到二妹子平安抵达,福贵儿悬着的心也落了地。两人就倚着墙边站下,在那里小声嘀咕着刚才发生的事,商量着如何向王英交差。
被自家妹妹抢白的王英,一肚子的不痛快,耷拉着脑袋在前面走着,二妹子满脸的火气,紧随其后。王英一出门看见福贵儿和自家兵丁,一股怨气发泄到他两身上:“两个不省事的东西,连这么点小事也办不成,还不赶快把二小姐送回客栈?”二人唯唯诺诺,好说歹说,央求着把二妹子扶上轿子车,送回客栈。
二小姐满脸怒气,一脚踢开房间门,把马鞭重重摔在桌子上:“妈的,真窝囊,堂堂一个七尺男儿,被一个喝醋的吓破了胆!”
富贵儿见二小姐余怒未消,赶紧端茶递水。店家听见二小姐又在惊惊咋咋,赶紧过来搭讪:“定是二小姐饿了,想吃点甚顺口的?小的这就给备办去。”
“上酒,上肉。本姑娘今个儿心烦,喝点小酒顺顺气儿!”
一袋烟功夫,掌柜的端上了几样凉菜,有沤苦菜,拌沙葱,腌地梨,酱驴肉。另有炖野兔、炸山鸡、羊头肉、猪肉炒地皮菜。一壶当地杨家湾产的土烧子和几个瓷酒盅。
“富贵儿,去把车夫叫来,咱们一块喝。”“这,这恐怕不合适吧?”富贵儿迟疑地说。
“有什么不合适的,车夫就不是人吗?当年我老子还是从河北讨吃要饭过来的呢。”
富贵儿不再敢多嘴,跑去隔壁叫乔正。
乔正进门上炕盘腿,不卑不亢坐在二小姐下首:“既然二小姐瞧得起咱们受苦人,咱就跟二小姐喝两盅,说说话,解个闷。”
“好!”二小姐袖子一挽:“本小姐就喜欢你这样的爽快人。来,连干三杯!咋样?”
“行。”乔正说着,操起酒杯噌噌噌,也不吃菜,三杯酒倒在肚里。二小姐也不含糊,三杯酒同样落肚。酒过三巡,二小姐话多了起来:“看看我这个哥哥,还当什么狗屁军长,被阎老西一诈唬,就尿了裤子,你说,活得窝囊不窝囊?”
“来,富贵儿,你也喝。”富贵儿说:“从来没喝过酒。”二小姐说:“没喝过学呗!”端起酒杯揪住富贵儿的耳朵,富贵儿脖子一仰,满满的一杯烈烈的土烧子被灌了下去。富贵儿被呛得不住咳嗽,满脸憋成个紫葫芦,二小姐哈哈大笑起来。
好半天,乔正才从二小姐的口中断断续续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咱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乔正抿了一口酒说。二小姐没有听清楚问:“啥?旗人?汉人的?”
乔正解释说:“阎锡山如果派十万大
军围剿咱,咱就来个釜底抽薪。”
“你说,咋抽?”二小姐焦急地问。
“阎老西人多势众,大军长途奔袭,得需要时间。咱派两个骑兵团偷袭小五台阎都府,端了他老巢,咋样?”
二妹子双眉一拧,头一扬,对乔正说道:“吆嗨,我发现你不像赶车的,倒像是一个师爷。这馊点子还出得不错嘛?”说话间二小姐的手枪顶在乔正的脑门上。
富贵儿被二妹子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得身子差点瘫倒在地上。哆嗦的双手试图扳住二妹子握枪的手:“二、二小姐,快把枪放下,咋自家人打起自家人了呢?”
乔正从容地掏出烟袋点燃,轻轻拨开二妹子的枪管说:“我本来就是山西人,对山西的情况还略知一二。其次,我原是个私塾先生,要不是生活所迫,也
不会做车夫。”乔正看着眼前的酒杯,就像和酒杯在对话,话说得很淡定、很坦然。二妹子盯着乔正这张国字脸,浓发重眉,眉宇间开阔疏朗,全然没有一丝
猥琐之气。突然,二妹子把枪一收别回腰间,顺手操起桌上的酒杯,一仰脖子,酒干杯净,把空酒杯抖了抖说道:
“好,枪口顶在脑门,面不改色,是个真爷们。这几天本小姐坐你的车,就感觉你不像个赶车的,要不今天咱也不会
请你喝酒。好,从今往后,你就是本姑娘的军师了!怎么样?至于薪水嘛……”
二妹子话还没说完,就被乔正打断了。
“钱多钱少无所谓,只要二小姐看得起乔某,乔某无话可说。”
二小姐以为乔正卖关子:“那你要咋样?”
“乔某以为,二小姐嫉恶如仇,行侠仗义。现下世道混乱,贫富悬殊,小姐倘能多为老百姓办点好事,救老百姓于水火,乔某愿鞍前马后,追随小姐。”此时的乔正满脸正色,端着杯中的酒,望着眼前的二妹子,杯至唇间,只一吸溜,杯中酒已见底。
“好!是条汉子,一言为定,干了!”二妹子一仰脖子,把手中的空酒杯放到桌上,筷子夹起一块野兔肉送到嘴边喊道:“富贵儿,倒酒。”满上,干了,干了,满上,两个人越喝越来劲,话越说越投机,只唠得月儿像草原秋后的花落了。圈槽那边传来一声马的响鼻,轻轻地震动着夜色。看着二妹子警觉的眼神,乔正说:“没事,那是店里伙计后半夜给马添加草料呢。”富贵儿听不大明白他们的谈话,只是在一旁云山雾罩地干坐着,渐渐地双眼开始犯困。当他再次睁开眼时,看见二妹子和乔正两人身子已经歪歪斜斜了,说话也有一句没一句的。一盏洋油灯朦朦胧胧忽闪着,剪出二妹子脸部的轮廓。富贵儿不胜酒力,一盅酒下肚,有些迷糊,不由得两眼直勾勾地看着二妹子。此时二小姐两腮绯红,面若桃花。双眸一泓醉意,顾盼流离,秋水波长。发丝松散而落,浑身洋溢出女性的魅力与独立的气质。
富贵儿禁不住嘟囔道:“二小姐,真谍人 (美丽)。”
二小姐含糊地问道:“是吗?”一头栽倒在毡子上睡着了。
二小姐醒来,日头已经偏西。三个人草草吃了口饭,就去了军营。
二小姐大大咧咧带乔正和富贵儿去了军部,站岗的一看是二小姐,“啪”一个立正,二小姐也不正视,推开门就进去了。
乔正第一次端详起王英来,五短身材,皮肤黝黑,两只三角眼骨碌骨碌地转得挺快。
王英看见二妹子领着车夫闯进了自己的军部,不由得皱了皱眉头,指了指乔正:“他,他怎么进来了?”
二妹子拉过一把椅子,一屁股蹾在上面:“他,他怎么了?他是本小姐的参谋长。往后啊,给你也好好参谋参谋。”
“啥?参谋长?你啥时候有了参谋长了?”王英瞪大眼睛问,接着仰起头来笑出了声。
“叫军师也行,反正差不了多少。”二妹子满不在乎地说。
“你,你以为这是玩过家家呢?”王英一脸的不屑。
“你倒是玩真的呢,叫个阎老西一句话吓得差点尿了裤裆。”二妹子声音不高,却把个王英呛得半天喘不过气来。
王英:“你……”王英实在是拿她这妹子没办法,不知该怎么对答才好。看着这个妹妹的眼睛时,气自馁了一半。
“嗳,嗳,我说王军长,少捯饬那些没用的,本小姐到你这有三件事:一,给本小姐弄四支盒子炮;二,富贵儿以后就跟着我了;三,谁不知道有枪便是草头王,本小姐也要招兵买马,弄个司令当当!眼下买枪买子弹缺钱,先从你这给我取一万大洋。就算本小姐借你的,行不行?”
“其它好说,可当下哪有那么多现洋 啊!”王英眉头皱成个桃圪瘩,头左右摇晃着,一脸无奈的表情。
“谁不知道你王军长舍命不舍财。
你克扣了多少军饷?捞了地方多少油
水?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别人不知
道,我还不清楚你的底细?”二妹子两眼盯着王英不放,目光犀利的像刀子一样,从头到脚把王英打量着。
王英知道这事得赶快处理,否则他
这个妹子没完没了地纠缠。再者这个“半疯子”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更难听的话来,岂不自触霉头?王英挥挥手:“富贵儿,去后勤处和军需处支出来,赶紧把这位姑奶奶打发起身。”富贵儿“啪”一个敬礼:“是,军长!”二妹子摆摆手:“谢谢王军长,啥时候阎老西揍你,招呼一声。”
三个人出了军营,二妹子坐在车辕上,一边吹着口哨,一边把玩崭新的德国造,嘴里不停地念叨:“好枪,好枪!”乔正端详着手里的枪说:“这是德莱塞M1907半自动手枪,是典型的德国撸子。”
二小姐疑惑的看了乔正一眼:
“我看你车夫是假冒的,玩枪才是行家!”乔正听了,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快到客栈时,天完全黑了下来。突然,四五条黑影从巷子里蹿出来,阴森森的枪口对准了他们三个人。
乔正和富贵儿正要把枪张开机头,只见二妹子不慌不忙,嘿嘿一笑,从车辕上跳了下来,向那几个人说道:“你们先别忙,不就要钱吗?这钱嘛,有的就是。”说着提着一个钱袋子,在众人眼前乱晃。袋子里的银元发出嘀哩咣噹撞击声,几个人立刻露出了贪婪的神色。“不过嘛,你们先看清楚本姑娘是谁?”几个人向前移了几步,定睛一看,哎呀妈呀!这不是军长的妹子,绥远地区无人不知的“二老财”吗?风姿绰约,一身皮装,脚踏马靴,双手叉腰,腰间别着两把“德国造”,双目冷峻地立在那里。妈妈呀,这事要是让军长王英知道了,小命还要不要了。吓得几个喽啰不住地向三人赔不是,一面举枪立正,向二妹子行注目礼。二妹子“哼”了一声,头也不回,吹着口哨上了轿车。
原来这是王英手下匪首杨猴小的几个部下,趁月黑风高出来“打秋风”。见一辆骡车轿子过来,以为遇上了大宗买卖 便一哄而上 谁知碰上了这个克星,只好自认晦气。

雁门关遐想
王维正
9月18日上午9点,我们来到忻州市代县五A景区雁门关。
好一个千古英名的中华第一关!
苍翠的雁门山重峦叠嶂,利剑般的险峰直插云天。巍然高耸的北城门"明月楼”巍然耸立,浩气冲天;对面一座暗红色浮雕的大照壁与之遥相呼应。浮雕上端,镌刻着毛主席飞草"雁门关”三个大字,气吞山河。浮雕左边,毛主席高高地挥着右手,指挥着人民抗击倭寇,保卫家园。
浮雕壁的左侧,大道两边,杨家三代忠烈的大理石巨大雕塑依辈份排列,那种种马上搏战的英姿让人肃然升起敬意。这是千百年来为保卫国家而献身北疆的英雄先辈给华夏世代子女树立的生动榜样。
通过月明楼城门,是一条向南延伸的街道,斜坡有20度,有500米远近。街道两旁排满餐馆,高挑着"李氏饭店”"王氏餐馆""赵氏农家乐”一类的酒旗。导游介绍:这条街是依历史原貌修建的。汉武帝建立雁门关时,当年将士的家属和商贾服务也随军迁入,形成一个小山村,便世代沿袭下來。可见当时戍边事业的兴旺。
街道尽头有"豹突泉"楼阁,是一处曾经自溢长流的水井古迹,右侧坡道山门书"贸易街”,亦有500米左右,直达雁门关山顶驻防建筑群。
山顶建筑群由关城、瓮城、围城组成。关城开东西北三座城门。东门上建有"雁门楼",西门上建有"杨六郎祠”,北门门额为"雁门关",但多已毁坏,今仅重建了北门。不远处的山脊上建有瞭望塔,长城上有烽火台。
特别有一座高大的杨六郎大理石雕像,右手柱持长枪,左手指向前方,双目凝视北方,英雄正气与江山同在。
站在雁门关前俯视,群山起伏,碧峰耸立,悬崖峭壁间,一条白色的山沟逶迤而來,被雁门关彻底锁住。这是唯一从塞外进入中原的通道。因此雁门关就成了"中华第一关”,几乎是一夫挡关、万夫莫开的天险。
站在雁门关上,北望无边无际的内蒙古高原,南望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广袤中原,无限联想浮现在眼前。
我看见了昭君一袭白色的披风,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英姿飒爽地出雁门涉秦直道直向塞北大漠,她为胡汉和亲写下了民族团结的伟大篇章;我看见了杨家将三代忠烈镇守雁门,铁血牺牲保国安宁一一老太君百岁挂帅,三关排宴,穆桂英率领十二寡妇出征,杨六郎智射大青山计服辽人,这是何等的悲壮与崇高;我看见了康熙大帝亲率三军三出雁门平定噶尔丹叛乱,为北疆的安全殚精竭虑;我看见了阿拉坦汗携同三娘子进雁门赴丰州,谱写蒙汉双边通关互市和睦相处的美丽传奇……多少英雄的史迹都写在了"雁门关"上面。
我更看到了太春与玉莲的新婚哭别,走西口的灾民拖儿带女出雁门关走向敕勒川大地,蒙汉交融和谐共建了包头晋商奇迹,建设了土默川新生活。
……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
作为军事设施,雁门关早已失去作用;作为历史见证、文化载体,雁门关与日月永存。
黄皮鼠
齐望
村子休憩在连绵的群山、无垠的旷野与潺潺溪流中,山上种了高大的白杨,肥沃的田野随着时节的更替而呈现出绿色、金色、灰白色,溪水常年清澈,冲刷着沟渠里的沙砾。
春雨新霁,水坑银闪闪的,天空蓝得无可挑剔。袄儿坐在高高的榆树枝桠上,她的蓝色土布鞋零落在树根,两只光溜溜的脚丫晃来晃去。清明后的榆树长势喜人,枝条抽芽后,浓绿的椭圆形树叶一簇一簇生得光滑,这是一棵暗灰色的老树。近午的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在她脸上翩翩起舞,袄儿掏出最后一根谷荻,这种生在河畔的不起眼的青草在幼年期有甘甜的味道,等到老了就只剩白花花的绒毛了。
她的姐姐和一帮女伴在树下喊她——她们趁农闲时去了旷野。姐姐迎凤向她招手:“袄儿,我们的风筝往村西南飞去了,帮我们捡回来呀!”说罢,花枝招展的女孩们遥遥远去了,袄儿叼着半截草,看着她们的窈窕的背影,“呼”的一下从树上跳下来,像一只灵巧的大鸟,她拎起可笑的鞋子,独身往村头西南角走去。
她不喜欢“袄儿”的名字,她也想叫“迎凤”,但“迎凤”只有一个,所以是姐姐。娘说,她出生在寒冬腊月里,没有布料做襁褓,爹用自己的棉袄包裹起她,但是袄儿还是不喜欢。迎凤有碎花裙子,但她只能穿迎凤小的旧衣,迎凤有前呼后拥的女伴们,袄儿只有榆树枝桠。一提起迎凤,谁不知道她白净的圆脸,就连年过九旬的老太都啧啧感叹:数一数二的漂亮姑娘。可袄儿呢?不漂亮的眼睛,扁平的鼻子,她像疲惫的匠人在闲暇时凿刻的娃娃,每一处都在诉说着心不在焉。
袄儿看见五色的风筝挂在院落高处,她的步伐又快了几分。袄儿屏住呼吸,在拐角处偷窥一会:这是一处塌败的院落,别处的树已经着绿了,唯独在这儿却无精打采,像见不到阳光似的。腐朽的木门边种着一排病歪歪的玉米,冬天的霜雪使它们备受摧残,受苦地耷拉着叶子。
她敲了门,开门的是个与她年纪一般大小的女孩,柳眼杏眼,袄儿指着她身后院落,一堆破砖瓦砾,还有一只挣扎的风筝。
“那是你的风筝吗?”
“我姐的。”
“你姐的难道不是你的吗?”
“不是。”袄儿摇头。
杏眼女孩甜美的笑容纯真无瑕:“你真犟。”
袄儿这才发现,女孩的头发不是乌黑的,而是介于金黄与黑色,在正午的春日里,显得亮闪闪,有一种奇异的夺目光彩,袄儿想到了过年的金纸元宝。
回到家,袄儿看见迎凤已经开始吃饭了。饭桌上是过年留的白菜饺子,饺子汤热气腾腾,袄儿一口咬到脆生生的白菜帮。母亲知道她去了西南角、栽有病玉米的那户人家,饭桌上的气氛立刻沉重得像立秋的雾气。
“那户人家不要去。”
“为什么?”
“哪有什么为什么,那里住了疯婆子,还有黄皮鼠!”
“什么是黄皮鼠?”袄儿放下碗筷。
没人回答她,父母和迎凤像约好了,三缄其口。袄儿感觉受了极大的侮辱和委屈,她“噌”得站起来,不悦地甩开步子,无辜的门被摔在墙上,发出一声尖锐的抗议。
迎凤知道,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她踢起尘土,走向西南边的病玉米地。
午后的春风沉闷,没有秋时的凉爽,风席卷着青草和泥土独有的香气,塞满了村子的每条胡同甚至每个缝隙。袄儿看见野地上梳理黑白羽毛的喜鹊,还有齐刷刷地蹲在树枝上的麻雀。病玉米地外是一片杂草丛生的田野,显然主人还没有翻土、耕种,野草高高低低地淹没了土地,“绿色的海”这个词蹦到她的脑海里,她没有见过海,迎凤说海比天还远。
她又躲在拐角处,她在想一个合适的敲门的理由。
这时,门打开了。柳眉杏眼的女孩走出来,看见袄儿后,她“咯咯”地笑起来:“你姐姐的风筝又飞过来了吗?”袄儿红着脸,日光像炉碳灼烧着女孩们的后颈,她害羞地看向漂亮的脸颊。
女孩对一种奇异的草株产生了兴趣,她摆弄起来,袄儿凑过去,女孩递给她一朵紫色的花。硕大的花,毛茸茸的,“像这样。”女孩熟练地吮吸花底盘,袄儿也尝到了蜂蜜一般的甜味,而后是苦涩的花汁。
“你在找什么?”几朵野生地黄花为女孩们建立了友谊,袄儿望着她投射了阳光影子的干黄头发出神。
“黄皮鼠,”女孩走向绿色海的深处,“母亲说,黄皮鼠能带父亲回家。我找到了黄皮鼠,母亲就不会做噩梦,也不会打我了。”
女孩肩膀松垮,低头玩弄着衣摆上的线头。
“黄皮鼠是什么?”袄儿对神奇的动物提起了兴趣,“它能让我爹娘更喜欢我吗?”
两人显然都没有见过传说中的生物,她们猜测大约是类似于老鼠的黄皮耗子。
女孩抬头,密不透风的草丛,她的额头上布满了亮闪闪的汗珠:“只要我们能找到。”
袄儿兴奋地欢呼一声,两个女孩埋头在绿色的海洋里,风吹过,她们在野地画出一道清晰的痕迹。
“你的姐姐叫迎凤,那你叫什么?”
“袄儿!”
“袄儿,你明天还来吗!”
扁平鼻子的女孩使劲点头。
热空气液化了,泼在女孩们的脸上。干黄色和黑色的头发被汗水打湿,一缕一缕地垂下来,她们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袄儿躲在荫凉的地方,等待着傍晚的凉意。
作者简介
齐望,山东潍坊人,鲁东大学文学院大四学生。小说《迷失民歌》发表于省级刊物《胶东文学》2022年第2期,散文《油炸糕》获得山东省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大赛三等奖。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热闹的南锣鼓巷
蓝 兰
今年11月份的一个周末,我们闺蜜三人报了旅游团北京两日游。
北京离我的家乡500多公里,距离不算太远,我来过北京好多次。每次来北京都要到南锣鼓巷转转,每次对南锣鼓巷的感觉都不同。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
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
它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的元代胡同。是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
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
我们半夜开始坐大巴车出发,早上8点多终于就到了北京,第一站便是南锣鼓巷。这时巷内已经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南北方言、汉语外语相互交织。此情此景,8小时的舟车劳顿早已一扫而空。
游客都抢着在楼门前拍照,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留在镜头下。
11月的北京气候宜人,没有一丝丝寒凉之意。初升的朝阳,温暖着每一位游人。
穿过古朴厚重的楼门,我们三个好友有说有笑,投入南锣鼓巷的怀抱。
南锣鼓巷东西两面共有16条胡同整齐排列,呈鱼骨状,俯瞰整个街区犹如蜈蚣,又称蜈蚣街。
我们漫步向前。置身于古街当中,仿佛也是曾在这里生活过的达官显贵。
感受着古巷内的热闹繁华,呼吸着早上的新鲜空气,不用思考路线和方向只是跟随人流,便足可以忘却生活的烦恼,驱走工作的压力,摒弃平日里内心的各种焦虑与不安。

巷内的各种饰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美味小吃肆意飘香,令人垂涎欲滴。
远处的摩天高楼简约时尚,近处的红墙青瓦古朴典雅,房屋错落有致,是现代文明与古典建筑的完美碰撞,古今交映相得益彰。
来到后圆恩寺胡同7号,这里曾经是蒋介石行辕。府第坐北朝南,中西合璧,清代时期曾是庆亲王次子载旉的府邸。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办直属管理,不对外开放。资料显示:宅院分中西东三路,中路是一座西洋式洋楼,楼前有一水池,池内有喷泉,假山堆叠,还有从圆明园移来的刻石相点缀。池子东南方向还有一座西式圆亭。西路是一座二进四合院,东路庭院开阔,花厅敞轩俱全、凉亭游廊优美,十分精致。载旉是京城有名的纨绔子弟,且善于聚财,传说这座府第是他为名妓"小红宝"特意兴建的,后因赌博输给了他人,不久又被转卖,成为一家法国企业的办事机构。

与南锣鼓巷的其他大宅院一样,这里也曾几次易主。1945年12月到1949年1月成为蒋介石的行辕,是蒋介石来北平时下榻的地方。
时移午时,巷内人越来越多,人流如织,摩肩接踵。在人流的拥动中,我们三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向巷子的更深处走去,丝毫不觉疲累。
由于巷子窄,商铺密集,因此大部分商铺的店面不很宽敞,但门面装饰的风格迥异不同,好像各自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南锣鼓巷的历史。店铺中陈列的每一件小物件和每一份小吃都充溢着浓浓的“京味儿”。或许这就是民族和历史的魅力,能穿过几百年的时光,触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弦。
雨儿胡同13号,曾住过中国画坛巨匠---国画大师齐白石。这里原是清内务府一个总管大臣的私宅,因为建筑时私用了皇宫的建材用料,建制又超越了等级,因而被参劾,宅子也被分成几部分出售,13号院只是一部分。
齐白石旧居大红门上面写着耀眼的“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几个大字,挂着一对金色的铜环把手,铜环把手上涂着光彩夺目的流金。大门紧闭,也许今日不是参观日,我们没能进去参观。
随后我们走进一家墙上挂满百家姓的小店,我们各自找到各自的姓氏并拍了照。
现在南锣鼓巷里不乏是年轻人的乐园,年轻的气韵感染着我们,使得我们也像年轻人一样活力四射。
一处店铺正中央珍珠玛瑙的光泽绚烂夺目,吸引得游客驻足观赏。珠子上面都刻着字,从中能找到自己的名字,可以串成手链。满心欢喜地戴上自己的手链,我们三人早已忘记了已年过半百的年龄,好像自己又回到那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此刻我想,或许青春不是一段年龄,青春更像是一种状态,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所以此刻我们正青春!
出来看到对面有卖驴打滚的小吃,走了一上午的我们早已饥肠辘辘,尽情享受这份美味。
这里充满活力、热情四射,每到一处都新鲜、刺激。南锣鼓巷里热闹非凡的场面使每一位游客都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我边走边想象着当年这里鸿儒往来的景致,想象着古树下乘凉、品茗、谈艺、作诗、赏画的前人,想象着昔日这里的繁华和热闹……
不知不觉已是下午六点,夕阳西照,为万物镀上了一层金色的霞光。导游打电话催促我们到巷口集合。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多希望时光能停留在此刻。
我们对魅力非凡的南锣鼓巷恋恋不舍,迟迟疑疑地回到车上。
坐在大巴车上看着南锣鼓巷渐渐消失在暮色中。夜色中的南锣鼓巷在五彩斑斓的灯光映衬下更加耀眼、璀璨!
南锣鼓巷,昔日的京城古巷,如今的繁华市井。这里的每一片砖瓦琉璃与每一颗花草树木都能追忆起众多历史人物,蕴藏着太多的历史故事,是这些人与物促成了南锣鼓巷的前世今生。
我暗暗与自己相约:明年此时再来,再次感受她日新月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