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家心声】《白脚浅析》郭培友诗歌创作谈(二十二)
点评精选
按:
拙著巜白脚浅析》一文发表后,海内外的数百名诗友竞相在各学会微信群、朋友圈转发,阅读量达到了二十万,文后点赞255人,留言一百五十多条。有的学会、诗社已转载。大家以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了诠释、补充,现精选部分点评结集刊发,或对大家深入探讨白脚方面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郭培友
2023.11.30
赵玉华:
郭培友老师的《诗歌创作谈二十二》(白脚浅析)论述简明扼要,论据充分,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对于沈约四声八病的探讨,高屋建瓴,强调白脚 四声递用只是为了音韵和谐,读来会增强律诗的音韵美。但形式为内容服务,所谓理想的格律不必刻意追求,上尾对内容表现无影响。用自己的诗作《岱庙》抛砖引玉,这总正确诗观诗论对于诗词创作既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为郭老师点赞! 历代诗界名家高手从不因律害意,都懂得“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的道理。精格而不拘格,正如清代诗话家沈德潜论诗“诗道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清·袁枚论诗云;“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才有古代先贤名篇传世!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任何的好诗都是文字与音画的结合体,言志,抒怀真情实感在心弦上共鸣演奏。“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当下浮躁诗混甚多,真真假假,乱象丛生。有些所谓诗评家故作高深不看诗作的意境,专门套用沈约“四声八病”找毛病,让初学者望而却步。 我们的诗是为大众服务,不是共圈内所谓的学究研究的。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都是关注民生,源于生活实际,直接地气,通俗晓畅,白中有味,有血、有肉、有风骨能感发生命的诗作。
放眼古往今来的精品力作都与技巧无关,艺术的生命在于感情,任何标准化技巧对于诗词创作没有半点价值。
今天我反复学习了郭培友老师(白脚浅析)论文受益良多,与有缘诗友交流我的真实心得体会,在行吟路上至情方得至美!
姚崇实:
同意郭先生的结论!形式为内容服务!所谓理想的格律不必刻意追求!上尾对内容的表现没有影响!
何树华:
结论明晰合理。
邵德库:
在读您的文章之前,我在网络上曾看到一位先生谈所谓白脚病的文章,夲人学浅,在读此文之前还真不知诗有此病,我一向漠视诸多所谓诗病,只追求,践行大框架原则下的作诗自由,看了彼文,很不以为然,继又看到您的文章,您广征博引,对所谓白脚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表明了您对此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我赞同您的看法和态度,因之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我就个人写作的体会再说几句。
律诗由于它的结构规整,对仗精工,韵律谐美,确实是一种好的抒情诗体,为广大诗人,诗词爱好者所喜爱。自它所产生到成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很完善,严格的规矩和样式了,按照这套规矩写好一首律诗已经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了,可偏有的人横生杈桠,捣鼓岀了许多所谓病,诸如四平头,孤平,三仄尾,合掌,再加上这个白脚病等等,让人避忌,缚人手脚,让作诗难上加难,不知所措。细观这些所谓病,有一个共同的归经,那就是大都与音律有关。夲意是增强律诗的音乐效果,让律诗读起来更加畅顺妥溜,珠圆玉润。
就所谓白脚病而言,即指律诗的三个岀句(首句押韵除外)句脚的用字用了上,去,入三个仄声声调中的同一声调的字,即同为或三去,或三上,或三入。大家知道,上声先抑后扬,接近平声,去声亢奋宏亮,入声短促沉闷。三个仄尾字用了同一声调,有损抑扬起伏的音乐效果,也难怪有些人片面强调诗的音乐效果,因为诗原夲就是歌词,词律不谐,总觉是个缺欠。大家知道,歌出于先民的劳动号子,呼喊以减轻劳动强度在精神方面的压力。后来号子发展为歌词,由呼喊变为吟唱,因吟唱而产生了音律,使之谐美流畅,朗朗上口。再后,诗与音乐脱离,独自成为一种抒情文体。我们现在读诗都不岀声了,都是在默读,都是在神会诗意,谁还关心音律的谐合与否?读者尚且如此,作者何必不然?在原夲的规矩上再加上那些不必要的枷锁,这诗还怎么写?恐怕比写八股文,应制诗还难,试问八股文留下了几篇好文章?应制诗留下了几首好诗?
诗词的基本功能就是抒情达意和审美感受。唯其抒情达意,就要情真意切,唯其审美感受,就要味浓境美,写作诗词要在这两方面下功夫,这才是根夲,这才是夲分。舍此而在那些不必要的条条框框上下功夫,甚或削足适履,舍夲求末,循规蹈矩,避忌着这病那病,自缚手脚,划地为牢,铩羽而不知联想与想象,这样永远也写不岀好诗来。作诗如做人一样,守住底线即可,大可不必循规蹈矩,谨小慎微,要放开眼界,敞开心扉,面对万象万物而天马行空,自由自在。
话回夲题,所谓白脚病,尽管有人疾呼,但自古而今,应者了了。我试举三例以结束夲文。
例一,杜甫《秋兴》八首之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红豆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按:老杜《秋兴》八首是连章七律,前三首写夔州,后五首写长安,是連贯的,因秋起兴,故曰《秋兴》。其前七首除首句用韵外,余三个起句的仄尾皆上去入三声穿插使用,唯第八首的三个起句仄尾皆用同声调的去声字,即粒,问,象三字,此三字古读今读都是去声。
以老杜作诗态度之严谨,不会不知道所谓白脚病,何前遵而后违?愚意以为非前者有意规避而后者疏忽,实乃内容所需,文势使然也。
再举今人何树华老师五律一首为例:
五律/望岳亭
何处怀诗圣?
兖州望岳亭。
一峰犹突兀,
四海已承平。
归鸟高飞尽,
众山依旧青。
未能忧国是,
到此愧诗名。
按:此诗乃何师登兖州城北少陵台望岳亭之力作,景象宏阔,情怀旷达,是首情景交汇的好诗,人所共誉。以何师诗词功底之深,当亦知有所谓白脚病,然此诗四个仄尾字圣,兀,尽,是皆去声,犯了所谓白脚病,所以然者,乃如前所说,是内容所需,文情使然,病乎哉?非病也。巧的是夲人亦曾登此台作同题同体並同犯所谓白脚病诗一首,今附俪如左:
邵德库五律/登兖州少陵台望月亭望岳
少陵望岳处,
凌日有崇台。
海岱遥迎目,
青徐襟底来。
高楼冲宇碧,
薄雾浸轻埃。
巵酒邀精魄,
摇情共畅怀。
孙国静:
大家之论,诗词理论的大纛,必将对全国诗词队伍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点赞。
张慧杰:
言简意赅!读来收益!
吴善文:
又一篇写作格律诗的指导性论文!有一个感受:郭总编总是说出大家的共同心声!给格律诗和写作松绑! 格律诗本已讲究太多,好些是人为的添加,束缚手脚! 这篇论文不是乱来,论述有据,逻辑严谨,足以服众! 总之除格律诗的要义外,只要情感饱满,语法通畅,韵律和谐,顺理成章,白脚不必过于计较。
高建明:
郭培友老师的【白脚浅析】论述超出多人的理论论述,我赞成?。 ??韵是最抽象的一种文体。只有韵律流畅的词曲才会诵唱自如,才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
张立中(澳大利亚):
四声宜递用,白脚配韵脚。更上一层楼,理论为向导!
郭琪:
拜赏《白脚浅析》诗歌创作谈二十二,对诗歌"平入上去"的研究非常透彻。应该说我虽上网学习写诗也有二年多时间了,但如学龄前儿意,不是知之甚少,而是白丁。
今反复拜赏学习,虽还是一知半解,但总算通点路了。再次谢谢总编老师!并坚持不懈地学习下去,直至融会贯通于写作中!
王必宣:
力鼎郭老师论述的观点!当下"浮躁诗人”甚多。希望那些诗词《微刊》在组织、编辑的过程中采纳郭老师的观点,传承、弘扬律诗作品。
邢凤成:
赏识主编去其次而存其主的观点。其实律诗之所以难,之所以来自文学而高于文学,就是它不仅对平仄、文字,词意、寓意有很高的要求,重要的是强调对音符的节奏、和谐与艺术造诣要求同步。而这些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实大多数笔者,无论是从主观与客观上都或多或少忽略。这种忽略未伤筋动骨,符合诗词大众化的发展方向。但不是我们不深入学习、研究和扎实掌握诗词基础知识的理由。加强学习,提高写作水平,解决不必要的束缚,这是总编这篇文章的良苦用心。
李文颖:
谢谢郭先生!为中华诗脉韵味,不断的研习和传播。
杨兴强:
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说服有力,实乃佳作!
王靖云:
郭老师用心了!让诗友们在白脚这些细节的部分也有了清晰的认识!
庹修尚:
细读该文,受益匪浅,赞同郭老师文中观点。文中所述“白脚”,现在写律诗的人绝大多数都没在意甚至根本不知其所以然。即便在鼎盛的唐宋元时代,也没有通行地成为规则,只是某些诗评家的标准而已。“四声递用”的确读起来有一种美的享受,可谓律中精华。但现在能写入格的律诗的人已越来越少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律诗的要求严格,束缚太多。窃以为:作诗者诗言志寄情,读诗者明志达情是诗的基本灵魂和目的所在。所以作为现代人尤其是后人写律体诗:体能入格,中心突出;词能达意,行文流畅;境能寄情,情境交融。就可以算合格而有生命的律诗了。也许这是写律诗的低要求,但应该是今后的大趋势。
山水相依:
观点鲜明,抛析透彻。文采飞扬,拜读精彩。为郭老师点赞!
王宜春:
郭老师研究的太高深了,像这么精到的研究古典诗词,恐当今社会绝无仅有了。这得需要一点时间仔细品读学习。谢谢郭老师的研究成果,如果弄懂弄通,一定会大有裨益!
王玉霞:
爱好诗的朋友,好好读一读郭老师的这篇文章,真的会受益匪浅。诗歌讲究朗朗上口,不光押韵,白脚的声调用的好,你的诗会锦上添花。
朱四明:
文章分析精道,值得好好学习。至于运用,同意郭培友老师本文结尾的结论。
程广权:
衷心感谢郭院长又为我们讲授了精彩的一课。拜读后受益匪浅。我完全赞同郭老的观点。韵脚怕连续同音字。白脚也怕连续同音字。至于白脚上尾,能避之则避之。不能避之也不必太在意。一切以内容为先。读后有感,拙吟为贺。 上尾凋零顺自然,求精务实润诗田。 阳春白雪文清洁,下里巴人亦有贤。
李培忠:
拜读了老师的佳作 ,学生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明确了如何把握白脚的声调。您的佳作是学生写作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学生为您点赞!
陈金平:
拜读老师佳作,白脚句讲得有理有据而又详实易懂,可谓学诗者的楷文,大多数诗者均以为不踩脚即可,殊不知有这么多讲究,如果按照老师讲的来写,一定是佳作多多,学习受益,点大大的赞。
周常谦:
郭培友老师是理论和实践的典范读后受益匪浅!
王树峰:
老师引经据典深入剖析韵白脚之用字,受益匪浅。我主张还是“不同声、不撞韵”为佳。 赞赏老师的理论探讨精神。
高世英:
写得很好,明白、简要,例句恰当。对于沈约四声八病的探讨,众说纷纭。但诗界名家高手,从不把它当回事!规矩太多,也就不成其为规矩。作个一般了解即可。没必要象二诸葛,举手动足都要翻看黄历。古人许多传世精品,人们看重的是其意境、情愫,而非声韵细节。水至清则无鱼,律太细则无法,凡事皆不可细究,物极必反,则细必死,故曰中庸之道合理。此言用之于诗词亦然。 赞同你的意见!
清湖:
第一次知道有“上尾”之说,这也算病,那格律诗真没人敢写了。赞同郭老师现点。
尚德丰:
赞成先生观点 。上尾一说在新韵或通韵中早已过时 ,不必拘泥 ,更不能作为束缚近体诗发展的条条框框 。
任长青:
分析透彻精辟,但沈约的八病和后人对上尾的各种论述也是很有道理,应该说沈约对朗诵知识掌握的非常全面,这些诗病确实不利于朗诵,影响诗的音律回旋美。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因为诗的灵魂是意境,在不影响意境的前提下没有诗病那是最美不过了,如果达不到完美的境界,有点上尾就上尾吧。您这篇文章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对不懂诗病的人增加了他们的知识点,对懂诗病的人也是一种提醒和促进。
樊国立:
赞同郭老师的观点,有些所谓砖家,胡乱编造一些所谓的理论,束缚了思维,限制了思路,影响了创造力,历代明家的诗作,大多不受控制,思路开阔,视野广泛,写出了千古名篇!
赵徳芹:
给郭老师点赞!老师真是为广大学习写诗人着想。一句一句的,一字一字的讲解。您费心了。谢谢老师辛苦了。
肖寒:
郭老师的理论高深莫测,一般诗人难以达到。古韵中的“上、平、去、入”和现代汉语拼音有很大的区别,用现代普通话很难判断,白脚的正确运用也就很难判断了。这种要求对写诗人来说有点过于苛刻,很难把握。总之,郭老师对诗词的精益求精,深入研讨,令人折服。郭老师不愧为我们写诗人的良师益友,指导专家。向郭老师学习,向郭老师致敬!
馥郁芳华:
又是一篇好文章! 正如郭主篇所言,极少有人知道或了解这些。作为古诗爱好者,要想写好格律诗,应该知道沈约关于律诗的声韵有“四声、?病”之说,也要了解上尾、白脚之论。但,为了追求诗的格律之完善,刻意讲究,忽略了诗意,则非常不妥。 我的观点是:若为诗意境界,即使破格也可。 在练习中,偶尔要求一下自己,又不害诗意境界且无妨试试。如果能够掌握与驾驭白脚四声递用是好极了的水准,但大可不必强行追求于此。学习好基本基础的,达到运用自如就能写出完美和谐的好诗来。 郭主编的精心钻研与勤奋是我的学习和敬仰的榜样!
贺树国:
郭老师对诗词平仄的“平入上去”的研究非常透彻。如果不是在这里看到,我还不知道用仄声韵还有这个讲究。也确实不必要在每首诗的白脚硬性规定,非要用上入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