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死其身的彭德怀
梁 衡
中国古代有一句为政格言:“文死谏,武死战”。国家的稳定,全赖文武官员各司其职,各守其责。神武之勇,战功卓著,名扬疆场者被尊为开国功臣、民族英雄,如韩信,如岳飞。敢说真话,为民请命,犯颜直谏者为诤谏之臣,如魏征,如海瑞。进入现代社会,讲民主,讲法制,但个人的政治操守仍然是从政者必不可少的素质。在、共和国历史上兼武战之功、文谏之德于一身并惊天动地,彪炳史册的当属彭德怀。
无彭无军威,有军必有彭总
在十大元帅中,彭德怀是唯一参加过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在建国后又和美国人打过仗的人。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里叙述他历经敌营,不知几死。彭德怀行伍出身,是平江起义,苏区反围剿,长征、抗日、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与死神擦边千回百次。井冈山失守,“石子要过刀,茅草要过火”,未死;长征始发,彭殿后,血染湘江,八万红军,死伤五万,未死;转战陕北,彭身为一线指挥,以二万五兵敌胡宗南二十四万,几临险境,未死;朝鲜战争,敌机空袭,大火吞噬志愿军司令部,彭仍未死。
毛泽东对他曾是极推崇和信任的,长征途中有诗赠彭,对部下赠诗直夸其功,这是唯一一首。
抗日战争,彭任八路军副总司令,朱老总回延安后,实际主持总部工作。解放战争初期,彭转战西北,直接保卫党中央、毛主席。朝鲜战事起,他坚决支持毛泽东出兵的意见,并临危受命,挂帅出征。三次战役较量,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平江起义到庐山会议,彭德怀的革命生涯已三十多年,他的功劳已不是按战斗、战役能计算清的,而是要用历史时期的垒砌来估量。章太炎评价民国功臣黄兴说:“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此句用于彭,“无彭则无军威,有军必有彭总。”他不愧为国家的功臣、军队的光荣。
如果彭德怀到此打住,当他的元帅,当他的国防部长,可以善终,可以保官、保名、保一个安逸的日子。战争过去,天下太平,将军挂甲,享受尊荣,这是多么正常的事情。林彪不是就不接赴朝之命养尊处优多年吗?但彭德怀不是这样的人。他是军人,更是人民的儿子。打仗只是他为国、为民尽忠的一部分。战争结束,忠心未了,民又有疾苦,他还是要管,要争。
没有倒在枪炮下,却倒在一封谏书前
1959年,建国十周年。领袖们在经济建设上遇到了新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歧怎么估价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一步该怎么办?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了庐山会议。会议之初,毛泽东已接受一些反左意见,分歧已有一点小小的弥合。但彭德怀还是不放心。会前,他到农村做过认真的调查,亲眼看到人民公社、大食堂对农村生产力的破坏和对农民生活的干扰,干部却不敢说真话。在小组会上,他先后作了7次发言,直陈其弊,就是涉及毛泽东也不回避。在庐山179号别墅里,他夜不成眠,心急如焚。他知道毛泽东的脾气,想当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他多么想,像延安时期那样,推开窑洞门叫一声老毛,就与毛泽东共商战事。或者像朝鲜战事时期那样,他从朝鲜前线直回北京,一下飞机就直闯中南海,主席不在,又驱车去玉泉山,叫醒入睡的毛泽东。那次是解决了问题,但毛泽东也留下一句话:“只有你彭德怀才敢揽了人家的觉。”
彭德怀想最好面谈,他踱步到了主席住处,但卫士说主席刚休息。彭德怀犹豫了,他不愿再揽主席的觉,就回来在灯下展纸写了一封信。这真的是一封信,一封因公而呈私人的信,抬头是“主席”,结尾处是“顺致敬礼!彭德怀。”连个标题也没有,不像文章后人习惯把这封信称为“万言书”,其实它只有3700字,且言辞温和。他没有想到这封信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全党也没有想到,因这封信党史有了一大波折。这封信是党史、国史上的一个拐点,一块里程碑。
彭德怀是党内高级干部中第一个犯颜直谏,站出来说真话的人。随着历史的推进,人们才越来越明白,彭德怀当年所面对的绝不是一件具体的事情,而且是一种制度,一种作风。当时毛泽东在党内威望极高,至少在一般人看来,他自主持全党工作以来还没有犯过错误。而彭德怀给毛所热心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公共食堂提出了非议,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对毛泽东来说,接受意见也要有相当的雅量。梁漱溟在建国初,就农村问题与毛争论时就直言,我倒要看看你有没有这个雅量。毛对党外民主人士曾有过人的雅量,这次对党内同志却没有做到。
彭与毛相处30多年,深知毛的脾气,他将个人的得失早置之脑后。果然,会上他被定为反党分子,会后被撤去国防部长之职。庐山上的会议开完,不久就是国庆,又恰逢十年大庆,彭德怀是该上天安门的,请柬也已送来。这个样子我怎么上天安门不去了。他叫警卫参谋景希珍,把元帅服找出来叠好,把所有的军功章找出来都交上去。
景希珍不忍,看着那些金灿灿的军功章说:“留一个做纪念吧。”他说:“一个不留都交上去。”当年居里夫人得了诺贝尔奖后,把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玩,那是一种对名利的淡泊。现在彭德怀把军功章全部上交,这是一种莫名的心酸。没几天,他就搬出中南海,到西郊挂甲屯当农夫去了。他在自己的院子里种了三分地小麦,把粪尿都攒起来,使劲浇水施肥,他要揭破亩产万斤的神话。
1961年11月,经请示毛同意后,他回乡调查了56天,写了5份共1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报告涉及生产、工作、市场等,甚至包括一份长长的农贸市场价格,如:木料一根2元5角,青菜一斤3-6分。他固执、朴实,真是一个农民。他还是当年湘潭乌石寨的那个石伢子。夫人浦安修问他:“你当你的国防部长。为什么要管经济上的事?”他说:“我看到了就不能不管。”生性刚烈又已经树立了绝对权威的毛泽东希望他能认个错,好给个台阶下。但更耿直的彭德怀虽然也违心地检讨,但在原则问题上就是不低头。有时候一个人的命运、成败也许就是性格注定。
庐山会议结束,彭德怀被扣上反党集团头子的帽子,其身份与阶下囚也相距不远。当大家都准备下山时,会务处打了一个电话,说为首长准备了一批上等的庐山云雾茶,问要不要买几斤,还特意说这种茶街上买不到。彭大怒:“街上买不到,为什么不拿到街上去卖?尽搞这些鬼名堂,市上能不紧张?”他还特别嘱咐秘书,给会务处打一个电话:“这是一种坏风气,以后不能再搞。”秘书提醒他,这种时候还是不要管这事吧。他无奈的说:“看来我这脾气一辈子也改不了。”假使彭总活到今天,看现在风气之腐败,又当如何?
被贬的日子里,他一次次写信为自己辩护。写得长一点的有两次。一次是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前,他正在湖南调查,听说中央要开全会纠左,他高兴地说,赶快回京。没有想到,七千人大会上他的问题升级,被冠以“里通”的罪名.。悲愤之余,他给中央写了一封八万字的信,自己抄了一份留底。这份珍贵的手稿几经周转,亲人们将它放入一个瓷罐,埋在乌石寨老屋的灶台下,直到“文革”结束才重见天日。“文革”期间,这位打败过日军、美军的战神,被一群红卫兵玩弄于股掌,被当作囚犯关押、批斗、游街、侮辱,甚至被打断两根肋骨。他在狱中,被提审257次,被强令写交代材料。他就细陈自己的历史,那是一份长长的辩护词,又是十多万字,他在自述最后一页写下一句话:“我仍然挺起胸脯,大喊百声问心无愧。”
“文革”结束后,细心的胡耀邦怕这些资料压在档案中消失,嘱咐将彭德怀1962年的信及狱中的自述整理成书出版。在夫人浦安修的主持参与下,弥足珍贵的《彭德怀自述》成为感动中国的畅销书。那年,我到乌石寨去寻访彭德怀遗踪,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黑呼呼的灶台和堂屋里彭总回乡调查时,接待乡亲们的几条简陋的长板凳。
1966年12月底,红卫兵把他从成都抓到北京。1967年元月1日,他给毛泽东写了最后一封信,没有下文。4月20日,他又给周恩来写了最后一封信,这次没有提一句个人的事,却说了另一件很具体的与自己无关的小事。他在西南工作时看到石棉矿厂随意把矿渣推在大渡河南岸,常年冲刷流失不少。这是农民急缺的一种钙镁磷肥料,又说这么点小事本不该打扰总理,但我不知该向谁去说。这时虽然他的身体也在受着痛苦的折磨,但他的心已经很平静,他自知己无活下去的可能,只是放心不下百姓。这是他对中央的最后一次建议。
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后,对彭德怀的评价只有一次比较客观。在彭德怀闲置6年后,1965年9月中央决定给他一点工作,派他到西南大三线当第三副总指挥。9月23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彭德怀,毛含糊地说:“也许真理在你那边。”但这个难得的转机,又很快被文化大革命的洪水所淹没,彭德怀最终还是死于冤狱之中。“文死谏,武死战”,他这个功臣没有死于革命战争,却死于文化大革命,没有倒在枪炮下,却倒在一封谏书前。
他二死其身,既经受住了“武死战”的考验,又通过了“文死谏”的测试。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文死谏”的含义远比“武死战”要难。当一个将军在硝烟中勇敢地冲时,他背负的代价就是一条命,以身报国,一死了之。敢将热血洒疆场博得烈士英雄名。而当一个文臣坚持说真话,为民请命时,他身上却背负着更沉重的东西。首先可能失宠,会丢掉前半生的政治积累,一世英名毁于一纸;第二,可能丢掉下半生的政治生命,许多未竟之业将成泡影;第三,可能丢掉生命。更可悲的是武死,死于战场,死于敌人,举国同悲同悼,受人尊敬;文死,死于不同意见,死于自己人,黑白不清,他将要忍受长期的屈辱、折磨,并且身后落下一个冤名。这就加培地考验一个人的忠诚。
彭德怀因为这封说真话的信,前半生功名全毁,任人批判谩骂为右倾、反党叛国、阴谋家,扣在他背上的是一口何等沉重的黑锅。在监禁中,他被病痛折磨得在地上打滚,欲死不能。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哨兵关押记录竟是这样的文字;“我看这个老家伙有点装模作样”、”这个老东西从报上点他名后就很少再看报。”这就是当时一个普通士兵对这个开国老帅的态度。可知他当时的险恶处境,其所受之辱更甚于韩信钻胯。庐山会议后,全国有300万人被打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一封薄薄的谏书怎能承戴得这样的压力?其时其境,揪斗可死,游街可死,加反党名可死,诬叛国罪可死。“文革中有多少老干部和知识分子不堪其辱而寻死自杀啊。但是,彭德怀忍过来了,他要“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相信历史会给他一个清白。他在庐山上对毛泽东说过:“我一不会反党,二不会自杀。”
就这样,经历三十年革命战争生涯后,他又有十五年的时间被批判、赋闲、挨斗、监禁,然后含冤而去。他去世前的日子,由于癌症的折磨疼痛难忍,发作时以头撞墙,牙咬床单,精神近乎失常。医生给药喂饭时,打翻于地,高喊:“我不用毛泽东的药!”“我不吃毛泽东的饭!”这是他的愤怒与绝望。他是1974年11月29日去世的,骨灰被化名为“王川”,送往成都东郊一普通公墓存放。四年徙骨灭名后,1978年12月他才得以平反。当骨灰从公墓送到机场时,人们才知真相,泣不成声。飞机落地前在北京上空环绕三圈,以慰忠魂。
中国古代,君即是国。所以传统的忠臣就是忠君。但“君”和“国”毕竟不同。就是在古代,真正的忠臣也是:为民不为君,忧国不惜命。朗朗吐真言,荡荡无私心。既然为臣,当然是领导集团的一员,上有“君”.下有“民”。他要处理好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对领导负责还是对人民负责。当出现矛盾时,唯民则忠,唯君则奸。“社稷为重君为轻”,真正的忠臣,并不是“忠君”,而是忠于国家、民族、人民。像海瑞那样,宁愿坚持真理,冒犯皇帝去坐牢。而彭德怀在毛泽东号召学海瑞后,真的在案头常常摆着一本线装本《海瑞集》。第二个难题是敢不敢报真情,提中肯的意见,说逆耳的话。所谓犯颜直谏,就是实事求是,纠正上面的错误,准备承担“犯上”的最坏后果。这是对为臣者政治考验和人格考试。“谏”文化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一个特有的内容。披阅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串长长的冒死也说真话的忠臣名单:比干被剖心、屈原投江、魏征让唐太宗动了杀心、海瑞被打入死牢、林则徐被充军新疆……。他们都是“不说真话毋宁死”的硬汉子。现在这个名单上又添了一个彭德怀。
彭德怀爱领袖更爱真理,珍惜自己的生命,更珍惜国家的前途。他浴血奋战三十年,不知几死,通过了“文死谏”的测试。他是一位为人民、为国家二死其身的忠臣。
人民永远记住了庐山上的那场争论,记住了彭德怀。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