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带情思
白水

沿着曲折的海岸,汽车在宽阔的公路上飞驰。七月五日,我们威海市作家协会一行三十多人,到荣城东楮岛村去看海草房,参观育英小学。我在内陆的农村长大,对平房草屋有天然的亲切感,作为一名教师,对参观小学也很喜欢。
威海处处景色优美,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名不虚传。左边窗子上,时时有大海的影子,右边常常山峦起伏,翠绿清新。昨天刚下过一场雨,天空碧蓝,万里无云。路边地上盛开着各色艳丽的花朵,一行行,一片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鲜明闪亮。如此美景,令人应接不暇,心旷神怡,一点儿也不觉旅途疲劳。
更何况,有熟悉当地历史文化的老师,不断地适时解说:“进入天福山地界了,这里是威海的红色摇篮,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重要贡献。”“路西是大水泊,抗战时期大水泊属于文、荣、威三地交界处,是八路军的根据地。”“现在这座山叫邹山,是文登荣成的界山,也是当年抗日武装活动的地方。”“到滕家镇了,郭永怀的故乡。郭永怀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小渔村里走出来的天才少年。”“这一带是荣成崂山附近,1942年日军大扫荡,疯狂枪杀荣成人民群众,造成数百人伤亡,这就是著名的崂山惨案”……
感谢这位“威海通”的解说,让人心潮澎湃,难以平静。远处海面上,洁白的浪花闪烁,海天相接浩瀚苍茫,令人心生向往,又感觉庄严肃穆。“威海通”继续介绍:“看路边这些田地,是渔民晾晒海带的地方,海边的许多沙滩,也都用来晾晒海带。”一根根黑褐色的海带,静静地躺在地上,接受阳光照射,海风吹拂。有的身子肥厚,懒洋洋地躺在地上,睡着了似的;有的叶片边缘晒干翻卷,像刚刚苏醒过来;有的身子弯曲拱翘,似乎正要翻身坐起来。等到完全晒干的时候,便收拾到一起,结结实实得压紧捆扎,发往全国各地,到千万百姓家中,到无数温馨快乐的饭桌上。
我仿佛闻到海带特有气味,略带咸腥,又有淡淡清香。可是车窗紧闭,空调口正吹着冷风,并没有一丝海带的气味。想一想,是因为被海带吸引、感染,忍不住胡思乱想,陷入忘我的状态,回到过去的岁月。许多和海带相关的感觉油然而起,那么浓郁、真切。
童年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差,一年到头饭菜没多少油水,只是逢年过节才有点儿肉星。到了冬天,更是没有多少菜肴,腌咸菜、大白菜、大萝卜,大蔓菁,翻过来调过去就那这几样。快到年了,家里多了一种新鲜菜——海带。光看见那个样子,就让人高兴,觉得有营养。有的浑身黑黝黝的,微微发亮,好像里面尽是油脂,有营养。有的是稍浅一些的红褐色,像晒好的肉干。无论厚薄,都那么致密紧实,看着就有分量,能实实在在填饱肚子。凑近闻一闻,有点咸腥的气味,也让人喜欢。咸盐吃了有劲,腥味让人产生油脂滑腻的感觉。
大人告诉我们小孩子说:“这是海带,从大海里长出来的。我们是山东省,东边靠大海,从海边那里运过来的。”怪不得有这样的味道,大海里有鱼虾,好吃有营养,大海那么大,那么深,这海带有大海的味道,也包含大海的力量吧。大人说:“海带炖肉最香了。过年好好尝一尝。”确实,难忘那肥腻中带有清香的滋味,海带也都变成了肉块似的,满满一大碗,一大盆,过年过得的真肥实,高高兴兴,心满意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海带不再是稀罕的东西,平时也能吃得上了。看家里绳条上挂着的海带,便不由地想起童年时闻到气味,幻想大海浩渺无边,波涛起伏的样子。有时也想,海边的人们怎样打捞、晾晒海带?又怎样就到了我们这里,到更遥远的内陆地区?全国人都吃海带,那得捞多少,下多大力气?有一天,饭桌上多了几个小塑料包,大人说:“新出来的产品,海带丝,下面条就着吃可好了。”果然,打开小包,里面是一根根细长的海带丝,碧玉般晶莹闪亮,上面还粘着一些细盐粒,倒在面条上,更觉好看,自然胃口大开,吃得那么开心、舒服。不光有海带丝,还有海带块、海带结、海带根等,都各有独特的口感味道。
以前对大海充满神往,现在更佩服海边的那些人们。海中有许多宝贝,这些人那么能干,那么聪明,弄出这么多的新花样来,一定挣不少钱吧?我们这里农民种地收麦子磨面,不过蒸馒头、打烧饼、压面条,他们靠近大海,那么多海产品,那么受欢迎,发展更快。确实,在电视、广播等新闻中,有不少青岛、烟台、威海的报道,引领时代潮流的感觉。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大专毕业,在老家乡镇中学当一名初中老师。结婚后,虽然我和爱人都上班有收入,生活不断改善,但工资水平低,过日子还要精打细算。有一年放寒假,学校里没有多少钱发福利,但大家都等着呢,学校领导费尽心思想办法,最后终于给大家发了一份花钱少、很显眼、有分量,还实惠的年终福利:每人一捆二十斤的海带。
我把海带捆在自行车后座上带回家,一路上吸引不少人的目光。自己留几根,其余的分几份,送两家的父母和亲戚,大家都高高兴兴过年。现在有时妻子还提起这件事来,说那捆海带就能过年,最有价值了。想想过去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真好像和海带有不解的缘分,所以现在来到海边,看到一片片正在晾晒的海带。
在东楮岛村,我们参观海草房,据说共有六百多间,被誉为生态民居的活标本。现在人们把海草房开发成民宿,生意兴隆。
村口的育英小学建于1936年,保存完好。庭院里木头架子上还有一个铁铃铛,不时被游人敲响,引起大家会心的微笑。海边的人们这么重视教育,思想开通,知识丰富,肯动脑子想办法,积极奋斗,不断创造,才有这样的好生活。
离开东楮岛村,我们又去桑沟湾镇的海上牧场。海面上有许多浮漂,水下养殖海带、扇贝等。再往海上走,一个个浮漂变成连绵成片的网箱,养殖海参、海胆、河豚等。牧场上有房屋,还建了游乐场、餐厅、游泳池,搞旅游休闲观光。渔民勇立潮头,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早已超越原始的捕鱼虾、捞海带的生产方式,多元发展,令人赞叹、敬佩。
从海洋牧场回到岸上,又开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看着路边一片片晾晒的海带,我正悠然出神,忽听有人对司机师傅说:“请在晾晒海带的地方停一下,我们下去看看。”又向大家介绍说:“海带被称为海洋里的“冬虫夏草”,是“天然微量元素库”。荣成是中国生产海带最多的地方,年产量占在山东省的百分之八十,全中国的百分之五十。这里三面环海,冬春季节水温低,非常适宜海带生长。”原来这里的海带这么厉害,可算找到海带的老家了,几十年来一直吃的就是这里的海带吧,那一定要好好看看。车子停下来,大家都跑下去,看来都对海带有感情。谁家不吃海带呢?饮水思源,报本返始,这也是人之常情。
公路旁边的海滩上,一望无际,铺满黑褐色的海带。天上阳光照耀,地上沙滩洁净,风“呼呼”地吹着,正是晾晒海带的好地方,好时节。大海就在旁边,波涛滚滚,白浪翻腾。我弯腰捏起一根海带,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想起童年时吃海带的情景。手上沾了一点黑色的淤泥,这阳光、沙滩、海风,肯定会让海带变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而且,这淤泥来自大海深处,那里永远生生不息,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源头呢。
几位妇女正在工作,把一根根海带拉开晾晒。她们浑身上下全副武装,包裹严实,只露着两只眼睛。确实,在这样强烈的阳光下,裸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红。占全国一半产量的海带,要靠海边她们这些人的晾晒、种植、收获,真了不起。我用手机拍照,拍一片片海带、泛着白浪的大海、正在劳动的妇女。我注意到,不远处有庞大的发电风机,正悠然转动叶片,一处建筑上写着“海浪发电”的字样。这里大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人们不断进取,发明创造,经略海洋,走向深蓝,还不忘老本行,海带产业更大更强。
回到车上,看人们把刚拍的照片发到我们的微信群里。好多人拍海带,拍晾晒海带的妇女。有一张照片别出心裁,视角独特。两个妇女的形象顶天立地,正拉拽着长长的海带,迈开大步,身子前倾,很有力量、气势。照片不仅真实生动,更富于寓意。远处大海上浪花翻腾,半空中又有发电风机的身影。这幅照片凸显了海边人们的奋斗精神,展现着海边生活的巨大发展。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肯定是一位专业人员,或者经验丰富的爱好者,他应该是跪在沙滩上来拍照的。是啊,在这样的劳动者面前,谁不感动、敬佩,五体投地地崇拜呢?这些海边的人们是最美的,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创造幸福生活,为社会、为世界做出贡献。从她们的手上,这些海带被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食品,被运送到全国各地,人们身体健康,充满力量,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才有广大乡村城市的日新月异,有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富强,迎来伟大的民族复兴。
看着看着,我忽然又有新的发现,顿时倍感精神振奋。妇女手中的海带那么粗壮,那么长,有五六米的样子,一头拖在地上,似乎连着大海,一头在妇女的手里,翘起在半空中。越看越觉得神奇,人们常说“海为龙世界”,这海带不就像一条蛟龙吗?正从海中跃起,来到人间世界,向空中飞腾。这蛟龙来到人间,无数龙的传人奋发图强,中国巨龙腾飞,举世瞩目,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给人间世界带来和平吉祥,更加繁荣兴旺。
不禁哑然失笑,自作多情了吧?不过是一张照片,不过是有些记忆太深刻,感动太强烈,产生浪漫的想象罢了。可是,照片是真的,记忆、感动、想象都是真的。而且从遥远的内陆小山村,我亲身来到这海滩上,来到这全国著名的海带之乡。
我不觉得这只是偶然,只是虚幻的主观臆想,如转瞬即逝的烟云一般。我宁愿相信因缘,相信奇迹。从童年时的缺吃少穿,到现在普遍小康,小汽车比当年的自行车还普及,这都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我相信这海带就是一条条蛟龙,正从波涛中跃上海岸,自由翱翔,飞龙在天。
作者简介:白水,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毛泽东主席特型演员刘般伸剧照
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邀请刘般伸先生出席活动,收藏刘般伸先生墨宝,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洽谈协调,13325115197(微信同号)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