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浯溪贞节牌坊
一一诉说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文/图特约作者:饶晓辉
美丽的古村浯溪,位于东乡城区东南方向约二十八公里处,始祖为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之弟王安国第四世孙王志先。他于宋元元年从上池瑶田徙迁于浯溪村居住,后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

古村浯溪,不仅山青水秀,风光绮丽,更是因与王安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成了近年来游人的“打卡之地”。浯溪村以其58幢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一条长460米的状元路和一座清代道光年间的贞节牌坊,远近闻名,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参观。其中矗立于进村南门口大路旁的贞节牌坊,更是令游客驻足凝视,聆听远古那一段悲凄苍凉的感情故事。
牌坊旌表的女主人李氏,天生丽质,家境殷实,父母双亲对爱女视如掌上明珠,从小就将她送入私塾读书识字。长大后,李氏女更是出落得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妩媚动人,而且深懂礼教,精于女红。16岁时,由父母做主,与浯溪村秀才、官宦子弟王士柏定亲。王士柏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历任两广布政使,父亲在京都为官。王士柏天资聪颖,年少时就勤奋好学,志向高远。定亲后,王士柏进京赴考,计划博取功名后回乡完婚,既光宗耀祖又天合佳偶。果然,王士柏喜中进士。殿试大会上,王士柏才思敏捷,答辩如流,讨得皇帝龙颜大悦,钦点两广粮道按察史,即日上任。王士柏从京城前往赴任,因旅途劳顿,偶感风寒,但是仍然带领随从日夜兼程,谁知水土不适,起居失调,一来二去,小病酿成大病,最后含恨客死异乡。可怜闺阁未婚的李氏,是每夜倚门独处,对月盼望,魂牵梦萦,等来的却是惊天噩耗。
再后来,待字闺中的李氏女,以冥婚方式嫁入王家。从此,这位国色生香的女子,就居住在浯溪王家大宅的绣花楼上,青灯做伴,独守韶华,终身没有离开绣花楼半步,直到古稀之年红颜凋尽,撒手人寰。
若干年后,绣花楼美丽贞女的故事,经层层上报至道光皇帝阅审。道光皇帝感慨万千,当即发圣旨筑贞节牌坊,旌表绣花楼贞女圣洁。牌坊以褐色石条嵌砌而成,坚实平整,顶上镶刻浮雕饰纹,色调朴素,“圣旨”、“贞孝”等字样清晰可辨。
据村中年长的老人介绍,文化大革命期间,破除“四旧”,一些“文革”小将们用拖拉机欲将它拉倒,但牌坊竟然纹丝不动,气急败坏的小将们只好捣毁部分浮雕,扬长而去。

浯溪村的贞孝牌坊,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牌坊坐东南朝西北,麻石砌成,四柱三间五层,以正间中心为轴线,两边对称排列,整体呈金字塔式结构。整个牌坊构图新颖别致,宏丽大方。2018年3月9日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浯溪村民世代自觉保护,多次婉拒富商巨贾欲出巨资购买、整体移走之意。就是要让家乡,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民间古代建筑物,永驻村口,以示尊重。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