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仁在哪里
作者:朱双顶
刘备虽有皇亲国戚之血脉,然早已流落民间,少年丧父,和母亲靠贩草鞋和织席为生。贫寒的生活让他哪有机会去读书,唯有结交去讨好他人之实。《三国志•先主传》中说他“不堪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是“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这与刘备早年受饥寒生计所迫,有很大的关系。等到他十五岁时,母亲才让他出外游学。就是这样一个一穷二白之人,后来怎么就成了人主呢?
刘备人生起步也并不是很顺当,仍然是充满着步履坎坷。他与同族人刘德然去奉事前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受到刘德然父亲的厚待,却遭到其母的鄙视。幸运的是刘备遇到了中山国大商人张世平与苏双到涿郡一带贩马,认为他是个奇人,就赠给他很多线。刘备就是靠着这一笔钱起家,组织起一支人马。而此时已到了东汉末年,天下之势大乱,刘备乘机带着人马参与了讨伐黄巾起义,建有功勋被授为安喜县尉。
可好景不长,他因捆打督邮,而弃官逃走。之后又应募何进将军到丹阳招兵,谁想到了下邳县又遇到了强盗,不得已奋力搏斗,因祸得福,立了功被任命为下密县丞。不久又放弃了这一官职,来到了高唐,由县尉转升县令。可又遇到了盗贼攻破县城,只好逃到中郎将公孙赞那里,被荐为别都司马。之后因与青州刺史田楷抵御冀州牧袁绍有功,代理平原县令,转升平原国相,结果却受到过去瞧不起他的人刘平所耻,而派人刺杀。刺客不忍心刺杀刘备,向刘备讲了此事后就走了,这才让刘备躲过一劫。
由此可见,刘备从起步起就受制于人,差一点丢了性命,毫无人主之姿。在东汉末年军阀割剧中,从起家后一路走过都没有自己的地盘,即使有也很快丧失。他先后投靠过公孙赞、陶谦、曹操、袁绍、刘表,都是仰人鼻息。只是在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后,才开启了蜀汉创国之程,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这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才有了后来的西夺益州,攻占汉中,建立了横跨荆益两州的政权,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国,成为三国鼎立的一国。刘备凭一支队伍起家,总是东奔西逃地仰仗他人,却成了蜀汉的后主,让人惊异感叹!后人评说刘备,说他是凭着仁厚而得国。那么,他的仁厚表现在哪里呢?
刘备是仁在宽厚,让他屡得人才,这是他得国的根本。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传得家喻户晓,但陈寿在《三国志》中并未记载,却有着刘关张三人亲如兄弟之说。刘备得之关羽、张飞,除了他“好交结豪侠”之外,就与刘备的待人宽厚有关,终换得“死则同死”的结义之情。这可以从下面看出:
关羽,少人英雄一个,只因杀人逃亡到涿郡,与刘备相识。张飞,豪侠猛士一个,涿郡卖酒屠猪之人。黄巾起义后,刘备在涿郡家乡募兵组建一支义勇军。一日刘备正在发愁,只听身后有人厉声说道:“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此人就是张飞。刘备说“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足,故长叹耳。”张飞说:“我很有资财,可与公同招乡勇,共举大事,如何?”两人就这样结识来到酒店喝酒长谈,不一会又进一个面如重枣相貌堂堂之人,此人就是关羽。刘张俩人见此,就邀请关羽入座叙谈,由此就有了刘关张三人闯天下打江山之举。
此后,三人就情同兄弟,连睡觉也在一起,就有了桃园结义之说,于桃园之中,拜礼焚香结为异姓兄弟,立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这虽传说,却大有可信之处。结义后的兄弟三人,关羽、张飞就以刘备为兄长而事之,只要在大庭广众之下,两人就侍立在刘备的身旁,并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周旋于战场,不避艰难险阻。《三国志》中没有记刘备是怎样地具体地待关张的,只是说了刘关羽三人的生死相依、忠心不叛之情节,从中可窥见刘备待人宽厚之行。
曹操东征之时,俘获了关羽,见他是个人才,就一心想将关羽为他所用,给关羽任官封爵,礼遇优待,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派好友张辽去游说,可关羽就是不动被叛刘备之心,替曹操斩杀颜良、解白马之围后,就毅然决然地去找刘备了,将曹操的所有赏赐封存留下而去。曹操待关羽之真,还是败给了刘备待关羽之厚。
曹操攻打荆州,刘备仓慌落逃,曹操率20万大军随后紧追,眼见得五千轻奇兵就要追上。危紧时刻,猛张飞以命相挡,仅率二十名骑兵断后。在当阳之长阪,他占据河岸,拆断桥梁,圆睁怒目,把枪一横,大叫一声:“我就是张翼德,谁敢来决生死!”曹将见此,谁也不敢上前,这让刘备得以逃脱。留下了张飞当阳阪上一声吼,关退曹操十万兵,吓死曹将夏侯杰之传说。曹军被张飞之镇住,是败在了张飞不要命的替刘备挡身。
关羽因自己的狂傲轻敌而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所害。张飞因听到关羽所害,报仇心切,对下属暴虐,被小人所杀。当刘备先后得知俩兄弟被害消息后,是悲痛欲绝,饮食不进,说:“朕布衣之时,与关张结义,警同生死。今朕为天子,本当同享富贵,却不幸俱死于非命,朕此仇必报!”于是不听众人之劝,为了给俩兄弟报仇,亲率大军征吴。结果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逃至白帝城,急火功心而病逝。刘备待关张,最后为其报仇而病亡,是日月可鉴。
如果说刘关张是受桃园三结义盟誓所约束而为之,那么对于诸葛亮被刘备所得所用,则是更见得刘备的宽厚之心了。诸葛亮本不为刘备所知,是得益于徐庶的推荐。徐庶本有济世之才,正为刘备帐下的重要谋士。曹操得之徐庶之才就千方百计要挖来为己所用,利用徐庶仁孝之心,将徐母骗来都城养起来,得其字迹模仿一书送于徐庶召回。徐庶得母之书很不能立即返回。刘备是怜其所孝,虽为手上正用的重要谋臣,但还是舍痛割爱远送徐庶归母。徐庶为刘备真心所感,临别后又返回感刘备不留之恩,就推荐了诸葛亮,说“此人有经天伟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这才上马而去。
刘备对诸葛亮所识,则是得益于自己三顾茅庐,是真情所感。他接受徐庶的推荐之后,一连三次去诸葛亮住处,去拜访他。这连关羽与张飞都以为过了,很是生气。但正是刘备的真诚之心,才打动了诸葛亮,有了未出茅庐就有了三分江山的隆中之对,让刘备才有了后来的蜀汉江山。刘备临死之前的托孤之说,更是让诸葛亮后来扶持刘禅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兵败猇亭,在白帝城病危时,将诸葛亮招到榻前托孤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主。”刘备待诸葛亮之心,赤诚到死。
刘备对待赵云也是如此。当年刘备依附刘表,被曹军所败,甘夫人和子阿斗均被曹大军所包围,幸得猛将赵云相护,才逃得性命。当赵云将襁褓中的阿斗递给刘备时,刘备却将他摔在地上说:“为了你这孺子,差点损我一员大将!”这一句话让赵云感激一生而对刘备忠心耿耿。
正是因为刘备得到了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以宽厚仁慈之心,让他们能够为其竭尽全力辅佐。诸葛亮通达事理,随机应变,正直又足智多谋,被任为丞相;关羽、张飞、赵云等被任为五虎上将,忠诚追随。可以说,刘备是因宽厚而得人,因人才而得国。
刘备是仁在赤诚,让他屡得民心,这是他得国的基础。刘备在任平原相时,官职不大,却因为人正直而遇人又宽厚,深得民心,许多人都来投奔他,而他对这些人则是非常照顾,与他们同桌而食、同席而卧,他的好名声由此传开,被陶谦上表所推荐。曹操因为其父被害而迁怒陶谦,发兵攻打。陶谦忧曹而病重,就派人去迎接刘备。刘备不愿接受,孔融就对他说:“百姓愿意拥戴贤能之人,这是老天爷赐与您这么好的机会,您如果不去抓住它,到时后悔都来不及了。”于是,刘备就听从了建议,从平原县相接受了徐州牧的官职。当刘备将此报告给袁绍时,袁绍答复:“刘备宽弘雅量,讲信义。现在为徐州百姓都乐于拥护他,他确实能不负众望。”,刘备因仁德而得徐州,初次有了自己的地盘,尤其是在仕途上成为州牧,一跃而跻身于大军阀的行列,由此开创了自己争夺天下的空间。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就被淮南大军阀袁术联手吕布所攻破。他转投曹操,因遭猜疑又逃离曹操,并将汉献帝血书诛曹的“衣带诏”公告天下而反曹,遭到曹操攻击。刘备不得以又投靠袁绍,谁想官渡之战袁绍大败,他又失去靠山。不得已,刘备又南下奔荆州太守刘表,被同宗猜忌的刘表安排驻扎在荆州北部的偏远小城新野(今河南新野),以防备曹军南下。又被曹操所追,只好率军继续南下,逃往樊城。离开樊成再逃向襄阳时,竟有两县之民随他而去。到达襄阳欲进城时,被曹操大将文聘所挡,刘备不愿伤及无辜城民而弃城而去江陵。于是引着十多万军民向江陵而走,每天只能行十余里。不多时听就有人报告说曹军将至。手下众将领就劝刘备:“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则坚决地说:“夫济大事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何忍弃去。”这才有了张飞当阳阪阻曹军之为。刘备宁可与百姓落败同逃,也不愿丢弃百姓而自保。
所以,东晋时的史学家习凿齿,对此就评说道:“刘备虽然处在颠沛流离、危险艰难的困境中,却能更讲信义;情势紧迫危急,却能不失道义;不忘荆州百姓的追随之情,心甘情愿与他们一同失败。他最终能够成就一番大业,不也是应该的吗?”
刘备是仁在忠恳,让他屡得土地,这是他得国的前提。曹操攻破荆州时,刘备不得已逃奔到东吴境内,用诸葛亮计,结好孙权,共同拒曹于赤壁,将曹操打得大败而北归。而刘备此时却仍是下无立锥之地。这时又是他的仁德之心感动了东吴的鲁肃,取得了鲁肃的支持,从孙权那里借得了荆州。当时东吴被曹操所逼,大多将领都主张投降曹操,而周瑜又不在朝廷内。唯鲁肃从全局考虑,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以孙刘联合,共同抗曹。鲁肃说:“您固然神武盖世,但曹操的势力太大了。我们刚刚占有荆州,恩德信义尚未广行于民众。如果把荆州借给刘备,让他去安抚百姓,实是上策。因为这样一来,曹操多了一个敌人,我们多了一个朋友。”孙权同意了鲁肃的主张。曹操闻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的消息时,正在写信的他,震惊之下,落笔于地。由此,才真正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
刘备虽暂时有了立脚之地,但借人家的地方总不是长远之计。况且,此时的荆州受战争之害,是土地荒废,家园残破,人口稀少,物产匮乏。刘备虽然想按诸葛亮的计划,向益州方向发展,但心中还是对抢夺刘璋的益州之地有所顾忌,说:“当今和我水火不容的是曹操。他从严治理,我宽以待人;他对百姓残暴,而我对百姓仁爱;他为人狡诈,而我为人忠厚。每次和曹操相反,才能成就大事。今为此事,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这是我不愿意做的。”
此时,庞统已做了刘备的军师,就劝刘备说:“现在是需要随机应变的时候,不能被所谓的道义所束缚。用非常的手段来夺取,用正当的手段来守护,用仁义的结果来回报。等到大事已定,再赐给他一个大国,又怎么能说失信呢?您现在不夺取益州,恐怕将来要被别人占了去。”正好这个时候,益州的刘璋派人来请刘备入益州。
原来,昏庸懦弱的刘璋,被曹操欲攻打张鲁所吓,想找一靠山。他手人的谋士法正与张松,认为刘璋是个无能之辈,正寻求投靠新的主子。法正出使曹操不被重视,回来后就劝刘璋断绝与曹操的交往而与刘备交好。张松出使刘备则受到殷勤地接待,张松对刘备极为认可。回去之后张松与法正就进行秘密商量,想把刘备接到益州,让他做益州主。所以就借机劝刘璋说:“刘备是您的同宗兄弟,和曹操有深仇大恨。如能请他来益州,实力就会大为增加,皆时曹操想打益州,也无能为力了。”刘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就派张松、法正去迎接刘备。俩人私下又为刘备详细画了益州地图,并提供了军备等情况,让刘备完全知晓了益州的虚实,为刘备进占益州提供了可靠的情报。
如果是当初曹操殷勤地接待了益州的使者,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所以说,刘备得以顺利夺取益州,不是天赐,而是人为。张松与法正所起的作用非常关键。这就是刘备的仁厚,最终让他得到了益州而称帝。
一无所有的刘备,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四处寄人篱下,弄得狼狈不堪,但却以自己的仁爱之德、宽厚之为、赤诚之心,是得人才,得人心、得土地,最终赢得了天下,成为一国之主。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又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不是刘备的唯仁者而得国,唯德者以聚政呢?
2023.6.4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