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陈校友会
刘庆文
今年10月26日,我们夫妇俩参加了淮安市南陈集中学毕业的部分校友组织的一次聚会。至今想起来,仍回味无穷。
淮安市南陈集中学,简称“南中”,坐落于淮阴区运南片中心——南陈集镇,是当地的最高学府,创办于1956年。1970年12月,当时年仅15岁的我步入这所中学读高中,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2年高中求学生涯,不经意间已经毕业长达半个多世纪了。
8年前,我新买了智能手机,开始学习手机上网,玩起了微信,有一位校友把我拉进了“淮陈校友汇”这个微信群,群主是比我高一届的王玉涛大姐,她在市里一家企业做过多年的工会主席,很热情,热心为群员们做好服务工作,还时不时的发些福利,为大家带来乐趣。在这个群里,我结识了许多南陈集中学毕业的校友,自己偶尔写的一些小文章,也乐意发到群里给学友们分享,许多学友们经常给予点赞和点评,有的还提出宝贵意见,使我受益匪浅。
今年国庆节后,有的校友在微信群里留言说,毕业已经50多年了,有的同学连一次面还未见过,只知道姓名,不知道相逢对面还认不认识。过去在工作时各忙各的,见面机会都很少,现在年龄都大了,退休了大家时间都很富余,建议群主能组织一下,让大家挤时间、抽机会、找地点,大家聚一聚,在一起叙叙旧。热心的王大姐随即发出通知,希望大家能克服困难,提前安排好时间,在10月26日那天,带上自己的老伴,到市体育馆那儿集中聚会。为此,她还和苏永清、夏以山两位老大哥提前踩点,为聚会预定好宾馆,安排游玩的线路。
26日那天,天气晴朗,校友们都早早吃过早饭,来到集合的地点。参加这次聚会其中年龄最大的校友已愈80岁,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年龄最小的我已经接近70古来稀之年了。在那里,我见到了许多学哥、学姐,有的校友已经50多年没有见面,见面时都已经叫不出对方的姓名了,大家只好自报山门,一提起来都又非常熟悉。大家在一起叙旧谈心,非常热闹,然后乘坐有轨电车来到淮安市生态湿地公园,在那儿照相,合影留念,大家一起在公园里游玩、叙旧,观看自然景观,大家心情舒畅,开心、舒心、顺心。
中午,在古末口老淮安大酒店,校友们欢聚一堂,畅叙友谊,宴会由苏永清老大哥主持,王玉涛大姐在会上讲了这次聚会的初衷、发起、目的和意义,然后大家即兴发言,孙德高老校长在讲话中回忆了当年在学校读书时的趣事和情景,使我又一次想起在建校40周年校庆时他写的一篇“我要读书”的文章,当时他的文章被刊登在校庆纪念册中。
在聚会中,从南京家中特意赶回来参加这次团聚的《新华日报》驻淮安记者站原站长葛和新老大哥朗诵了他即兴创作的诗句:“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仍然记得依稀当年模样;虽然有的已经步履蹒跚,但是还时时想起当年操场;虽然讲话已经嗡声老气,但仍然还记得当年书声琅琅;虽然不是一个爹娘,但如同兄弟姐妹一样;虽然不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但是如同驰骋在战场。为什么?为什么?如果再问一个为什么?荅案只有一个,因为我们是同窗。这个同窗,言短意长,我们来生来世,还做同窗”!
浓浓同学情,此生永相忆。我在发言中盛赞这次校友聚会取得的成功。用“感谢、感想、感动”这3个关键词来表达了我当时的心情。这次聚会,在校友们尽兴游玩、叙旧,酒足饭饱之后,王玉涛大姐执意要个人买单,校友们坚决不同意,并纷纷掏钱给她,并表示以后要经常组织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大家进一步增进友谊。夏以山老大哥对这次学友聚会全程进行了录制、拍照,并制作了精美的视频,在群里发给校友们以作纪念。
淮安市委党校刘同兴教授在聚会后赋诗一首,现全文抄录如下:
森林公园秋意浓,
淮陈校友阵容隆;
久别重逢情意旧,
相机咔咔同框融。
圆桌盛会情结雍,
琼浆玉液血液溶;
焉睹陌生笑脸秀,
但闻聚会乐无穷


曾是一个班的学友 右起:葛和新、中:刘孝国、左:苏永清


20多年前曾经在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右:王连生、左:刘庆文

同时参加聚会活动的兄弟俩。左:哥哥刘孝国夫妇;右:弟弟刘庆文夫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