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抗胜三代人游淮安河下古镇
编者:
昨日推出了郭应昭老师的《南乡周庄读书人》,介绍了周氏家族人才辈出的一段历史佳话,引起强烈反响。今天,继续推出郭应昭老师撰写的另一篇周氏家族有关情况的文章,以飨读者。
郭应昭
20世纪50年代前,清江浦城南门外有一个周家庄,周家庄住有“爱莲堂”一支后人是周有功家。1885年——1904年,周有功家先后生了六子一女,识字不多的有地200亩的周有功决定卖粮典地供子女读书。六子一女分别如愿读私塾和考上了民国时期的上海法学院、东南大学、江苏省第六师范等洋学堂。受过教育的六子一女中,读私塾的长子周万国人生颇具传奇色彩。
信儒学 讲究仁义道德
周万国,字治平,生于1888年,卒于1966年,是周有功家第一个读书人。周万国自幼入私塾,念的是大学、中庸、论语之类的“四书五经”,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为人行事讲究仁义道德。他性格豪爽,谈吐幽默,为人宽厚,乐于助人。国民党统治时期,他先后担任过淮阴县一区自卫团长、韩侯乡乡长。日伪时期,他在自家大门上书写过一副对联——“和平建国,勤俭持家”,以示他的人生信条,拒绝与日伪来往。
一米七几个头的周万国,圆胖脸,八字胡,侧面看去,竟与民国银圆袁大头像相似,是当年城南一带有名的开明乡绅。当地许多人有拿不准的事,都找他请教或商量。
抗战时期,周万国每天上午上街,下午或晚上回来,大多时间在茶馆里优哉游哉。他喝茶之意不在茶,而是在乎接触三教九流,收集和传递信息,同时常与其他如张广仁等乡绅免费调处民间纠纷,尽可能减轻受害方的受害程度。在与黑白两道的交往中,他坚持同吃同喝不同道,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在茶馆,他还结交了一些共产党人朋友,秘密为他们做了一些事。
捐前嫌 主动以德报怨
民国初年,中国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大小土匪也趁机而起,纵横乡里,祸害百姓。军阀战争的拉锯时期,淮阴匪患猖獗,社会混乱,常有人家被土匪打劫。周庄西北的顾庄竟有一个人动起了歪心思,一天,他勾结土匪将周家财产洗劫一空。但事过不久,北伐革命军就占领了淮阴,此案很快就被革命军侦破,匪首捉拿归案。
对匪首如何处置?北伐革命军公开宣布或杀或剐由周家决定。作为周家一家之主的周万国这时没有意气用事,他想到土匪固然可恨,但多是生活所逼,杀掉他轻而易举,但会造成他妻儿老小一家人不尽的痛苦。念及其初犯,表示只要顾庄的×××尽力赔偿损失,悔过自新,便可网开一面,不予追究。周家的豁达大度让匪首痛哭流涕,连连磕头谢罪。周万国以德报怨之举受到当时社会舆论和北伐革命军当局的一致赞赏。
造枪楼 保护周庄平安
土匪劫掠周庄以后,周万国寻思如何既要保自己平安又要保一方平安,他认为没有一方平安也没有自家的平安。于是,他做了两件事。一是在自家的土地上掘土砌窑烧砖,建了一座10米高俯瞰全庄的四方形枪楼,购置武器,训练壮丁,每天站岗放哨……自此土匪不敢来犯,周庄的多姓人家均得保平安。二是周万国还担任一区自卫团团长,以更好地维护南乡一带的治安。
1937年出版的张煦侯的《淮阴风土记》曾生动地记述了张煦侯及其同行五人夜访周庄的情景,枪楼的作用可以见得——“福田庵迤南,有周庄焉,兄弟五六人,多位受高等教育,丁壮精锐,火力充实,匪不敢犯。”“然此来也,入村而村犬大鸣,及门而门闭。斯时壮丁闻声四集,诘问何自来,众以清江对。”“忽东首屋上呵呵作笑声曰:‘是君等耶?其速开大门!其速开大门!’众惊而仰视,乃知笑者在枪楼上,其人即周家五员外也。”这里所述的“五员外”即为周万国五弟周万皊,东吴大学(苏州大学)数学教授。
《淮阴风土记》的作者在文中亦载明其一行五人与周家兄弟关系非常熟——“高等顾问与向导,皆与主人为总角交……”另据《清浦城南周氏族谱》记载,周家兄弟与当年淮海区的著名共产党人吴觉、陈白尘有密切的交往,吴觉等共产党人曾在周庄枪楼里开过会。
行善举 开设普惠粥厂
1931年,中国长江、珠江、黄河、淮河等都发生了特大洪水。受灾范围南到珠江流域,北至长城关外,东起江苏北部,西至四川盆地,是20世纪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死亡人数估计在400,000到4,000,000之间)。那次水灾以江淮流域为中心,降水从1931年5月下旬一直持续到9月中旬,集中降水量是过去的几倍。水位猛涨,河流淤浅,田地房屋被淹没,灾民损失极大。当年,苏北是重灾区,大量无家可归的灾民涌入清江浦大闸口的栖流所、慈云寺等处聚集。周万国不忍灾民受饥馑之苦,他四处活动,联系乡绅、富户,筹集粮食,组织赈济,操办设在慈云寺的普惠粥厂,帮助灾民活命。
干顽职 帮助共产党人
当国民党乡长,为老百姓办事,保护共产党干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秋到1948年秋,国民党占领淮阴,国民党当局于1946年底委任周万国为韩侯乡乡长。任韩侯乡乡长期间,他处理民间纠纷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让矛盾激化。同时,积极向上为农民争取耕牛和种子贷款……他对治下的共产党活动不但不过问追究,而且还给予保护和帮助。当上峰要他追查一些共产党人时,他及时将消息透露给这些共产党,并赠送路费催其快跑。“文革”审查干部时,才知道南乡的许多共产党干部如郑学友、孙克俭、孙少卿等人都是周万国从国民党监狱中保出来的。分家时分得十六七亩土地身边无子女的周万国在土改时被定为地主。1955年,在苏州五弟(周万皊)家的周万国被公安机关抓捕入狱。由于周万国思想开明,为共产党和人民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是抗日时期的共产党情报员马二懒(周万国茶友)到苏州将其领回淮阴的,地方农会会长周玉金和贫民张万祥共同为周万国具保,由地方“管制生产”,直到1966年无疾而终,享年81岁。
善良包容的周万权
周万权是周万国最小的弟弟,字效灵,1901年生,1968年去世。在淮上学期间受共产党人吴觉、陈白尘等人影响,思想先进。毕业于上海政法学院,但他学非所用,没有去国民政府或司法界谋个一官半职,却去干小学校长、中学和师范教员。
1931年特大洪水改变了周万权人生的走向。1934年,他改攻水利,参与了导淮入海工程……后辗转到江西省玉山县。玉山县志载《周效灵传》曰:“周效灵是建国后玉山县水利建设开拓者之一。”周效灵经历了人间的许多沧桑,为人善良和包容,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敢于顶撞母亲。周万权的母亲治家规矩很严,对儿媳妇的过错,从不好好说话,而是非打即骂,对此,周万权很看不下去。一次,他母亲又在毒打某房儿媳时,他随即从家中拖出一支自卫用的步枪,向他母亲面前一扔,气愤地说:“你看她不好,就一枪把她打死算了!”他母亲被他一杵,闷声没气地走了。自此,他母亲改变了对儿媳的管教方法。
感情始终如一。周万权大学同桌是与他同姓的女同学,班级学习成绩每次前两名被他俩互轮。家庭富裕、才貌双全的同桌在明知周万权已有妻室的情况下仍向他表示爱慕之意,周万权不为所动。周万权妻子原是文盲,经周万权字方教学几个月,居然能写信给周万权,谁知这封信落到同桌手中,她故作惊喜地向同学大呼:“周太太来信了!”周万权满不在乎地笑道:“怎么你看不起她?她识字才几个月就能写信,进步可真快哩!”
待侄孙如亲孙。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周万权决定去抗日大后方——四川,周万国便将自己唯一的儿子周震洲交给他带去照顾。周震洲,中央警官学校毕业的青年,1945年因病在万县去世,留下才一岁的儿子周抗胜。周抗胜一生下来就在周万权夫妇的怀抱中长大。周抗胜四岁时,她妈妈改嫁,周万权夫妇更是把周抗胜当作“心头肉”。而周抗胜也一直将他们当作嫡亲的“爹爹”“奶奶“。


以上二幅图片是淮安市清江浦城南周氏族谱选页
愿做反面教材。周万权是民盟成员,年轻时结交了许多如吴觉、陈白尘等共产党人为朋友,为他们的地下活动提供场所,为他们秘密散发宣传品……1956年还被评为“县甲等模范”,1957年,有人却想将右派人选定到周万权头上,并把周万权平时的一些言论断章取义,上纲上线,大会小会进行批判。周万权有冤难伸,只得含着眼泪无奈地说:“如果领导上确实需要,我愿做反面教材。”万幸的是,当年的县委第一书记尉德山从地委开会回到玉山后,及时纠正了这一错误做法,并面对面地批评了主持人:“一个能为党牺牲自己的人,愿做党的反面教材,会是反党的右派分子?”两年后,周万权被提拔为玉山县水利局副局长。

善待缺义之人。1960年——1962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经济困难时期,商品紧缺,物价奇高。周万权享受高级知识分子特供待遇(全县仅四人),每月特供二斤白糖、五斤面粉、两条香烟、一斤食油等。周万权却把这些待遇让身体不好的同事去享受。其中有一个是1960年从武汉一水利学校毕业分配来玉山水利局的技术员陈某,作为业务副局长的周万权对其是多方照顾,白糖、香烟等常让他享用。但他竟为想调回武汉与周万权大吵大闹,认为周万权在糊弄他。这件事被玉山县分管县长知道,要给陈某纪律处分。周万权考虑陈某的前途,急忙去说情:“小陈确有难处,并非无理,调动心切,情有可原。”
1968年,周万权受迫害冤死,1978年,被玉山县委平反昭雪。

(曾发表于2017年《淮海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