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风流聚会无负河山

朱家山石园北墙

朱家山石园(仪顾堂)
陶家大院是何人命名为“仪顾堂”?
陈铸《仪顾堂集序》云:“仪顾堂者,陶君仲渊自名其居也。仲渊尝谓明清两代学术,真实可见于用者,厥为亭林,虽不能至,心窃仪之,故于其作述,皆自署仪顾堂。”
“仪顾”,即仰慕顾炎武也。顾炎武(顾亭林)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仲渊慕亭林之为人,颜其堂曰“仪顾”,此岂甘汩没文苑者?怆然国家身世之感,隐然民物之怀,藉诗文一舒吐耳!”(王沛霖《仪顾堂集跋》)
院名“仪顾堂”,可见陶仲渊的精神追求及家国情怀。

顾炎武,故居有亭林湖,世称亭林先生
高岑荪曰:“吾泸当清季民国之初,善诗者辈出,而惟陶仲渊以诗人名。名之者不以陶仲渊,而曰陶诗人,仲渊之好诗与其诗之工可知矣。仲渊于侪辈,稍后一时,名宿咸重其才富,乐与谈艺。方逾壮,诗已有名。清时国变,后诸名宿,挂冠归里。復乐就仲渊。”陈铸《仪顾堂集序》亦云:“(仲渊)与同郡万慎子、邹鹤侪、温小泉、苏苏山、王铁珊、程燧明、诸君子友善。而於桐城张南岑、酉阳朱虹甫交尤笃。”
石园建成次年,重阳后三日,节候清和。石园绿橘未霜,红棠弄影。陶仲渊邀柬道藏、苏山、铁老、燧明诸友赏菊,陶仲渊有诗记此次雅集:
去年石园初落成,
菊花开日宾满庭。
今年天时改常令,
重阳未至花先盛。
九日年年风雨多,
朝来节候犹清和。
绿橘未霜先结实,
红棠弄影犹婆娑。
世间万事常颠倒,
阴阳消息谁探讨。
灾祥未暇证春秋,
诗酒差堪慰怀抱。
幸有良朋结素心,
阳春每接郢中吟。
唱酬将续题襟集,
丧乱偏多变徴音。
烽烟暂息边城静,! 更值黄花满三径。
喜从诗老斗尖叉,
却少将军吟竞病。
石园风景秋亦奇,
晚菘正美蠏初肥。
请君登高早惜屐,
莫待风雨花成泥。
陶仲渊与陈铸、高岑荪、朱虹父、邹宣律、李赦虎、万慎、温筱泉、王春如、程燧明等均是好友。石园成了他们聚会的重要场所。
赵永康《泸县万慎子先生谱简编》:“清帝逊位。资政院自行结束(万慎)归自北京,与泸人陶仲渊(开永)、王春如等共结钟楼诗社”次年壬子(1912)又成立月泉诗社。陈铸、高岑荪、王沛霖等至交“月必数至”。
高岑荪回忆:“(仲渊)召客常满座,谈诗论文无虚日。间及时事,豪迈之气犹横溢眉宇。”
万慎即使宦游他乡,与陶仲渊也不辍唱和,旅次南昌写100首怀人诗,其中就有陶仲渊:
耆旧飘零感百端,
江东无我似卿难。
精研学术探元素,
静坐功夫养内丹。
毛少游原安款段,
孟东野不薄麤官。
等闲遗得新诗句,
当初明珠美玉看。
万慎在铜梁,写《抒怀四首》寄陶仲渊,陶次韵答之:
别后诗筒累置邮,
忽惊夏葛换冬裘。
春风红豆生南国,
人日梅花感蜀州。
远道寓书真间草,
故人无恙喜兼愁。
钟楼文社今消歇,
何日重随飞鳥游。
持论深微洞结痂,
片言曾复解纷弩。
红莲旧佐将军幕,
墨绶新参御史衙。
桑下儿童驯野雉,
帐前吏卒识文虾。
百城县宰知何限,
若论神明意总差。
从军竞赋燕歌行,
谁信书生有政声。
渤海兵消无寇警,
道州贼退喜诗成。
文章脱略王扬体,
治术渐磨管乐硎。
今日汉家循吏重,
莫轻五斗慕高名。
山林未许著黄冠,
犹屈牛刀试一官。
弹铗独教为客早,
画眉谁谓入时难。
干戈满眼为儒贱,
雨雪惊心逼岁残。
想见琴堂花正发,
举头东望路漫漫。
万慎回泸,陶仲渊喜不自胜,作《喜万慎子南归》:
白头慎子才绝伦,
嬉戏晚景犹青春。
平生自号万夫敌,
老笔更扫千年军。
灵台上书不见听,
转瞬权奸移国柄。
兰荃有恨托湘累,
麦秀伤心革殷命。
扁舟一舸翩然归,
边城词客近来稀。
月泉吟社新诗在,
东海桑田故国非。
同时流辈多英妙,
我与王郎最年少。
北海簪裾接燕游,
新亭风景供凭吊。
是时蜀乱初数平,
将军幕下留书生。
摩崖未勒语溪颂,
珥笔欲拟燕然铭。
红莲绿水人争赏,
无端捧檄婴尘鞅。
州郡同声荐鲁恭,
法庭何意弹张敞。
洪州岁暮北风哀。
雨雪丰城剑气埋。
邹阳梁狱书空上,
李白江东信未回。
请室经年苦僇辱,
脱骖谁为胥靡赎。
葭菼怀人百首诗,
明夷注易三千牍。
幸逢南北弭兵端,
乞得闲身还故山。
九死余生双鬓改,
千秋大业一编传。
平昔相欢出肺腑,
独有论文略相杵。
先生自爱王仲瞿,
贱子愿学汪容甫。
自枉蜀州人日诗,
三年怀袖不轻离。
丧乱友朋难合并,
飘摇时局费支持。
国事年来同博簺,
孤注千金累轻掷。
才闻周召号共和,
又见操丕图篡窃。
蛙声紫色徒纷纷,
乱离重见倍酸辛。
西窗剪烛巴山雨,
南国伤春杜宇魂。
桐宫暗暗春云覆,
遗民剩有西台哭。
彭泽门前柳自垂,
曲江堤畔蒲仍绿。
蒲柳年年绿满城,
长安无复旧朝廷。
凭君莫话元宫事,
我亦南村陶九成。
(录自赵永康《万慎楹联注疏》)
万慎的学生陈渔生也是陶开永的知已。陶仲渊与陈渔生意气相投,欣赏陈渔生的才华和志向,对其期望甚高。陈渔生留学东洋,陶仲渊以《宝剑篇送陈渔生东遊》相赠:
太平用文乱重武,
高阳竖儒谁比数。
吹箫入市人尽嗤,
击剑哀歌心独苦。
陈生跌宕今马周,
匣中剑气冲斗牛。
平生志在雪国耻,
肯顾寻常恩与仇。
前年回舟过采石,
太白楼头夜吹笛。
酒酣舞剑呼谪仙,
一派寒光侵月色。
朝来大地烟苍茫,
湖山倏忽成战场。
劫灰飞尽焦土黑,
桑田变后海波扬。
横流滔滔遍江氾,
逐鹿中原势未已。
十年生聚练强兵,
翻为强藩作驱使。
男儿具此昂藏躯,
七尺生当封侯死。
庙食不尔委尸裹,
马革焉能俯仰随,
只今海上未销兵。
短衣别我东南行。
千金宝刀待一试,
床头夜夜蛟龙鸣。
此诗可与万慎的《门人泸陈渔生》结合阅读:
陈郎年少善为诗,
不弃疏庸属本师。
一去东瀛鲜消息,
重来北地费寻思。
投时好学鲜卑语,
无事应遊徐福祠。
后起英贤兹独步,
清谈马矟总瑰奇。
从石园这个文化圈子走出去的陈渔生没有辜负诸师友的期望,成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
他1911年参加保路运动,民初赴日本留学,读早稻田大学经济系,李大钊在同校政治系就读,与李大钊因此熟知并结成好友。1917年夏季由东京回国,介绍李大钊与在北京的王光祈和周太玄结识,他们共同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王光祈被推举为学会执行部主任,陈愚生被推举为副主任。后来才有毛泽东、邓中夏、张闻天等等加入,其中多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陈愚生在1921年重庆联中自治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不是马克思才有这种理想,何以今马克思独享盛名,谈道社会主义,莫不是推为鼻祖呢?这就因为前此倡社会主义的,只是一种理想,到了马克思才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才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的社会主义的原故。”
民国四年(1915)赵又新以云南护国军第一军第二梯队随蔡锷入川,民国五年(1916)进驻泸城,升任滇军第二军军长,兼永宁道道尹。赵又新、赵钟奇、朱德、朱青长、杨森等进入了以石园为重要活动地点的泸城名人文化圈。
高觐光《芘湖余碧录》卷三《橘隐园雅集诗序》有朱德旅长当年在泸诗会活动纪实:
“仪陇旅长,奉命驻沪、以戎马余闲,结文酒高会。群贤毕集,七日为期。四章赋诗,八簋作食,非徒适意,兼以通情也。昔者祭遵投壶,但称雅歌;羲之修楔,谨言觞咏。旅长则左右图史,不废商榷,尊礼贤士,加以询访,形迹脱略,辰夕相忘,有至乐焉,洵盛世也。”据《朱母潘太夫人荣哀录》记载:“玉陔(朱德字)奉令卫戍泸邑,治军之暇,召邑人以古近体诗相切磨,于是月常十数见,见必言诗”。
在同朱德多次交往接触中,泸城耆宿对玉陔德才“窃心佩之”。于是,就有了“骚人争谒联诗社”之举。
1916年(丙辰)秋,朱家山石园成立了东华诗社。前钟楼诗社、月泉诗社、怡园诗社成员多加入了在石园新成立的东华诗社。
朱德撰《东华诗社 小引》:
“岷江沱水,兴波逐浪韶华;小市兰田,兵火烽烟劫里。横槊赋诗,大块假吾侪以文章,倚马唱酬,时局开我辈之襟抱。戎事余欢,逢场作戏,苦中作乐,忙里偷闲。惧(距)一百六日,战守疏虞。负廿四翻风,唱酬寄兴。泄腹内牢骚,忧国忧民。舒心中锦绣,讽人讽事。但消吟债,不效摘句寻章;得满诗囊,何必寻花弄月。虽孟浪而苏豪,亦称尔雅;纵元轻而白俗,岂乏风流。爰借他山,共成吟社。极攻错切磋之力,收气求应吹之功。大力宣传,振兴东亚中华;高声呼吁:‘打倒西方帝国’!方称翰墨之因缘,永吟哦之乐事。惟求良友,无负河山。是为引。”
朱德为东华诗社撰联:
园可怡情,倘好河山,肯假我作小周旋,笑羽扇纶巾,许谁是风流人物;
诗堪结社,是真名士,要将他来暂羁旅,任桑田沧海,幸俯陪诗酒神仙。
朱德驻节泸州5年,石园是东华诗社主要活动地点。
陶仲渊之子陶道基先生在《关于回忆朱旅长诗社情况》一文中说:
“当时我们家在城内朱家山,住宅旁修建了一个小花园,名曰‘石园’,环境比较幽静,诗社活动常在园里举行。还曾经在园中照了一张像,朱总和参加诗社的都在”。
除了石园外,三牌坊(今迎晖路)泸州城防司令部(护法军第二军第三混成旅旅部驻刘航琛宅院)、凝光门“火星洞”(今泸州电业局职工宿舍)、沙湾慕陶别墅、纳溪陶家大院也是诗社社员聚会的场所。
1918年秋,朱旅长剿匪凯旋,与陶仲渊等雅集菊花会。朱德赋诗三首,表达对陶仲渊的欣赏:
(一)
山城盛会喜霜睛,
携手相观日旦升。
此地虽非陶泽县,
赏花偏有一渊明。
(二)
衣冠楚楚满城中,
戎马干戈粉黛丛。
怪底渊明官不做,
闲时一赋重秋风。
(三)
一览清风秀可餐,
深黄浅白色多般。
陶潜趁早求加入,
还比东篱更好看。
杨森是东华诗社成员。陶仲渊同《靖国记功碑》(现存忠山江山平远堂前)的撰书者黄华一样,对杨森的军事才干也极为赞赏,认为杨森对泸城百姓有功德。其《仪顾堂集》有《赠杨子惠师长》(四首):
五载西川蹴战尘,
犍为列郡莽荆榛。
商於割地终欺楚,
钜鹿沉舟孰破秦?
吕姥萧孃争弃甲,
牦牛笮马半输人。
长城赖有楊无敌,
转载千场不顾身。
重提一旅下成都,
指顾收回旧版图。
平蔡功居诸将右,
渡泸计笑七擒迂。
老羆卧道先惊敌,
困兽伤弓敢负蝺。
真道花卿当世少,
髑髅手掷血模糊。
组练临江爛若云,
一挥白羽靖兵纷。
西河竚献平滇颂,
司马无烦谕蜀文。
甲盾六千开越霸,
火牛十万走燕军。
行间漫羡金横带,
破敌还看再策勋。
名园绿水静淪涟,
公退时来放钓船。
张泳画图留益部,
卫公草木记平泉。
板舆重奉慈云霭,(太夫人初避岳民间))
铜柱孤标汉月圆。(复泸时甫过中秋)
幸遇元戎窦车骑,
愿从磨盾勒燕然。
陶仲渊还高度评价杨森有思想、有见地、有抱负。《寿杨子惠督理》:
新潮澎湃撼五洲,
东西信仰同时休。
马克思与尼山丘,
孰居劣败孰果优?
小儒章句日咿呦,
独抱己见分鸿沟。
杨侯今日文翁俦,
一齐不惮众楚休。
昌阳豨苓一囊收,
斟酌古今涵众流。
泮林环列千貔貅,
欲将章甫换兜鍪。
蜀江春水清如油,
梅花正绕张儀楼。
弦歌谱入巴人讴,
祝公功成方黑头。
十载兵戈连大地,
几人称王几人帝。
尽驱南亩事弓刀,
谁念闾阎日凋敝。
广安将军使中侠,
两载成都息金甲。
远晞欧美志恢弘,
近念疮痍心悱恻。
东城驰道逶迤长,
昨日荆榛今康庄。
渴乌洒道雨师避,
马蹄踏雪春泥香。
里门不闭盗贼藏,
兵气消为日月光。
孟陬揽揆进一觞,
愿公酌此寿而康。
男儿四十未全老,
一代功名莫草草。

杨森在当时泸城,重视文化教育和城市,有很好的口碑。今天凭悼石园,杨森是一个不应该被忽略的历史人物。
陶仲渊难喜阅书报,常重金购自海上,故于时局变乱、党派纷争、战事起伏,无不洞若观火。有所感喟,即发之于诗。但于稠人广坐中,却往往默默无语,不发表议论。倘与好友相聚,则抨击种种社会现实,慷慨陈词,痛论利害,舌剑词锋,气势不可遏制。激动起来,绕室逐走,悲愤忧戚不可终日。
在诗社成员中,无论从年龄,还是资历来说,高觐光、陈铸、万慎、李射虎(李伟)等人,对于陶仲渊、毛焕煊(1881年生,比陶仲渊年长一岁)、王春茹、阴懋德、王少溪来说,都属师辈级人物,他们亦师亦友。
王少溪比陶仲渊又要小七岁。所以,王少溪在这个圈子中被称为为“小奚”。一次王少溪去朱家山石园,在门外突然听见王铁珊、张南岑、陶仲渊“拍案狂叫”,以为撞见了他们争吵,为了避免尴尬,王少溪急忙回避,不意跌倒在石园门外,痛得不禁失声大叫,把三位朋友惊动出来,“大笑”不已。此事王铁珊在《仪顾堂文集跋》有生动具体的记载:
“忆乙卯丙辰间,介仲渊识桐城张南岑大令。三人者,月一再见。自艺文外,无他言。意有所未厌,反复辩论,不一字假借。偶当意,拍案狂叫。小奚谓怒也,骇走,踣而号。三人则大笑,乐别。后数日愉快。兹事宛然目前。而今不可复得矣。”
(未完待续)

石园大门
待续:四 悲歌长恸梅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