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青那点事之二十六
心中有梦
文/魏少华 诵/梦锁清秋
鸡叫第二遍,吴忠华就翻身起床了,他用冷水往脸上浇,毕竞是腊月天,凛冽清凉的气息由脸部迅速浸透了全身,他习惯于用这样的刺激来促使自己的清醒。
他点亮煤油灯,开始复习功课、查阅资料,学习新的课程。许多年来,他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这时的他,正担任着屏锦镇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
1971年春天,在下乡知青中,铁路部门第一批招工,同时下乡的四人中,先后被招工、招生接走了三位同学,独独留下他被迁移到另外大队的知青集体点去了。
他一度内心非常失落,但他明白“聚沙成塔”的道理: 路要靠自已一步一步走,事要靠双手一件一件去做,才能改善自己的处境。

不久,公社就交给吴忠华一个任务,要他领头组建一支文艺宣传队伍。他下乡早,又参加过知青的普查工作,了解知青情况。因此,他很快就组建了队伍,并结合当时形势,组织创编了一台文化宣传节目,到十九个大队轮流去宣传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公社的一个村小教师生病住院,公社调他去代课,他既当班主任又同时担任了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等四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他使出浑身解数,尽力而为,学生和家长反映良好。公社又选调他到镇中学教初三毕业班的语文,同时任班主任。
面对新环境新工作,他感觉到压力,他想自已连初二都未毕业,现在要教初三毕业班,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当时农村的教育比较落后,他想到了“忘羊补牢”的故事,于是欣然领命,迎难而上,按教材的要求,到处借书借资料,重新自学,充实自已,有些不懂的问题就向内行请教,逐步摸索出了自已的教学方式。

结合自已的生话积累,联系实际,在教数学时,教同学们一些农村实用的记收、支流水账的方式,如何将工分值换算成劳动单价,又转换成粮食分配的数量等等。教语文时,教同学们如何写家信,写各种借据、收条,写通讯报道,写标语,写春联等等实用知识。
他采用提问式教学,提倡学生勤思多问,老师与同学互问互答,老师有不明白的也向学生请教,做到教、学互补、教学互长,课堂学习生动活泼,很有吸引力,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也得到教育部门的肯定。在县教育部门每年对教师的知识考试、执教能力的测评中,他都名列前矛。在全县知青工作大会上,他作为知青先进典型介绍了自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经历和体会。
这个阶段,知青被招工走了一批又一批,新插队的知青来了一茬又一茬,但吴忠华始终没有动静,他心中明白,自己的父亲在解放前夕,曾被集体登记加入过国民党”三青团”,虽然没干过任何错事,但在那个年代,也会被视为”历史政治问题”,而诛连子女。

吴忠华家里父母有些着急了,儿子下乡五、六年了,表现又不错,为啥招不了工呢?父亲要来帮他疏通一下关系,吴忠华一口回绝,他说,我要凭自己的能力走出来。
当时兴起了一股大专院校自学考试热潮,吴忠华暗自发力,在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西南师范学院政教专科文凭后,他看到了自已前进的方向。他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挺起胸膛跨进大学的校门。他说,就是当农民,也要当一个有文化有本事的农民。
此后,他又获得自学考试法律大专文凭,其中的刑法单科成绩名列四川省自考第二名。县司法局发来邀请,商议他去培训县司法部门的新学员,却被他婉拒。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为实现这个梦想,只要你锲而不舍、负重前行,离实现梦想就会越来越近;反之,你如果畏难退缩,就会离梦想越来越远,直至梦想破灭。

当时,吴忠华面临各项选择: 1974年,他在教村小时就被所在公社聘任为“以工代干”的职员,每月生活补贴32元,这在当时的农村,已经是一个令知青们十分羡慕的岗位了,但没能留住他追求进入大学的脚步;县司法局的邀请也没能改变他的初衷;1976年,他毅然迎娶了心仪的姑娘(黑牡丹)王小漁,得到妻子的支持鼓励,更激发了他追梦的豪情;1977年冬,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又因他仅具备初中二年级的学历被拒之报考门外,这也依然没能泯灭他对梦想的追求;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终于以优异成绩如愿以偿地考入了重庆三峡学院政教系,成为了一名本科大学生。
他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从班主任做起,当过教务主任,又升职副校长,最后是在校长职务上退休的。
那年,吴中华送我们离开生产队、送我们到镇上,送我们上了返城的汽车,他依然微笑着向我们挥手作别,我就从他的眼神中读到了绝不向命运低头的坚毅。
(待续)
作者简介:魏少华,铁路退休职工,喜欢旅游和看书,好运动和涂鸦,也喜欢写几句顺口溜自娱。
主播简介: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朗诵联盟会员《清秋文轩》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华汉俳》《中国联墨缘香》副总编:2020年中国互联网首届朗读大赛获得优秀奖。有百余篇作品发表在网络平台。朗诵作品接近三千首;配音秀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