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故事
吴高升
〈三〉李行长民间放贷
通常人们认为,民间放贷,稳赚不赔,是个赚钱的好行当。但李行长的经历告诉我们,民间放贷的风险很大,你要他的息,他要你的本,有可能血本无归,千万做不得,万望谨记。
李行长是财经大学金融系的高材生,大学毕业分配来到临江市人民银行,从科员做到副科长、科长。提拔重用后,先后任中国农业银行临江分行等三家国有银行分行的副行长,分管过党务人事、信贷、风险、法务等部门,学金融专业,从事金融业务,在临江金融界声名赫赫,影响很大。八十年代,经济快速发展,股份制银行如雨后春笋,市政府参股的第一家股份制银行诞生,李行长被推选为第一任董事长兼行长。创业是艰辛的,从选址组阁、员工招聘、网点布局等都要亲历亲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冲破了国有银行的条条框框,打开了工作局面,信贷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业绩年年攀升,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生是李行长招聘的第一批职员,又是小学弟,工作认真负责,业务能力强,是李行长很看好的后字辈。李行长介绍他入党,提拔他为营业部主任,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他对李行长也尊敬有加,犹如师生之谊,也像父子之情。李生出生在大金湖边,八十年代,甲鱼、螃蟹等特种水产品市场走俏,与他同龄的后生们,都靠特种水产养殖赚了大钱。李生眼红了,有放弃银行多年的工作,辞职回乡创业的念想,多次找李行长汇报思想,提出辞职,并将房屋抵押,贷款了180万元的创业准备金。李行长多次劝说无效,只得给李生办理了停薪留职的手续。
李生回乡后,聘请了十多名村里的后生,挂起了李生水产养殖场的招牌,承包了六千多亩湖汊养螃蟹,又租赁了村里的二百多亩精养渔池,分别放养甲鱼、鳜鱼、泥鳅、竹节虾等特种水产。自从投放种苗后,他吃住都在湖边,风餐露宿,日晒雨淋,每天都围着渔池和湖汊转,还订阅水产养殖的杂志刋物,学习钻研水产养殖技术,摆出了以养殖场为家的架式。创业的热情,加之刻苦好学的钻劲,又遇市场行情好,特种水产价位高,创业初期的那几年,收入十分可观,赚到了第一桶金。
赚了钱,头脑发热,盲目扩张,造成资金链断裂,把个好企业硬生生做死了,这是许多老板的通病,李生也身陷其中。
第四年,李生投资兴办了渔饲料加工厂和渔具厂,围绕水产养殖办实业,路子选对了,产品销路好,也有钱可赚。李生的头脑更是膨胀了起来,陆续投资兴办红砖厂,家俱厂等多家企业,银行贷不了款,就向社会高息融资。李行长是李生的贵人,对李生创业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下海多年,经常请李行长垂钓尝鲜,逢年过节,都要带着鲜活的鳜鳖蟹等高档水产品豋门看望,俩家的关系也走得很近。李行长任职多年,拿年薪,很有些积蓄,退休后,就开始利用资源,偶尔做点民间借贷的业务,利息按政策规定的上限收取,虽没持证营业,但收费也算合理,有些供不应求。这些年来,李生多次从李行长老伴那里借钱,什么过桥资金、项目投资、采购原料等,缺钱就来借,前期借款都能按期付息,后几年基本没有信用可言,累计拖欠本息达八百多万元。
市场是把双刃剑。李生投资兴办的红砖厂(是明令禁止生产的粘土砖),因与国家政策规定相悖,只生产一年多便被政府强行关闭,虽有点补偿,还是要损失近300万元。屋漏偏遭连阴雨,行船又遇打头风。渔具厂和木制家俱厂,产品没有销路,相继关停。特种水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格价下跌,基本无利可图。过去赚的钱用于了投资和付息,李生亏空三千多万元,资不抵债,玩起了猫捉老鼠,不见踪影。
李行长做一辈子金融,却被自己最看重的人拖累,一辈子的积蓄打了水漂。李生依法破产,债无可追,李行长叫天不应,叫地无门,经常生闷气,老来吃个哑巴亏。
上述事例,告诫退休的老年朋友,老了不要想发财,守住老本、有个老窝、护着老伴,有三五老友,喝喝小酒,打打小牌,趁着身体能动,看看大好河山,天天保持好心情,快乐过好每一天,培养一种好爱,悠哉悠哉生活,我们赶上了好时光,老来快活似神仙,快乐一天赚一天。
作者简介:

吴高升,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从事农业农村和经济管理工作多年,年轻时喜欢动笔,曾在多家报刋上发表过新闻通讯类作品,现已退休,坚持游泳走路,练太极和书法,偶尔写点小文,打点小牌,喝点小酒,过着平淡安乐的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