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 ▏段保明:游伊朗有感
游伊朗有感
文/段保明
伊朗行(一)
十月下旬,一行十九人从北京岀发,经乌鲁木齐转机到伊朗首都德黑兰,开始了为期九天的旅行。这个神秘的波斯帝国,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在女儿的安排下终于成行。这次旅游,是在十月七日哈以爆发大规模冲突以后,家人朋友担心安全,既然政府没有预警,就意味着没有问题,旅行团也有人犹豫过,但还是如期出发了。
九天行程中,丝毫没有紧张担忧,每到一处,神秘祥和的安逸,吸引着每个好奇的游人,看到了当地民众的热情好客,感受到了当地导游和司机师傅的热情真诚,不多见的东方面孔,吸引着当地百姓,过度热情洋溢的举止,使我们感同身受。
今年四月份开始,疫情逐渐消散,伊朗政府才开始接待游客,把最好的景点,周到的服务,呈现在我们面前,没有一丁点的商业气息,更没有强买强卖,有的是导游的真诚靠实,商家的热情诚信,与一些国内景点相比大相径庭。
先简单说一下这个国家,伊朗是一个具有五千余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称波斯,总面积16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00万。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帝国盛极一时,公元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先后入侵并统治伊。18世纪后期,伊朗沦为英、俄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维王朝建立。1978~1979年,霍梅尼领导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维王朝。1979年2月11日,霍梅尼正式掌权,同年4月1日,建立伊斯兰共和国,霍梅尼成为伊朗革命最高领袖。
凭着记忆和挘笔,会呈现给朋友们品头论足,粗略了解这一中东的神秘国度。
伊朗行(二)
回来两天了,慢慢想着伊朗九日游,大兴机场到乌鲁木齐,再转机到德黑兰,八小时十分钟,当地时差四个半小时,落地天已擦黑,大巴车接机前往酒店入住。
顺着车窗往外瞅,灯火辉煌,建筑类似国内八九十年代,没有太高的楼房,崎岖的弯路高低起伏颠簸,一位河南商丘的白先生是接站导游,他来伊朗五年,是一位穆斯林神学者,因刚开放没多久,所以没有专职导游,他做兼职导游。路上堵车严重,走走停停,不长地路足足走了一个小时,住宿条件不错,五星级,一天劳顿,简单洗漱,进入梦乡。
第二天行程,前往中部城市卡尚。三个景点:长老林园,布鲁杰尔迪古城,阿巴雅尼村。从德黑兰到卡尚,行程约三个小时,路上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圆顶建筑比比皆是,路旁耸立着印铁彩色头像,导游介绍,这是在历年战争中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让人们时刻想起怀念,永世不忘。为了消除疲惫,导游东拉西扯介绍着这个国家的一些情况,说到经济状况,受西方多年制裁平均工资约合人民币2000元,但福利比较好,六、七万人民币可购买一套七八十平米住房,医疗分公立,教会医院,后者纯福利性质,上学学费也十分便宜,特别是汽油,折合人民币0.5元/升,柴油约合人民币一毛多钱。说到一夫多妻,车上的人们来了兴趣,会在以后叙述。一路上笑语欢歌,消除了行程的疲劳。午间来到了阿巴雅尼村,类似咱们的农家乐,精致的农家院子,青藤攀枝,花红柳绿,吊床悠悠,院子里铁炉上冒着热气煮着茶水,男主人和邻里坐在木椅上“咕噜咕噜”吸着水烟,挺着大肚子漂亮的女主人和帮手张罗着我们的午餐,宽敞的客厅铺着伊斯兰风格地毯,我们脱鞋进屋,主人们在地毯上铺一层条形彩色塑料布,杯盘刀叉,各种饮料,每人先来一杯铜壶里煮的碎糖红茶,然后对坐在地毯上,一人一盘沙拉,主食是烤肉炒米饭,别具风味的饮食,虽然不太对口味,却因饥渴,还是吃喝的津津有味。
那天特别热,主人早已准备好了切成块的西瓜,院子长桌上一溜搁在盘子里,同行的杭州大姐七十多岁了,饶有兴趣坐在吊床上,品尝着甜甜的瓜果,老伴推着吊床摇来摇去,其乐融融,逗乐了同行的游人。稍息片刻,前往下一个景点。
伊朗行(三)
伊斯法罕是我们去的第三个城市,住的酒店在三十三孔桥旁边。
资料记载,此桥建于1602年,在扎因达鲁河的桥梁中的重要性在于连接两岸,便于河两岸人民的交往,繁荣两岸的经济和物资流通。行程不太累,天色还早,我们相伴去桥上散步,从南到北,游人如织,桥洞拱形门,人们摆姿拍照,欣赏两岸风光,石台阶上,人们坐着聊天,情人缠绵,学生嬉闹,彬彬有礼的学者望着远方凝视,桥两边艺人们弹奏着叫不来名的乐器演奏吟唱。当地人稀罕东方人的面孔,第六感觉使这些人猜到了我们来自中国,都热情挥手致意,半生不熟的中文说着,你好,Chinese……从这头走到那头,近300米,来回翻倍,处处洋溢着安逸祥和的黄昏。回酒店后才知道晚餐还要过三十三孔桥,夕阳西下,夜晚的孔桥彩灯亮起,迷人的杏红闪烁着辉煌,与天边的晚霞交相辉映,进入了童话般的世界。
次日打卡五个景点:四十柱王宫,谢赫卢夫特清真寺,伊玛目广场,伊玛目清真寺,传统大集市,浓浓的宗教氛围包裹着游人。四十柱王宫建于1647年,是阿巴斯皇帝处理国事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它并非有四十根柱子,宫殿门廊20根大柱倒映在门前池水中,又出现20根大柱,故得名“四十柱宫”,当时池内无水,匠人们正在维缮,我们只能凭想象倒映的情景。伊玛目广场,是伊斯法罕市中心,长500米,宽160米,仅次于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世界第二大广场,当年是萨法维帝国皇帝阿巴斯大帝检阅军队和观看马球的场所,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我们站在高高的观礼台上,摆姿拍照,观看下面风景,对面高高建筑上嵌着硕大的钟,广场别具造型的花坛内姹紫嫣红,郁郁葱葱,游人们悠闲地散步,成群的猫咪串来串去,一派祥和。中午时分,轰鸣的大钟报时,高音喇叭,浑厚的男音念着听不懂的经文,导游告诉我们,祈祷的时候到了,提醒教徒们祷告。下了观礼台,广场四周,门庭圆洞,四通八达,熙熙攘攘,类似我们内地的集会,新疆的大巴扎,布衣绸缎,手工艺品,新鲜蔬果,特色干果,琳琅满目,具有中东特色的围巾,挂毯,地毯,花瓶,冰箱贴,小摆件等,是游人们青睐的物件,这么远过来,总的带一些纪念品给亲朋好友摆霍。
天色渐渐暗下来了,连导游二十几个人意见不一,有些累了想歇一歇,有些兴致不减,仍要看看逛逛,挑选自己心爱的礼品,导游怕走散迷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招呼着这群人,终于顺利地回到了酒店就餐。
伊朗行(四)
离开伊斯法罕前往梅博德,参观梅勃德冰屋和鸽子塔。冰屋上方是穹顶,对正下方地面以下是一个上大下小倒扣的穹顶,是储水的地方,两个水池,晚上人们把水倒进水池,冬日结冰,保存起来夏天使用,并用来夏日纳凉,这个景点非常简陋,只是一个坑,细看会被古代人的智慧折服,感叹沙漠里的人们用在防暑降温方面。鸽子塔,可容纳两万五千只鸽子,每个鸽子都有自己的巢穴,不受天敌威胁,鸽粪搜集起来当肥料,建筑令人震撼,最早用来储存鸽粪,渐渐变成了如今的旅游景点。那天就餐印象深刻,古堡餐厅富丽堂皇,游人在特色台布长桌上对面坐,伊朗法律禁止饮酒,各种饮料供游人享用,可乐,果汁,不含酒精的冰啤,果啤等,照例先上一盘蔬菜沙拉,接着每人一盘造型别致的食盘,两片酸黄瓜,一个烤番茄,点缀着片片绿叶,两只烤鹌鹑,一根黄瓜,掏空孔中点着一根蜡烛,艺术造型赏心悦目,试着品尝,不对我们的胃口,一些人吐舌伸脖,没想到这就是主食,再也没有米饭和面包片了。接着前往亚兹德古城,安排的景点密集,记不太清楚了,反正每到一处,都有大同小异建筑精美的清真寺,处处彰显着伊斯兰特色,阿米尔恰赫马格广场,多莱特阿巴德花园,亚历山大监狱等,还有拜火庙,主楼位于庭院中央,高大的松柏树郁郁葱葱,环绕周围,庙内有一个青铜制成的圣火坛,导游说,火不能灭,一直燃烧,火种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并受到琐罗亚斯德教徒高度尊敬,进庙脱鞋,透过玻璃护罩观看圣火。知识肤浅的我,真不懂圣火的涵义,但从游人的表情来看,都透着一种神圣顶礼膜拜的庄重,只得装模作样地跟着观看圣火。
除参观各处景点外,还惦记着外孙交办的事,在庙的周围还真找到了一截枯了的柏木树枝,(详情见《心愿》),晚餐是洞穴餐厅安排的烤羊脖,一行人都说,这是这些天来比较可口的饭了。
伊朗行(五)
帕萨尔加德,是伊朗最著名的古城,居鲁士大帝陵墓历经两千多年,完好无损,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规整的方石嵌着走道,中央花坛各式鲜花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两边茂密松柏繁华茂盛,陵墓用巨大方石砌就,仰望宏伟壮观,经历了多年风吹日晒,更显得苍劲庄严,坚如磐石,无坚不摧,向游人们讲述着曾经的格斗厮杀,冲锋陷阵,马蹄声碎。
波斯波利斯,是打卡的又一个景点,它在伊朗与我们的万里长城齐名,始建于公元前518年,是失落的黄金古城,有18个足球场大,现在看到的是错落的根根石柱,参差不齐的石台阶,散落着碎石子的一大片沙滩,哭泣着亚历山大帝的入侵和希腊国的掠夺,当年美轮美奂的波斯波利斯,胜似我们的圆明园,有同样的遭遇,不同的是没有记载何时何人烧毁,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
我们漫步在沙漠古道,导游娓娓道来,想到孟姜女哭长城,秦始皇一统霸天下,看到了波斯人惋惜地捶胸顿足。烟消云散的今天,只能在残缺不齐的碑文间,散落的碎石夹缝间遐思。艳阳高照,我们恋恋不舍离开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导游说我们可以品尝伊朗的羊肉泡馍,心里暗暗窃喜,实际上和我们西安的羊肉泡馍相差甚远,餐厅古式典雅,乐队奏着阿拉伯音乐,哼吟着嗡嗡的经书,泡馍是一片片干饼,羊肉捣得稀烂,一人一小碗,没有香喷喷羊汤,只有各种怪味调料,我们一头雾水,也不清楚该调哪一种,只能掰碎干饼,搁在肉酱里,胡乱撒一些调料,喝着喜欢的饮料,用勺子往嘴里送这些食物,类似平素我们喝中药汤的药引子。
帕萨尔加德,波斯波利斯,如没有导游解说,类例常见的乱石滩,下一个城市一一设拉子,在前往行程的大巴上,眯着眼回味,在迷茫的奇幻间,渐渐拨开云雾,撩开神秘面纱,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弯腰拾一枚贝壳。
伊朗行(六)
波斯波利斯到设拉子,大巴车行程约一个小时,是伊朗南部最大的城市。
绿镜宫是一个别具一格的清真寺,寺内铺满绿色的镜子,墙壁屋顶全是绿色水晶玻璃镶嵌,珠光宝气,闪闪发光,异常璀璨,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境地,进寺脱鞋,女客需穿配置的彩色包头旗袍,阿拉伯风格的彩衣,罩在女游人身子,包着头,只露着额头下的面容,一个个像极了俄罗斯套娃。哈菲斯陵墓,是以伟大诗人命名的一个景点,这里并非传统墓地那样庄严肃穆,而更像一座花园,莺歌燕舞,鸟语花香,印刷精美的《哈菲斯诗集》,在大小铺面都摆在显眼位置供游人购买,以此派生的手袋,旅行包,手链,冰箱贴,徽章,雕像等,处处传播颂扬着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弘扬着伊朗人以此为荣的骄傲自豪。伊尔姆花园,又称天堂园,盛开的鲜花,茂密的树林,园子中央临水而立的天堂宫殿,精致漂亮灵秀,我们一行人从容在甬道上行走赏景,石榴树随处可见,地上落满了成熟的石榴,粒粒咧着嘴微笑,惊叹这一群陌生的东方面孔,与当地游人遥相呼应,热情的设拉子百姓,热情奔放和我们相拥,拉手拍照,过度的热乎劲儿,我们有点束手无策,体会到了波斯人的直爽奔放。
一当地游人的孩子十分漂亮,深陷的大眼睛似两粒葡萄,酒窝在微笑间显得可爱无比,我们抱着他拍照留影,爸爸从皮夹子里彬彬有礼掏一张精致卡片,递在姑娘手里,姑娘一头雾水,随即让导游看,导游看着卡片解释,他是一名律师,意思是你来做生意,可找他咨询,上面有联系方式。夕阳余晖稀稀疏疏洒落在树林,闪烁着点点银光,挂在西边橘红的半个太阳,晚霞给园子罩上了一层迷人色彩,兴致勃勃的我们选着角度,摆姿拍照,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记忆。
从设拉子到德黑兰,九百多公里,行程安排我们乘机前往,约一个小时,导游讲,旅游部门仍安排跟随我们的大巴车连夜赶往德黑兰,要足足一个夜晚赶路,姑娘窃窃私语,爸爸,胖师傅载着我们忙了一天,连夜再行九百公里,太辛苦了。随机把带的水果,小零食,蛋糕和面包等食品,一大包递在胖师傅手里,让师傅和助手赶夜路时垫薄。
伊朗行(七)
飞往德黑兰已是深夜,草草洗漱后休息,早晨开始新的一天。胖师傅的大巴车已停在酒店门口,杭州大姐惊奇的看着轿车,它怎么来的?车上的人说,坐飞机呗!车上的人哈哈大笑。
短暂休整后,又开始了新的旅程,位于德黑兰市中心的霍梅尼广场,宽阔的广场,宫殿精选的彩釉瓷砖绚丽多彩,寥寥无几的游人有点冷清,一个牧师蹲在殿边屋檐下,给弟子们讲着《古兰经》,看着七八个弟子专注的眼神,虽然听不懂,却在孩子们专注的眼神里,看到了他们对宗教信仰的崇拜虔诚,寂静的广场、肃穆庄重,偶尔传来咚咚钟声,叩击着人们的灵魂,听到了波斯人对霍梅尼的敬仰爱戴。
阿德阿巴德王宫,富丽堂皇,祈祷的殿堂,待客起居的客厅卧室,阿拉伯特色彩色玻璃,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水晶吊灯光彩夺目,一张带虎头整张虎皮入神卧在客厅,油光瓦亮的红木楼梯,镶嵌着金边,游泳池碧波荡漾,偌大的花园郁郁葱葱,处处彰显着巴列维王朝的黄金年代。
人们在泳池边拍照,成群的猫咪毫无顾忌游人们的打扰,习以为常地嬉闹。内急的我们找不到洗手间,连导游也迷糊,人生地不熟的游人,急着四处打转,终于在南面巷道找到去处。古地毯博物馆,陈列着制作手织地毯的发祥地的精品,逐一介绍着从原料开发,着色,制作,修剪到成形的作坊场景,5000件价值不菲的品相珍藏,游人们赞叹不已。自由广场是伊朗首都的地标建筑,类似北京天安门广场,高耸的自由塔,高45米,塔基长63米,宽42米,灰白色,钢筋水泥大理石,于1971年10月落成,高耸的白塔,象征着伊朗人高傲不屈,渴望自由的追求!
至此,结束了紧张而又愉快的九天行程。
想说的是十九个人的小团体,相互谦让,宽宏包容,心情愉悦,欢欢喜喜。临行前忐忑不安的心情,在伊朗人泰然自若的神态中荡然无存,把战争的危险抛在了脑后。一处处精美的景点,一群又一群热情的伊朗人,在脑海里打转,碎碎念的点点滴滴在心中。忘记了许多景点,有些景点模糊,有些地名记不清,记的是“一夫多妻”和睦相处的佳话,寂静之地天葬的神奇。还有想不起来是在哪个花园,一群大妈悠闲地载歌载舞,看到了我们一行人,惊呼着跑过来,握手拥抱,并肩拍照,端着蛋糕,面包片,瓜子等,一个劲往我们手里塞,东方人的面孔,中国人的友好,已在这群大妈心里生根开花!
伊朗行补遗
回来半个多月了,伊朗九日行的事还在心里打转,零零碎碎觉着没说完,不懂宗教的深奥涵义,也说不来那些绕口的术语,是一门靠长年学习才有门道的学问。在那儿的几天里,处处弥漫着说不来的神秘气息。
三十三孔桥,看到了波斯人的平和热情和安逸,见到我们,有一种老朋友相逢的喜悦,拥抱握手,招手打招呼,拉着拍照,国内不会这样。当地人坐在孔下石阶上,谈情说爱,吹拉弹唱,打卡拍照,享受着晚霞的从容。多年受西方的打压制裁,本来富足的石油可以过上好日子,却不尽然,消费偏低,但人们随遇而安,没有愁眉苦脸,没有急促慌乱。伊朗货币里亚尔,1美元兑换13500里亚尔,10000里亚尔约合人民币5元,两个精致美味的冰淇淋,合人民币7元,石油大国,汽油5元/公升,柴油1元/公升,满大街跑着轿车,没什么高档车,德黑兰800多万人,只有北京三分之一多,堵车现象十分严重。伊朗小女孩个个都很漂亮,坑坑洼洼的大眼睛,高鼻梁,十分耐看,听导游说,女孩子大一点,大部分做隆鼻手术,街上常能看到一些女孩子鼻上缠着白纱布,可能是手术不久吧。“寂静之地”是二十世纪初期天葬的地方,天葬台在山的高处,砌着比人还高很大圆圆的土墙,里面有一石平台放尸体,围起来是怕狼和狗在天葬时叼走,传播病菌,只有飞禽才能在圈里叼扯撕碎,亲人们带着干粮,栖息在天葬台下面土窝里等着礼仪完毕,就在这里过夜,旁边一口土井取水。我们在那儿参观的时候,有一群中国大妈,花红柳绿穿戴着,手舞足蹈呼喊着拍照,姑娘说,这样庄重的地方,不合适吧。写了《伊朗行》以后,有些网友询问,你还没有给我们说那里的一夫多妻,导游介绍的不多,在伊朗政府允许,只要有钱,三四个或更多都不是问题,百度上看了一下,大部分一夫多妻的生活以诚相待,和谐欢愉,例如有一小伙儿,两个妻子,一个跟随在地里耕耘,一个在家里烧火做饭,其乐融融。我想这是传统,是观念使然,我国解放前,三妻四妾是有钱人的活法。
伊朗九日行,来回一万两千多公里,走马观花式探了神秘波斯,看到了一些和我们国家不一样的有趣事。用文字记录下来,分享给读者。文中观点仅代表本人。

作者简介:段保明,山西榆次人,爱好写作。散文,诗歌,游记散见于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