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 前几天,著名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杨秀英在人民大会堂作淮海戏传承示范专场演出,又一次轰动了文化文艺界以及淮海戏迷。当杨秀英被公布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时,朱林老师的这篇文章曾发表在《中国演员报》上,介绍与宣传了杨秀英。朱林老师是“淮安市戏剧评论家”、淮安市戏曲博物馆布展方案总撰稿。现转载朱林老师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鼎新革故 继往开来
——简介表演艺术家杨秀英对淮海戏的特有贡献
朱 林
评价一位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成就和贡献,最重要、最实际的标准,就是要看她为本剧种创造和积累了多少适应时代发展的、适应观众要求的新的艺术成果,并可以成为后辈们继承和发扬的艺术财富,进而继续推动本剧种向前不断发展。江苏省淮海剧团的杨秀英同志,在她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活中,就曾在这方面有着突出的艺术成就,为淮海戏的发展作出了特有的贡献。试举几例简要评介:
一、被荀慧生大师称赞的“樊梨花”。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京剧大师荀慧生先生在看了杨秀英等人演出的《樊梨花》之后,在他的《新春观剧随笔》中写到:“饰樊梨花的杨秀英同志……能掌握角色的性格,尤其樊江关这一场更出色。”为表现出樊梨花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女将气质和风度,杨秀英融青衣、武旦、刀马旦于一身,并打破旦、生行当的界限,将小生、老生的一些台步、身段运用于旦行的表演之中,在淮海戏的舞台上新创了一个寓妩媚于英武,寓婀娜于刚健的“帅旦”形象。后辈们再演“樊梨花”,都仿学这“帅旦”的气质和路数。
二、被北京的戏剧专家和观众称道的“苏北江水英”。
上世纪七十年代,淮海戏移植演出的《龙江颂·闸上风云》被选调晋京演出,首都的专家和观众给予了高度评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刊登了评论文章,并配发大幅剧照,盛赞杨秀英是“苏北的江水英”。——淮海戏从未有过如此的荣耀和荣誉!杨秀英首唱的“面对着公字闸”大型唱段,已成为淮海戏保留和传承的经典唱段。
三、受到江苏省人民政府嘉奖的《儿女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苏省淮海剧团新编上演的现代戏《儿女情》,不但在内容上紧跟时代的步伐,而且在现代戏如何在“以歌舞演故事”方面,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探索。该剧由资深老艺术家李紫贵导演,他要求演员们在表演中尽可能地用活戏曲原有的老程式,必要时还可以创造新的表演程式。杨秀英在剧中饰演母亲姜振芳,在焦急地寻找失踪的女儿时,身上披着的“风衣”巧妙地化用了老戏中“披风”和水袖程式动作的表演,堪称是这一方面的范例。该剧参加了当时的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和研讨活动,广受好评和充分肯定,《儿女情》亦成为李紫贵先生导演现代戏的代表作之一。
四、老戏新演的《皮秀英四告》和《三拜堂》。
四告》是淮海戏的老传统戏,剧中皮秀英的表 演中原来多用手巾和扇子,杨秀英在表演时则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表现的需要,改用为水袖,最为精彩的要数三次拦轿告状时的表演了:一拦时用“飘袖”;二拦用“翻袖”;三拦用“摇袖”,后接“抛袖”、“抓袖”组合等——水袖由缓飘到徐翻,再到急摇、抛、抓!脚下则相应配以小台步到蹉步再到蹬足,最后一个猛跪!喊冤的声音则是从低微带颤到稍强呼叫再到悲从衷来的呐喊!——把皮秀英拦轿告状时,从开始难免胆怯到下定决心,再到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过程,表现得层次分明且淋漓尽致,形成了震撼观众的艺术效果!杨秀英的水袖表演中融进了皮秀英的情,而水袖的舞动又大大强化了舞台表演的美感,中国戏曲“形神兼备,以形传情”的美学追求在这里得到了出神入化的展现。在《三拜堂》里饰演马婵娟改扮男装的表演中,吸收了昆剧、京剧的小生表演动作,同样增加了淮海戏的舞台美感。
五、引进《打神告庙》、新排《失子惊疯》。
传统淮海戏旦行的表演程式较为贫乏,杨秀英利用在北京参加全国知名演员研习班的机会,向晋剧学习了有着较多繁难水袖动作的《打神告庙》,回来后就传授给了她的徒弟吴玲,和她的女儿许亚玲。为了巩固这一学习成果,特聘请剧作家王士爱先生和淮海戏作曲名家朱培銮先生一起,共同为吴玲新编、排演了淮海戏的《失子惊疯》,将水袖功较多地运用到该剧的演出过程之中。——通过这两出折子戏的学习和锻炼,吴玲的艺术技能和水平大大地提高了,同时,为淮海戏增添了新的演出剧目。
六、起用老曲调、创编新唱段。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剧团要新排《双玉蝉》,淮海戏的著名导演温士奇先生要求剧中曹芳儿的一段唱必须表现出悲痛欲绝的情感,在新音乐工作者王聿珍的配合下,经过反复试唱,最后重新起用了老艺术家赵大娘曾唱过的,在淮海戏舞台上已多年未唱了的[二犯子]曲调,得到了温导演的赞赏,演出效果也非常之好。自此之后,[二犯子]即成为淮海戏女腔的基本曲调之一。另在所有新演剧目时,杨秀英都能和作曲者共同商量唱腔如何设计和编创,最有影响和广为传唱的如:“面对着公子闸”、“风声紧雨意浓”、“宝玉哭灵”、“失子惊疯”等。
七、形成了“明亮圆润、亦柔亦刚、收放自如、声情并茂”的“杨派”演唱风格。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它的演唱方法的传承非常重要,杨秀英的演唱继承了老一辈淮海戏名家朱云兰老师的优美动听和刘长珍、朱四娘老师的刚劲、咬字清楚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了王玉珍等在歌剧里、严凤英在黄梅戏里潤腔、行腔的技巧,经过长时间的有意识地刻苦磨练,形成了共鸣点集中靠前上方的明亮圆润音质,气息讲究收放、刚柔中的“存、揉、就、提、弹”等技能的配合运用,演唱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倚音、涟音、滑音等装饰音来潤腔悦耳、运用顿音弹跳唱法增加色彩变化、运用“带笑声音”增添情趣。大、小唱段都要讲究在抒情中控制和把握好轻重缓急、抑扬收放,以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以达到感染观众,并给观众以美感享受的效果和目的。在演唱“面对着公字闸”时的大气豪放中不失柔情;而在演唱“认夫”的俏皮、俏丽中,仍能做到刚柔相济,就最能体现出“杨派”的演唱风格。
杨秀英曾把《认夫》传授给吴玲、朱春霞、周雪芹、孙甜甜、赵娜、芦蓓蓓等几届学生们,曾把《面对着公字闸》、《风声紧雨意浓》、《宝玉哭灵》、《失子惊疯》等传授给已有相当基础的演员们,把《三拜堂》等教给苗爱华、徐棣琴,把《樊梨花》等教给许亚玲等,她的这些学生们又已在向下一辈学生们传授着。这些剧目和唱段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作为淮海戏旦行的启蒙、乃至中、高级的教材,继续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