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三代教育情
特约作者:饶晓辉
自古至今,人民教师这个职业,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灯者”等,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捷克人夸美纽斯也曾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这些赞誉的话语中,教师的神圣、纯洁可见一斑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心中的教育事业,扎根基层边远山村,青丝变白发,默默奉献一辈子;有的人为了祖国的“百年大计”,潜心钻研,辛勤耕耘,育得“桃李满天下”。今天,本文要说的是,有这么一家人,祖孙三代五个人情系教育不了情。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王助华(系作者的小姑丈),家住抚州市东乡区孝岗街上,已近古稀之年,退休前一直在乡镇中学担任英语老师。七十年代末,在身为人民教师父母的“明灯”指引下,其以优异成绩从东乡教师进修学校毕业(东乡师范前身)后,步入教坛,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期间辗转黎圩、虎圩等偏远山区的乡镇学校,悉心钻研英语教学业务,多次被上级有关部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并担任过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用他的话说,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他钟情于教育事业,并乐于为山区乡村的教育腾飞,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王助华老师的父母,同样是一对根植乡村的模范教师。从起初的私塾学校到后来的民办、公办学校,王老夫妇俩在最底层的乡村小学,共同携手度过了五十多个春夏秋冬,直到退休。写就了“伉俪情深五十载,教书育人吐芬芳”的传奇佳话。

或许是受“书香门第”的熏陶,姑丈的两个女儿,相继于1991年和1992年,也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当时闻名遐迩的东乡师范学校。这在教育招生刚刚起步的年代来说,能考起东乡师范学校,绝不亚于现在的孩子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俩姐妹也不负所望,学业有成,先后被东乡城区最好的两所中小学,东乡二中和实验小学录用。随着王家姐妹花走上三尺讲台,这个祖孙三代将教书育人的情怀,融入到家庭的血液里,使之成了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

三尺讲台,丹心一片,三代为师,百年树人。择一事,几代人薪火相传,这就是姑丈一家对教育事业的坚守。祖孙三代五个人,从教不忘初心,用爱浇灌学生成长,以热血致敬青春,他们用责任和信念,演绎着一代代教师的故事,谱写了一首首育得桃李满天下的感人赞歌。(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