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文化
(新韵)
文/吴生泉
飞龙蛇舞水连天,
文化辽河兴两源。
远古洪荒驰旷野,
入归盘锦展容颜。
奔流风雨本来面,
湿地形成红海滩。
交汇东西南下转,
冲积沃土润良田。
【辽河文化】辽河文化,已经被历史文化学界认可为: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长江下游的崧泽~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列的,从公元前4000年起,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居于具有重大作用和地位的中华文化几大源头之一。其中,唯辽河文化雄居东北大地,独树一帜。据此,辽河就可以应该与黄河、长江,并列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这里,且依凭考古的丰富发现、历史的新资料和历史学的新观念,“浮光掠影”,为辽河文化歌一曲的历史畅想。
“龙”与“玉”生辉:中华文化基因符号的诞生与滥觞。
上世纪80年代,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的系列考古发掘及其辉煌成就,被誉为“惊世的新发现”,“唤醒了中国,震惊了世界”,并诞生了中华文明的“满天星斗”说。
辽河流域的“龙”形象与龙文化,出现最早,约在公元前8000年,在阜新查海诞生的堆塑龙,堪称“中华第一龙”。
辽宁境内的原始“龙”形象,出现早、类型多、形制独特、技艺精湛,并且已经进行了美的创造,其雏形类似某个动物如野猪、鹿和鹰类的鸷鸟,但既非写实,亦非完全抽象,而是在“似与不似之间”。“龙出辽河源”,龙形象的创造和龙文化的滥觞,以及“龙”的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意义,在红山文化时期,便已经确立了。一尊玉猪龙,闪光世界!这是辽河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奉献,也是它映照古今的亮点。
辽河流域的玉文化与龙文化大约同时产生,并成为北方玉文化的中心,与浙江良渚玉文化中心南北辉映。
辽河,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全长1345公里,流域蜿蜒广阔,含盖整个东北地区和部分河北与内蒙古地区的辽阔区域。
在这里,展延着好似漫无边际而无比丰美的草原,有诸多马背上的民族,包括匈奴、契丹、蒙古、女真和满族,先后依凭广阔的草原,挽弓控弦,秣马厉兵,驰骋征战,建功立业。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历史学家翦伯赞曾经深情地感叹: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这些游收民族,“一个跟着一个进入这个地区,走上历史舞台,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后来,却“最大多数飞得无影无踪”,只有遗迹、遗物零落于荒原蔓草,诉说过去的繁荣。这不免引人感伤的历史浩叹,如今却可以用考古的发现、历史的记载和史学的新观念,来给予乐观的回应和“历史的进步补偿”的肯定。
辽河流域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必将在中国历史上扮演重耍的地位。提到辽河文明,就不能不提到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总体上位于西辽河地区,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过去,人们将红山文化视为中原新时器时代文化的变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发现红山文化和其他长城一线的文化更有共性。从DNA上分析,这里的人群主要以C、N两大系为主。
红山文化之后,辽河流域出现的最重要的文化就是夏家店文化,这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其中下层时间为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上层为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其中的下层文化对应中原的夏朝,可见在中原进入青铜时代的时候,辽河流域也不甘落后。也很快进入了青铜时代。
和这里的早期文化相比,从辽河流域走出的民族就更加重要了。历史从辽河流域走出的民族有商人、东胡、鲜卑、契丹、室韦、蒙古等,他们在中国历史上都扮演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不过分地说,整个中国游牧民族史,至少有一半都是辽河的民族创造的。
辽河上游原本是适合农耕的,但是随着气候的变迁,在秦汉已经逐渐退化成了半农半牧的地区了,这里的民族也演变为了游牧民族。战国到秦汉时代,生活在辽河流域的民族就被称为“东胡”。他们曾经是匈奴的强敌,因为生活在匈奴以东,所以被称为东胡。
辽河流域,可以说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老家”。鲜卑、柔然、契丹、蒙古都发源于此,他们从辽河、大兴安岭出现,带来了一波波的西征,南下,引发了整个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运动。当然,扮演者的一次次的征服,辽河流域的游牧民族也最终被同化到了亚欧大陆的各个民族之中。辽河虽然小,但是却孕育了一支支征服亚欧大陆的民族,改变了整个亚欧大陆的格局。从这一点上来说,辽河就不应该被忽视。
辽河是中国东北南部最大河流,也与珠江、海河、长江、准河、松花江与黄河并称中国七大江河。史称骊河、大辽河、与巨流河,辽河流域由东、西辽河水系与外辽河水系(浑河、太子河)组成,河流总长度为1345公里,流域面积为21.9万平方公里,横跨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区,在辽宁省盘锦市入渤海。流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年均径流量为134亿立方米,多年年均降水量为300~1000毫米,东部降水较多,降水时间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
俯视整体,辽河流域呈现南北短东西长的类树枝状,河北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是辽河的南源发源地,河流由此起,流向东北方向,在内蒙古与西拉木伦河汇合后称西辽河,自西向东穿过平原北部,在小瓦房店与乌力吉木伦河同流后折东南向,流至福德店水文站上游汇入东辽河后始称辽河。2013年,辽河流域解除重度污染,2020年为轻度污染。
东辽河流域位于吉林省的中南部地区,是辽河流域上流左侧的大支流,流经吉林省辽源、四平和公主岭三市,全长615公里,流域面积13.196平方公里。
东、西辽河于辽宁省福德店汇合后称辽河干流流域。辽河干流流域位于辽宁省内东北部靠吉林省,西北部与内蒙古接壤,南部面向辽东湾。包括铁岭市的铁岭县、开源市、昌图县,沈阳市的沈北新区、康平县、法库县、新民县、鞍山市的台安县、盘锦市的盘山县。流域面积3.16万平方公里,占辽宁省土地面积的21.4%。
清代以前,辽河水系的构成复杂,但相对稳定,几乎涵盖辽河平原内除大、小凌河外的所有水系,明清时期始,出现剧列变迁,其中河流西迁的特点较为明显。一是东西辽河交汇点,清代至20世纪三十年代末,东西辽河于辽宁三江口相汇,1940年,相汇点向三江口南移至古榆树附近,而后西辽河河道西摆,相汇点为东翻身街。二是新民——牛庄河段,唐金时期辽河流经沈阳新民市后,走今蒲河与太子河的下游河段,至明朝洪武5年,辽河经新民市东南方后分出东西两支,东支名蒲河,逐渐被浑河水系所夺,西支发展为辽河干流,流经常林子和珠咀河,清朝中后期辽河西摆,河道走沙岭河段。三是入海口,汉代至辽代时期,辽河入海口在辽宁省鞍山海城市,金代时辽河西迁,入海口移动至牛庄,明朝时入海口为梁房口,辽河再次西迁,走沙岭河道,入海口处河道弯曲增大,水流不畅且泥沙淤塞,至道光年间,旧河口封淤,营口岛连接陆地,因此辽河不断西移至今道,由盘锦市入渤海。

【交汇东西南下转】指东、西辽河在辽宁的福德店交汇后辽河干流南下盘锦湿地入渤海,并形成红海滩。 双山灌区
(新韵)
文/吴生泉
东辽河水润平原,
旱涝收成不靠天。
输引工程皆改造,
清波荡漾入田间。
精心管理禾苗壮,
服务三农眼界宽。
规划蓝图高稳产,
飘香五谷话丰年。
【双山灌区】双山灌区位于东辽河右岸,引二龙山水库水自流灌溉,是吉林省重点国管灌区,也是东辽河流域四灌区之一(梨树、秦家屯、南崴子、双山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2万亩,实际灌溉面积3.3万亩。灌区引水总干渠1条,全长22公里,干渠5条,全长96公里,支渠49条,全长198公里。各类水工建筑物130座。供水受益单位6个乡、镇、场:公主岭市桑树台镇、双辽市双辽农场、双山鸭场、新立乡、柳条乡、双山镇等 两市一区四个(乡)镇行政区,70个自然村屯,灌区还担负八一湖湿地补水任务。
灌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双山灌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并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多年来,双山灌区持续加快推进灌区的升级改造,实现“一条龙”服务到田间,一把尺子计量到地头,一口价执行到农户。采取水价公示、插牌放水等形式,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了终端水价一价到户,群众心里有了本“明白帐”,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农户的节水意识和种粮积极性。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每一幅金色丰收画面背后,都离不开水利的重要支撑,而灌区,作为粮食生产的中流砥柱,一头连着国家粮仓,一头连着百姓生计,灌区建设驰而不息,条条渠道润泽大地,是双辽市水稻自流灌优质大米的主产区。在这年复一年的五谷丰登里,一直辉映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底气和灌区担当。作者简介
吴生泉,笔名:清泉。
吉林省双辽市人,中共党员,工程师。本人酷爱文学、乡土文化、诗歌、散文、书法、摄影、民俗、民族风情、历史人文等,有作品曾发表于“人民日报民生网”及省内外诗刊和报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