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记得茅盾先生写过一篇《白杨礼赞》。今天,我要为瓦松写一篇文章,以此纪念这种小小的植物。

我的老家在寨上,有许多老瓦房。虽然记事起我就在新家住,不过小时候每到周日,总爱去老家和堂弟玩。准确的说,不仅仅是为了玩,偶尔还能吃点奶奶给我留的一点点好东西。老家在十字街,南面是两个堂叔家。十字街西面,是一座大瓦房,里面是一挂辘轳井。以前,方圆左近的人都靠这挂井吃水。而这座瓦房的房顶上,就长着许多瓦松。当然,那时候我们不叫它瓦松,给它起了一个新名字:娃娃参(sen),现在想起来,估计是瓦松的俗称。名字我们不会造,肯定是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当然,叫它参,还有一个原因。那时候有本画书正流行,那就是《长眉爷爷和人参娃娃》。我们总认为,瓦松和画书中的人参长的差不多。尽管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人参。

每次去寨上玩,我总会仔细的观赏井屋上的瓦松。屋顶上的瓦,一片接一片,鳞次栉比。上面当然不可能有泥土,按理植物应该不会自然生长。但瓦松偏偏不信邪,顽强的长在瓦片之间,郁郁葱葱的,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奇妙。春天,百草萌发,万物生长,瓦松也不甘示弱,偷偷的钻出了嫩芽。夏天,屋顶上就是绿油油一大片, 偶尔还有红色的。秋天,瓦松竟然也会结果,据说还是甜的。有一次,我大着胆子爬到了屋顶,尝了一口果实。没有一点甜气。冬天, 白雪皑皑,瓦松也变得枯黄一片。但是,一到来年,它们依旧会萌发。这么看来,瓦松应该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日子就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着。有时候,学习上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了,我总会想起老家井屋上的瓦松。就靠瓦缝中一点点泥土和雨水,瓦松都能茁壮成长,我的条件再艰苦,总比瓦松强的多吧。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活下去呢?再大点,我知道了,瓦松不仅仅可以观赏,还有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瓦松性凉,有清热、凉血、止血等功效。它不仅能够减少出血的量以及出血的时间,还能加快凝血的速度。可以治疗吐血、鼻衄、血痢、便血等,痔疮出血的患者还可以用瓦松煎水熏洗患处。瓦松还有利尿的作用,可以促进体内潴留水分的排出,有利于去除湿气、消除水肿,能够帮助改善小便淋漓、反复滴尿等病症。另外,汤火灼伤、蜈蚣咬伤、恶疮、湿疹的患者也可以用瓦松来治疗,能起到解毒的作用。

看看吧,这就是瓦松!不需要特意种植,关键时候却能救命。这种高尚品德,不知道能胜过多少种植物。怪不得,初唐的崔融写了一篇《瓦松赋》呢。不过篇幅太长了,我只记得其中几句:进不必媚,居不求利,芳不为人,生不因地。其质也菲,无忝于天然;其阴也薄,才足以自庇。

是啊,从古到今,有多少像瓦松一样的历史人物,为这个国家做着贡献。他们尽管没有留下名字,但的确推动了历史进程。进退不谄媚,居高位不求功利。开花 不看人,生长在贫瘠之地。 需要的时候,舍弃自己为人治病。不需要了,就在夹缝中默默生长。
这,不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向瓦松学习的吗……
作者 :张献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