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中国”书系
对壮丽山河的诗性摄录
祝“美丽中国”系列诗集研讨会成功举办
王山/文
吟咏山水、记叙行旅的地理诗,是汉语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轼等数不清的古代诗人,都留下了歌咏山水自然的诗歌。这一传统也为新诗诗人所继承,遗憾的是,以山水地理为主题的新诗诗集并不多见。因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今年推出的“美丽中国”系列诗集,实为近年来新诗领域关于地理书写的重要收获。
入选这个系列的五本诗集皆各有特色。安琪的《暴雨和绵羊》用颇具个人辨识度的语言表达和性格气质,记录了作者多年来接受自然教育的体悟,是诗人对壮丽山河、历史文明的深情礼赞。书中充满惊喜的风景人文发现,是诗人长期以来诗艺锻造的精彩缩影。孤城的《山水宴》是诗人在故乡、在异乡、在路上赶赴一场场“山水盛宴”时记下的灵魂火花,贯穿着深沉、丰澹又无可替代的生命体验,集中地烘托出了一个在红尘中历练着的、可感可遇可思的诗人形象。麦豆的《雨与语》堪称一部“当代南京地理笔记”,诗人用自觉的祛魅手法,试图恢复南京作为一个日常生存场域的在场性与本真品质,在构建一个作为“客体”的南京形象时,也坚持着个体语言观念、文体意识的实践。马文秀的《老街口》深入塔加村这一百年藏庄,以锐利的目光、细腻的感触发掘这一西部传统村落的原始性、神秘性及历史文化内涵。全书展现出历史的、女性的、文化的书写视角,是近年来新边塞诗歌、尤其是西部长诗写作里的重要成果。杨碧薇的《立锥》是对壮丽山河的诗性摄录,诗人用细致深邃又富含美感的笔触,叩问后现代生存现状下的人类精神归宿,重塑新诗“风景”的意义,积极探寻汉语可能具有的世界性内涵,展现出开阔的人文视野与扎实的写作功力。
总的来说,这五本诗集视角不同,立意、方法、面貌不同,但都在各自的方向上努力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山川自然、人文地理。对于我们透视、观察今天的文学与自然生态、文学与人类生存,具有不可忽视的参照意义。这样的文学书写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党的二十大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美丽中国”系列诗集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积极回应,也是对文化自信自强、山乡巨变、中华美学精神等时代议题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诗人朋友们应该牢牢把握新时代文学的历史方位,勇于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以强烈历史主动精神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鉴于此,我对“美丽中国”的出版、研讨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期待诗歌里的中国故事能经各位诗人朋友的妙笔,继续书写下去。

王山,北京出生,在新疆生活、长大、受教育。正高二级,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家。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杂志主编。著有《历史和心灵深处的弦外之音》等评论、小说、诗歌。编辑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末路狂花——世纪末中短篇小说精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