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有些事,不值得跟他计较
高增荣
人活在世,免不了跟他人打交通,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免不了遇到这事那事,要处理好这些事情。哪么,是不是人们都要谨小慎微地对待每一个人、处理好每一件事呢?非也!如果这样,你势必活得很苦很累,没有舒心愉快可言。对待某些人、某些事,不必跟他计较,可以泰然处之,甚至蔑视、忽视、置之不理。

譬如, 台湾有两个大文人,一个叫李敖,一个是余光中。李敖多次纠缠余光中,余光中不予理睬。李敖狂傲不羁,坐过国民党的牢, 对老蒋和小蒋恨之入骨。蒋经国逝世,余光中写了一首悼念诗,李敖很生气,就仿照余光中的诗,写了一首短诗,骂余光中"拍马屁",是蒋经国的"一条狗"。余光中还是不予理睬。有人不解问余光中先生,为什么不答理李敖的挑衅?余光中先生说:"我不回答,表示我的人生可以没有他;他不停止,表示他的人生不能没有我。″余光中先生真乃大人大量,他短短的一句话,其力度胜过李敖谩骂的千倍。
再如,网络大V司马南多次对莫言进疯狂的攻击,用左的那一套,上纲上线,扣帽子打棍子,诬陷莫言抹黑中国,迎合西方的口味等,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持否定态度,用心极其恶毒。但莫言却没有对他说一个字。
还有,司马南对联想的攻击,更是火力十足,杀气腾腾,把联想描绘成一个利用国企改制,盗窃国有资产的"窃贼",在国内挑起了底层老百姓对联想的愤恨和咒骂。可是,自始至终,柳传志没有对司马南吭一声。
是莫言和柳传志怕司马南吗?非也!在莫言和柳传志眼里,司马南就是一个心术不正的小丑,如果理睬了他,就是你还在乎他,就高抬了他,也就让他得逞了。不予理睬,轻视蔑视,是最好的办法。"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看他能狂到何时?
上边说的都是大人物面对别人的纠缠、攻击,采取的态度和方法,确实高妙,令人敬佩!哪么,我们这些小人物,底层百姓,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生活中面对的人和事呢?
譬如,在单位里,总是有几个爱在背地里说是非的人,如果涉及到了你,你是耿耿于怀、睚眦必报,还是装作没听见,置之不理,我看还是采取后者明智一些,省心一些,清静一些,大度一些。因为,这种鸡毛蒜皮、是是非非,是说不清,道不白的,也是没有理可辩,没有人给你主持公道的。
还有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生活小事,以及家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婆媳之间、姑嫂之间的关系,最容易碰撞和摩擦,产生误会或矛盾的。如果你事事计较、句句上心、次次回应、处处战斗,那家里就硝烟弥漫,就没有清静和睦了,就没有舒心融洽、岁月静好的日子可过了。

还是我们的祖先聪明,他们制定的保持家庭和睦,处理家庭矛盾的原则是"尊老爱幼",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还是先从长辈、从年长者做起,最好是大度忍让,大人不记小人过,宽容一些,不争不吵,不论对错,不跟小人斗嘴呕气,该放下的尽快放下,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该释然的就快点释然,求得清静和安宁,这也给晚辈做了表率,给他们一个好的影响。当然,晚辈也要尽快成长成熟起来,懂得尊敬长辈、讲礼节礼貌、讲规矩规范,别老是为所欲为,不以为然,总是像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子一样。
有人说,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亲情的所在。这话虽有一些道理,但不全对。说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要求我们多宽容忍让,少争吵闹仗,不要干哪些伤害亲情的事情。说这话不全对,是告诉我们,家庭还是要讲文明礼貌,讲传统美德,反对蛮不讲理,胡搅蛮缠,不讲规矩。好的家规家风家法还是要遵守的,不得破坏摒弃,这也就是必须讲的"理"。

胡适先生母亲 冯顺弟
胡适大师在一篇写他母亲的文章里说道:"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大师的父亲早逝,母亲掌管家事,面对父亲的先房的两个儿子和儿媳,母亲的日子非常不好过。老大是个二溜子,赌博把家里能值钱的东西都卖光了。两个嫂子大嫂无能不懂事,二嫂精明气量狭窄,她们经常闹矛盾,撒气打骂孩子,给母亲摆脸子看,有时长达半月之久。母亲很能忍耐,从来不跟嫂子吵架,常常在嫂子生气时从后门走到别人家里去坐一会儿。但她也有忍受不了的时候。她解决的办法是,在某一天天快明的时候,独自在屋里哭泣,哭自己命苦留不住丈夫,给她死去的丈夫哭诉她的冤屈和难场,声音开始很小,后来哭到伤心处声音就变大了。这时,只听得两个嫂子的房门打开的响声。这时必有那位给母亲摆脸子的嫂子端着一碗热茶进来,劝母亲止哭,请母亲喝茶。母亲接过茶碗喝茶,停止哭诉,这次矛盾就会过去了。自始至终,婆媳之间都未发生争吵,一次家庭龃龉就消解了。胡适先生这样写道:"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的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胡适与母亲
关于母亲对他的管教,胡适先生写道:"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眼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赞叹,胡适先生的母亲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母亲,值得今人学习效仿!
宽容、宽厚、大度、忍让,是人的修养,也是美德。人际关系的和顺、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需要我们去修练之坚持之发扬之。
作者简介

高增荣,陕西省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曾任咸阳彩虹学校副校长、咸阳彩虹中学执行校长、咸阳彩虹中学国际部执行校长、陕西省重点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咸阳市德育教育学会理事长、咸阳市文综教学研究基地专家组成员及基地学校负责人等职务;1995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政治教师之一,其先进事迹曾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政治教育》、《咸阳日报》等刊物报道。酷爱文学,数十年笔耕不辍,发表杂文、散文、随笔、论文、读书札记、诗歌1000余篇(首);撰写和发表论文、演讲稿50多篇,参与编写教学辅导资料13册;编著中学生校本读物《趣味哲学》,出版发行教育随笔集《会思考的芦苇》一书,主编并出版《咸阳彩虹学校志》。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在《秦商》杂志发表,并在咸阳市临帖展中获优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