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新华社上海11月24日电 ,11月23~24日,“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举办,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
中国国家主席专门为大会发来贺信。会议宣布成立了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据介绍,联合会是由世界各国和地区中国学研究机构及学者专家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非政府间的国际性社会团体,旨在促进中国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中国同世界的沟通与对话,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联合会目前拥有73个创始会员,会员来自29个国家的大学、智库和科研机构,总部设在北京。
中国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因其脱胎于传统“汉学”;说它年轻,因其成为一门“显学”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较之以传统中国为研究对象、具有深厚学术传统的“汉学”研究范式,中国学的内涵更加多元,侧重运用社会科学理论与多学科方法,分析和解释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问题。
2004年,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举行。设立论坛的初衷是为海内外中国学研究界提供对话渠道和交流平台,反映中国学研究的动态与趋势,鼓励观点创新,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学术共同体。
据介绍,上海自2004年举办第一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以来,已经成功举办9届主论坛、5次专题论坛,与会中外专家学者总计2741人次,其中近半数为海外代表,覆盖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推动在中国学研究场域内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并为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代际关心中国问题的人士提供平等的发声渠道,促进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正向发展。
许多在沪参会的外国专家认为,自十五世纪以来,面对西方文明,中国始终在努力寻求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在过去的四十年间,中国深入参与了全球文化交流对话。在规范和价值观方面达成相互理解,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核心前提。儒家传统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基石,其特点是尊重传统,同时又开放求新。立足于这一传统的视角,在中国踏上新“长征”,努力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如何进行参与和协商。“我们欧洲人也要开始一次长征,我们应当向中国学习,就像中国向欧洲学习一样。
本次上海参会的中外嘉宾、专家认为,中国国家主席的贺信深刻阐明了中国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对各国专家学者当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的殷切期望,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中外嘉宾、专表示,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交融日益加深,应把中华文明放到全球视域中考察,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探讨,从尊重文明多样性、应对全球挑战、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出发,以中国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为不同文明的传承、发展、创新提供新思路新启迪,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
笔者认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举办,并成立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表明: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诚如中国国家主席在贺信中从方法论上指导我们今后如何从更深层次理解古代之中国、认识现代之中国、把握未来之中国。为此,特赋《贺圣朝》为评为纪。
浦江研讨新时论。
千年尧舜。
溯源青史,
探根文化,
汉唐崇蕴。
全球学问,
东方典训,
释今诠困。
理家安世,
睦邻息战,
睿智公认。
一一2023年11月26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钧新吟》执行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