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宗教界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和政协履职重点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中宗和”的平台优势,在推动建好言、谋良策和凝聚宗教共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了政协社团工作的影响力,持续贡献了中国宗教界的智慧和力量。
现就围绕如何做好政协社团工作并结合“中宗和”工作,谈以下几点:
当前,生态环境挑战、地区冲突、大国博弈等复杂因素相互交织,为应对全球共同困难,各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团体等都要积极行动起来,这其中也包括我们宗教团体。宗教界深入挖掘宗教经典教义中有关倡导生态环保、促进和平的内容,积极引导信众提高环保意识,坚持维护公平公正,通过具体实践为解决上述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

一、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自古就有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和传统。《道德经》提出“道法自然”,强调“自然之道不可违”。《太平经》也提到,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教诲人们应体察上天好生之德,不可扼杀宇宙的生机。《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人为一”,认为人作为万物之灵,应该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责任。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参加在英国召开的首届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大议,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2006年至2008年间,中国道教协会联合学术机构和企业,先后召开3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开展“生态道观”项目,得到联合国开发署的关注和有关国际环境组织的支持。2015年,中国道教界的代表参加了在法国召开的“气候良知峰会”,发出希望地球公民都关注气候变化的有力号召。就在上月初,中国五大宗教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创建绿色环保宗教活动场所,得到中国宗教界和广大信众的积极响应。中国宗教界引导信众积极响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光盘”行动,爱惜粮食,反对餐饮浪费,践行勤俭节约美德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从2017年起,“中宗和”连续多年以宗教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为主题举办国际研讨会,与“世宗和”“亚宗和”同仁分享智慧、交流经验。2020年,“中宗和”克服困难,向多国的跨宗教和平组织捐了口罩12万只。“中宗和”还积极捐助尼泊尔地震、菲律宾海啸等灾后重建工作,为帮助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奉献爱心。

二、进一步弘扬宗教和平思想,促进人类和平共处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历来主张以和为贵。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道教主张齐同慈爱,异骨成亲,认为“不以兵强天下”“不得已而用兵”。中国道教历史上曾有“一言止杀”的典故。早在800多年前,著名的道教领袖丘长春真人,为阻止当时的统治者连年征战,不顾自己70多岁的高龄,历经两年多时间,行程35000里,劝谏当时的统治者以仁爱治理天下,最终成功阻止了大规模野蛮杀戮行为,实现了地区和平。
和谐、和平是我们宗教界的共同追求,也是人类的共同追求。1995年,“中宗和”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向全世界公开发表《中国宗教界和平文告》。从那时起,“中宗和”每年都发出倡议,请中国五大宗教全国性宗教团体举行祈祷仪式,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发展祈福。此项活动已经持续近30年,成为“中宗和”工作的一个品牌。1985年,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成立,中国的五大宗教全国性宗教团体都是该协会的创始成员组织,“中宗和”的创始人赵朴初居士、丁光训主教也是该协会的创始领导层成员。现在,“中宗和”是该协会25家团体会员之一。中国宗教界愿意同世界宗教人士一道,反对暴力恐怖,反对宗教极端主义,为争取世界和平发挥积极作用。我于2013年和2016年分别随团出席了在日本举行的东北亚和平研讨会和访问了孟加拉宗教和平委员会和巴基斯坦宗教和平委员会。出访恰逢其时,为加强双方在推动务实合作上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在地区和全球性课题上的协调与合作做出了贡献。
中国宗教界认同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与国际组织合作,加强团结,凝聚共识,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宗教界赞同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以相互尊重为根本遵循,走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编辑:周高墨
审核:黄信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