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战友聚会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前时在某网站上看到一篇关于战友聚会的文章,该文分析了从不参加战友聚会的“四种人”,可谓比较透彻,也很中肯。但我觉得虽然说得在理,却还是有必要为这些人“伸张正义”。
该文称:没有经过战争炮火洗礼下来的,顶多只能算兵友,这话就有点不妥了。何为战友?战友就是指在军队同一单位同一时期服役的人。战友,就是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的一群人。当然,在战争时期的特定年代,战友就是共生死的人。我们常说,一日为战友,一生是兄弟,这就是当过兵的人,对战友最直观的理解。

此前一般的战友聚会,由于信息欠发达,局限性很小,大都在本区域的小范围内。比较大型的、跨区域的战友聚会,始于2016年左右。此时因进入了“微时代”,一些热心的战友通过各种努力,把全国各地的战友都拉进了战友群。由于大家分别几年,有的甚至几十年,加上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特别喜欢念旧和叙旧。于是乎,各种各样的战友聚会,也就随之活跃起来。这其中,有人热衷一次不拉,有人平静几乎没参加过。其实,这都挺正常不过了,毕竟大家退役分别后,有些人风生水起,有些人生活平庸。也就是说各有各的难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跨省跨区域的聚会,一趟下来少说也要花费几千元钱。这对家庭经济条件尚可的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那些仍处在“温饱线”水平的战友来说,就不是个小数目了。所以说,战友聚会,不要去在乎人多人少,也不要去指责谁谁谁,从没参与过,最重要的是一种享受,一种氛围。

我曾参加过数十次大小不等的战友聚会,在每一种场合的聚会活动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天地间那种最真挚的战友情感。无论官高位卑,还是年尊幼次,一声老战友,都能让人释放出最真实的情怀。我想,这或许正是普天下战友聚会的真实目的。(选用网络图片)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