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书 作者:曾众
书信之神,古人称之为太白金星。家书,是书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在文字产生之前,书信就已经存在了。这个时期的书信主要是指氏族内部的记事,因为当时家庭还没有出现,所以不是现代意义的书信。在母系氏族时期,为了生存发展,必须交流信息、传承敬畏,客观上要求记载重要的事项。于是人们想到了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载。这就是最早的家书形态。《易·系辞》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由于结绳记事的方式不易保存,时间久了也想不起来是什么记的事情,先民开始在岩石上刻画符号,岩画就随之产生了。因此,岩石是家书最早的载体。但岩石无法搬运,不便于信息交流,人们想到了利用动物的甲骨来刻画,于是早期的文字出现了,称之为甲骨文。随着生产发展,交流扩大,甲骨已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书信的载体也日趋多样化。青铜器出现后,人们将文字铸刻其上,称为金文和钟鼎文。竹简曾经广泛使用,但选材、雕刻、搬运都比较困难,不便传播。丝绸出现后,虽然也有用于书信的,但成本高,使用范围小。纸发明后,成本低,易传播,成了书信的主要载体。当今,人类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电子书信逐渐替代了纸质书信。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家庭以家族的形态产生,家族逐渐从氏族中独立出来。后来,家庭又从家族中脱离出来。农耕时期,因为人多好种田,财富便于积累,加之多子多福、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家庭总是以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形态展示。家庭成员人多,外出求学、当兵、谋生的也多。为了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和联系,家书也随之产生。工业时代,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依靠个体的力量就可以生存发展,大家庭渐渐演化为小家庭,家书的需求减弱。信息时代,电话、电报、视频、微信、手机短信、QQ邮箱、电子邮件等应运而生。邮票、邮箱、邮筒、电报、挂号信、航空信等变成了回忆,信件也变成了快递、包裹。
不同载体的书信有不同的称谓,写在竹片上称“简”,写在小竹片上叫“笺”,写在木板上称“牍”,写在小木板上叫“札”,写在白绢上叫“素”。还有写在羊皮上的。近代也有用漂流瓶传书的。汉朝专门规定:木(竹)片用于书写经书和法律长二尺四寸,一般文字长一尺二寸,诏书长一尺一寸,称“尺一牍”简称“尺牍”,久而久之成为书信的统称。

书信的对象不同称谓也不同,国与国之间的信件函件,统称国书。臣子写给皇帝的建议意见称:奏章、疏、表、书、表疏、奏疏。疏与书同音,后逐渐统称为书。随着书信范围越来越广,逐渐分为政务类、商务类和私信类。历史上与书信有关的典故有: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红叶传情、见字如面、以画代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比较有影响的书信有:《谏逐客书》、《曾国藩家书》、《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等。
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不管书信的载体怎么变化,不管书写书信的方式怎么变化,也不管书信传递的方式怎么变化,有家在就有家书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