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在凤翔的祁雨故事
杨舟平
人们常说苏轼“初仕凤翔”,也就是说苏轼第一次出京在地方任职、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陕西凤翔府,府衙位于如今的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
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年底,刚刚满25岁的苏轼,以大理评事的京官身份出任凤翔府签书判官,主要职责是辅助府郡长官的文书工作,是太守的高级秘书,职位大体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政府秘书长,级别大约是从八品的官员。
苏轼于嘉佑二年(1057年)参加了史上最牛的“千年科举第一榜”考试,因为这一科进士榜基本将北宋未来50年间的精英人才“一网打尽”,几近乎“野无遗贤”。主考官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副主考官是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进士及第的学子中,出了包括苏轼在内的三位大文豪、九位宰相。苏轼位居进士乙科第二名,当上了榜眼。此时,因为母亲去世,按古时惯例得守丧三年,直到嘉佑四年苏轼才返回京城。之后在制科(科目全称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简称‘直言极谏’科,所以后人也有称苏轼为苏贤良。)考试中位列第三等,第一、二等虚设,第三等就是最好的成绩了。在宋代所有参加制科考试的官员中,只有苏轼一人获得了第三等,乃百年第一人,苏轼的才气可见一斑。
踌躇满志的苏轼带着如此高的评价迈开了仕途的第一步。而此时的凤翔既是关中的咽喉之地,又与强临西夏接壤,是很重要的一处府郡。来这种重要的地方任职,做一番事业自然是苏轼的初心和决心。

苏轼在凤翔不是地方长官、主官,很多时候不具有决策权,但他能积极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为民解难。如百姓伐木后沿渭河、黄河运木到汴京的这种徭役,很多木材在运送过程中由于地势和洪水等原因损失很大,但官府却墨守成规、毫不变通,老百姓因此还得赔钱甚至被判刑,苏轼深度了解情况后上书当朝宰相韩琦,得到批准后便主持修订衙规,变为由地方官员选择合适时间让老百姓伐木,避开洪水期,如此便可减少木材水运的损耗,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衙前之害减半”。另外就是后人熟知的疏浚扩建凤翔东湖,由此滋养了凤翔千年的文脉。还有查决囚犯、赈济灾害、发展酒业,官榷予民,为民争利等等政绩,都是苏轼关注民生,忧民所忧,喜民所喜的见证。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在凤翔求雨的动人故事了。

宋仁宗嘉佑七年春,凤翔一带久旱不雨,农人忧心如焚。限于当时人们的认知,除向神灵求雨,别无他法。而求雨也是大宋朝地方父母官的职责。苏轼心想: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不然雨神龙王不会发怒。他写好状子,与时任太守宋选一起前往秦岭主峰太白山上的道士庙,向神明呈递,并以他那雄辩滔滔的口才,力陈天旱对龙王也没有什么好处云云,试图感动龙王,为老百姓祁雨。事后第三天,果然下雨了,但雨量太小,对缓解旱情没起多大作用,农夫也不满意。
苏轼再次多方奔走,探究原因:原来太白山神在唐朝时是封了公爵的,但在宋朝时封为侯爵,山神降低了爵位当然不高兴了,苏轼认为这是祈求不再灵验的原因。于是,苏轼立刻替当地县令向皇上草拟了一个奏本,请求恢复太白山神以前的爵位。接着,他与太守斋戒沐浴,派特使敬告山神,说他们已为山神求得更高封号,又从庙前的池塘里取回一盆“龙水”令随从带上。在“龙水”未到来之前,苏轼又陪宋太守到城内的真兴寺去祷告。次日清晨,苏轼准备出城迎接“龙水”。此时,城里城外人人振奋,聚集上千人,因为人们太需要一场透雨了。刚出城门,忽然来了一阵冷风,风一阵紧似一阵,立时,天上乌云密布,苏轼和太守急忙前去迎接“龙水”,他们把“龙水”放在临时搭建的祭台上,苏轼肃立台前,大声诵读祁雨文。说来也怪,祁雨文刚读完,雨就下了,而且越下越大,下个不停。乡间各地,普沾恩泽。两天之后,又下大雨,连下三日,一场真正的透雨,旱象彻底解除了。
老百姓欢呼遍野,但是最快乐的人却是苏轼。为纪念这场喜事,他把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并写了一篇文采斐然的《喜雨亭记》,刻在亭子上,足以看得出苏轼与民同乐的赤子情怀。
这件事之后,太白山神也升了官,又由皇帝封为公爵。苏轼和宋太守为此事再上太白山,向太白山神致谢和道贺。次年七月,又有大旱,苏轼又去求雨,这次却不灵验。失望之余,他又到离凤翔不远的虢县磻溪祈求姜太公的神灵。姜太公是否显灵,老天是否下雨,史书没有记载。
林语堂先生说:“苏轼是火命,他的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灾;说他火命并无不当,因为他一生精力旺盛,犹如跳动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以温暖。”苏轼祁雨,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似乎有点滑稽和愚昧,显然有悖科学,但在当时确是件郑重其事的大事、正事。苏轼锲而不舍的虔诚地祁雨,正是苏轼为官为民的可爱可敬之处。

苏轼一生“历典八州、行程万里”,初仕凤翔府的整整三年,奠定了苏轼一生的为政理念、文学基础。他勤政爱民、改革为民的民本思想终其一生都未曾改变。凤翔是他仁政思想的实践地、艺术审美观念的发轫期、学佛修道意识的初始段,为苏轼后来坎坷而耀眼的传奇一生拉开序幕。青年苏轼在凤翔的翩翩风采和精彩人生,深得后人敬仰,至今被凤翔当地百姓誉为“苏贤良”。
2020年4月5日初稿
2023年11月24日修改
作者简介: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法官文联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都市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一城烟雨》等。作品多篇入选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试题。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西部法制报》《华商报》《杂文报》《宝鸡日报》《散文选刊》《散文精选》《延河》《秦岭文学》《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0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