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久久端详过汉代司马迁的画像,额角宽阔、剑眉、方眼、鼻翼撑开。奇妙的是上嘴唇深凹,嘴角向脸膛伸展,这张汉人的脸,奇异、怪异、灵异。
《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有过自述:大约在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司马迁降生陕西韩城龙门,后来史学界慎重踏勘论证后钩沉释疑,此地在今天韩城县芝川镇。
司马迁的远祖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颛顼时代,他的始祖便是重黎氏。司马迁的生父司马谈,曾做过汉武帝的太史令,这是一个掌管天时星历和占卜祭祀的天官,并兼管记载朝廷大事。司马迁的出生过程充满了神话色彩:司马谈的夫人杨三姐是芝川镇大儒杨鼎的女儿,她生育了三胎女孩,这让杨三姐食不甘味。不久杨三姐在第四次分娩过程中受一位云游老道帮助产下男孩,这便是有异人之相的司马迁。早慧的司马迁接连获得三位名师的传授:从父亲司马谈那里,他学习到了天文、星占、卜巫和黄老学说;从古文大家孔安国那里,学习到了《古文尚书》;从大儒董仲舒那里,学习到了以《春秋》公羊学为核心的文学理论。20岁的司马迁决定走出书房,到祖国山川去游历。他从陕西长安动身,出武关(今丹凤),经南阳,越汉水,过南郡(今江陵),渡长江,祭祀汨罗江·····旅途稍作休息,胸怀壮志的司马迁又出发了。他到达长沙,凭吊贾谊遗址;经过湘南,瞻仰九嶷山;顺长江东下,考察“禹疏九江”地理;登临会稽山,探访“禹穴”;亲临越王遗址,感受勾践卧薪尝胆的惊人毅力;告别姑苏城后,司马迁渡江北上,造访了淮阴市韩信的故乡,司马迁用野草编织了一个花环,轻放于韩母墓前。盘桓客栈几日,司马迁将各种遗闻轶事书于简上。又从淮阴北上,拜访鲁国都城曲阜,司马迁祭扫了位于城北泗上的文圣孔子墓园。后来的路上,风尘仆仆的司马迁还考察了彭城(今徐州),沛县,睢阳(今商丘),大梁(今开封),再回长安。这次壮游,为司马迁日后创作黄钟大吕之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难怪宋代学者苏辙如此评价司马迁的远行:“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司马迁这样行走山河的青年时代没持续多久,他即选拔到朝廷任郎中。由于郎官可接近皇帝,也具升迁机遇,贵族人家多靠捐助钱财获取。从资料上看,司马迁家境刚入小康,他更多的是靠成绩优异而被选上。
汉武帝刘彻是个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司马迁追随他频繁出巡。在几次巡游、祭祀活动中,司马迁注重熟悉各种礼仪制度,了解民情风俗,汲取名山大川灵气,为今后创作《史记》增添瑰丽雄浑的色彩。司马迁还极其幸运地赶上公元前110年举行的汉武帝泰山封禅大典。在隆重的仪式中,汉武帝不断强化自己是天地之间的沟通者与代言人。而司马迁的收获是,对中国北方的风土人情有了深刻认识。他在巨著《史记》中,专门写了一篇《封禅书》的妙文,在肯定帝王功绩的同时,又辛辣地讥讽了汉武帝一系列荒唐可笑的求仙活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38岁的司马迁被汉武帝任命为太史令。他到任后干了一件漂亮的事,历时一年,由司马迁主持的修订历法顺利实施,并获得汉武帝的赞许。封禅与改历的完成,社会的安定与繁荣,让司马迁那颗伟大的心脏更加蓬勃地跳动起来,他要着手开创一项神圣而庄严的使命:在史官忠诚记史的基础上提起如椽大笔,开始鸿篇巨制《史记》的写作。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天,司马迁埋头孜孜不倦地著述《史记》已有六年,在陕西渭河北岸,飘动的云烟也充满着耿介气息,何况生于此地的司马迁。
未央宫内某日,汉武帝因为国戚李广利进攻匈奴失败狼狈逃回和名将李陵在激战后不幸被擒而大动肝火,他愤怒地训斥着文武大臣,深宫如死亡般寂静。汉武帝骂累了,无意瞧见冷坐一侧的太史令司马迁,信口点名司马迁要谈谈他的观点。司马迁很坦诚也很耿直,他完全做不到口是心非。在朝廷庄重的场合,他坐直身,直视汉武帝,开始为李陵辩护。他用缓慢深沉的语调讲出一番理由后,停了停,作了完整的叙述:“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最后,司马迁坚定地讲道,自己这番看法并非为李陵辩降,而是站在历史家的角度,陈述曲直史实,宽慰汉武帝的心,并公正对待将士的功与过。汉武帝有高瞻远瞩的气度,也常伴随“高处不胜寒”的威严,听完司马迁的辩述,汉武帝翻脸了,他一挥手臂,大喝“腰斩”。汉朝的监狱,以滥杀著称。司马迁下大牢后,由酷吏杜周展开刑讯逼供,司马迁常常在毒打中昏死过去。按照汉朝法律,凡被处死的人犯,若要求生,尚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用钱赎罪,交上50万五铢钱,折合黄金五斤;二是甘受宫刑,二者取其一可放生。司马迁家境平实,没有这笔巨额的赎金,只余一条路,宫刑。宫刑,俗称腐刑,也呼作阉割,是指将人体生殖器一刀剜下的酷刑,属于对人格最为野蛮的侮辱与惩罚方式。司马迁当然明白:祸莫于欲利,悲痛莫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司马迁在黑牢腐烂的稻草堆中辗转难眠,他脑中浮现起历史上坎坷前行的哲人与英雄们的壮举:“····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天汉三年(公元前98),48岁的司马迁,作出了仰望青天俯首大地的艰难选择:为了高贵的《史记》与蔚蓝色的灵魂辉映,好吧,接受腐刑。史载司马迁是时“就极刑而无愠色”。奇怪的蛇蜷曲在屋顶,谛听行刑高手割下司马迁下身一团血糊糊的玩意儿,惨叫声凄厉,惊起长安城上萎缩的鸦阵。
经过十四年的磨难,一部历史巨著《史记》终于诞生,时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
如果说悬崖是峻峭的,《史记》是崖顶那株凛冽的松树!如果说大海是壮阔的,《史记》便是海底那道涌动的洋流!整部《史记》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大部分组成,共计一百三十篇,约53万字。“本纪”是将事情的始末,用年月加入贯穿与记载之意;“表”是对本纪的补充;“书”反映了整个古代社会的文化面貌;“世家”主要是取“开国承家,世代相续”之意;“列传”系人物传记。可以讲,在司马迁以前,华夏大地没有一部体例完备、囊括中外、贯通古今的历史著作。也可以肯定,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古老的东方,第一次将古今典籍作了汇总。从内容到形式上看,这完全是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岸创举。这是一部融入了司马迁毕生心血的不朽之作!这是一位声带变成娘娘腔、胡须尽失、雄风散逸的西北男人司马迁的耻辱之作!气节之作!人格之作!巅峰之作!
在那篇有名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自己这部巨著作了准确与精辟的概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就是司马迁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他强调历史研究要以人物为中心,总结历史经验,探寻治乱之源。“通古今之变”,是司马迁通过对远古到今天这几千年人类历史作出系统考察和分析后,去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探求历史的发展规律。“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借助笔下的历史,充分抒发凝聚在心中的社会政治理想,脉络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独到见解,不走因循守旧、人云亦云的老路子。在朗朗的红日下面,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欣慰地看见:司马迁之《史记》,奠定了他本人在中国史学界的光辉地位,恰恰又是通过这本巨作,将中国史学推向了崭新的不可企及的高度。
后人关注的司马迁的死因无解,有人讲他在写完《史记》后跳下龙门黄河以昭清白;有人讲他激怒了汉武帝又被冤杀于狱中。总之,一代大家司马迁消失在茫茫的西北沟壑与黄土高原。我查了史料,司马迁在55岁突然诀别人世之后,家庭一片萧条,他的后人可考存一女儿,没留下姓名,此女很有见识与胆魄。她嫁给曾担任过宰相的杨敞为妻,两夫妇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名杨忠,小儿名杨恽,《史记》能保存下来,实在感谢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杨恽聪敏好学,才气外露,深得外祖父司马迁的血脉与遗风。他“好交英俊诸儒,名显朝廷”。面对《史记》,杨恽以巨大的勇气与胆识上书汉宣帝,力陈《史记》的不朽价值,终获刊行面世。在这以前,相传《史记》的书稿是送回韩城芝川镇高门村本家司马厚保存的。风云变幻,司马迁夫人柳倩娘与司马厚合议,将《史记》隐藏在不落红尘的“芝秀庵”中,全稿才得以保存至杨恽一辈。
作家鲁迅赞叹《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学者郭沫若也感慨不已:“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1955年,司马迁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名人行列。世界,怀念一位叫司马迁的人和他写下的一本叫《史记》的书。我呢,却不断想念着滔滔黄河岸边的龙门,《史记》就如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让人瞠目。想念着在未央宫内司马迁批评汉武帝时,周身闪耀的锐利的锋芒,他凹着嘴,眼睛犀利如远空的鹰隼。
作者简介:岳定海,四川盐亭人,定居绵阳。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毕业,任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副会长,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副主席。岳定海在国家级和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个人文学著作24部,代表作系《我的文学史》《岳定海散文卷》《蜀境》《劳动之歌》《岳定海文学课》《小史记》《人民》《秋风萧瑟》等。他先后在《诗刊》《诗潮》《青春》《江南》《中国当代散文精选》《文学报》《中国旅游报》《中国交通报》《工人日报》《现代散文精选》《天津文学》《四川文学》《散文选刊》《鸭绿江》《海外文摘》《中国西部散文选刊》《西南文学》《青海湖》美国《世华文艺》《西南作家》《格调》杂志《中国乡土文学》中宣部《学习强国》等几百家国内外重要文学报刊发表各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达数百万言。并执行主编《绵阳散文选》《绵阳大观》等文学选集,荣获“中国通俗文艺奖”,“四川五一文学艺术奖”,“四川散文奖”,“首届《格调》杂志美文奖”,“四川省报纸副刊散文奖”,“绵阳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六十余个奖项。画家岳定海还创作上千幅寓意深远、色彩斑斓的文人画作,已在省级报刊发表几十幅画作,并被全国许多藏家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