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充满爱
——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位于长阳路62号,始建于192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在沪犹太难民们经常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是中国境内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的地方。纪念馆展示的内容,生动地再现了犹太难民在上海的这段遗存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纳粹德国大肆迫害、屠杀,并欲灭绝犹太民族。犹太人的财产被公然抢夺,每天都有犹太人被杀害,大批犹太人被折磨至死,或被送往集中营。犹太人只有逃离,才是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可是,西方国家不敢接受犹太难民,见死不救,有的犹太人曾被40多个国家拒签。1937年7月,罗斯福牵头,在法国组织讨论接收犹太难民的国际会议,32个与会国,虽然对犹太人的处境表示同情,但除多米尼加外,其他国家,包括美国都不愿接收犹太人。
中国上海这座同样饱经战火的东方城市,却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大批犹太难民。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在患难中结下了真诚的、深厚的友谊。上海犹太难民记念馆中呈现的资料,见证了这段历史。
1933年—1941年,上海接纳了3万多名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的犹太难民。他们有自己的宗教公会、犹太会堂、学校、医院、俱乐部、公墓、商会、出版机构、政治团体。
友好、善良的上海人民,给犹太难民尽可能的帮助,同他们和谐相处,共渡难关。他们腾出房间让犹太难民居住,帮助他们寻找临时工作,借给他们生活用具,霍山路小学接收犹太难民儿童进校读书, 在犹太难民医院建立之前,中国医院收治了许多犹太难民,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上海被日本军队占领后,日寇巴结希特勒,曾策划灭绝在上海的犹太人,设立“无国藉难民限定居住区”,将犹太人居住最密集的两条弄堂的前后出口,焊上铁棚门,禁止出入一年之久。居住在周围的上海市民, 冒着危险,用“空投”的办法,将面、饼等食物掷过房顶,接济犹太难民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刚来到上海的犹太难民,处境比较悲惨,身无分文,除少数人自行租房居住外,大部犹太难民都住进了临时租用或搭建的难民收容所。他们很难找到工作,只能干送煤球、修电器、烤面包、卖报纸等零工杂活,有的开起了面包店、杂货店、药店、锁匠店、理发店、裁缝店、修鞋铺等店铺。后来,一些犹太人经过努力,在其他外侨开办的企业和机构中找到了工作,有的人甚至同人合资或独自经商办实业、开设诊所等,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解决了居住和温饱问题。随着生活稳定和改善, 难民们组织了各类文艺组织和运动队, 丰富了难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上海的文艺舞台。有的犹太人,在居住区开设了具有欧洲风情的咖啡馆、酒吧、餐厅,被称为“小维也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600万犹太人在欧洲惨遭杀害,而迁移和逃亡来到上海的犹太人,除了病老死亡外,其余的都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出生了408人。
上海犹太人也对中国的抗日战争给予无私的支持。从德国来到上海的作家、记者汉斯·希伯,是第一个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在中国土地上的犹太志愿者。1939年,罗生特博士在纳粹集中营侥幸地获释后,从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获得签证,得以逃离奥地利流亡到上海,在上海租界开设了诊所。1941年3月,他放弃在上海的安定的生活,参加抗日战争,加入了艰苦抗战的新四军。他在革命军队辛勤工作了10年,为挽救新四军将士的生命呕心沥血, 救治过包括罗b荣桓、万毅、曾炳华等高级将领,被誉为“新四军的白求恩"、"活着的白求恩"。1942年,他经钱俊瑞和陈毅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山东省莒南县,人们为他竖起一尊4米高的汉白玉全身塑像,以表示对他的永久怀念。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也有他的塑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上海避难的犹太难民陆续离开中国,到世界各地定居开始新生活。虽然他们离开了上海,但仍然保持着与中国、上海的感情联系,他们同中国人民的友谊长存。
犹太难民都有难解的上海情结,不少人满怀深情,重游他们思念的第二故乡上海,重温难忘的友谊。
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有一面世界上唯一以“拯救”为主题的名单墙,上面的犹太难民的姓名,长达34米。2002年,上海举办了一次前犹太难民联谊会。来了百来位犹太人,其中30-40人是当时来华避难的犹太难民,其余的人都是曾经的犹太难民的后代。
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6 岁时随父母逃到上海,在上海接受了音乐启蒙,学会了拉小提琴,成为音乐家。他对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帮助他们一家到上海避难十分感激。他认为,他的生命和事业都是何凤山给的。他曾经回到他幼时的家、上海舟山路63号,眺望窗外,心情难以平静。

美国的亿万富翁、世界犹太人大会秘书长伊斯雷尔•辛格含着泪水,激动地对人说:“我的父母是何凤山博士救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我一定要把他介绍给全世界的人。”何风山逝世时, 伊斯雷尔•辛格不远万里前来敬献花圈,跪在墓前流着热泪说:“没有他,就没有我们全家,他是英雄!”

避难时住在上海舟山路59号的麦克·布鲁门萨尔,于1939年一家逃离柏林,在上海避难8年,直到1947年,他揣着60美元离沪赴美,后官至美国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1973年他第一次重返上海时,是美国第二个官方代表团的成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79年,布鲁门萨尔作为美国财政部长访华,与中方达成了互相解冻资产的协议,并作为卡特总统的代表出席美国驻华使馆的开馆仪式,同邓小平进行了会谈。他特地寻访了舟山路59号。重访时,布鲁门萨尔眼中闪着泪光。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布鲁门萨尔先后8次来沪。2001年7月,身为柏林犹太博物馆馆长的他带着德国摄制组,专程来拍摄其第二故乡。他告诉上海市长,柏林犹太博物馆2个月后将开张,上海庇护犹太难民的历史将作为重要的展览内容。2004年,布鲁门萨尔携家人再来上海,向妻子和儿子、女儿介绍上海的犹太难民遗址。离沪前一天的晚上,他还点吃了常常思念的醉膏蟹……
1940年来沪避难的犹太裔企业家肖尔·艾森伯格,在上海投资建造了耀华—皮尔金顿玻璃厂,成为上海改革开放后首批外资企业。去世前3天,肖尔·艾森伯格还签署了在浦东建立钻石交易所的协议。
Sara Imas是中犹混血后裔,在以色列生活十年后,又回到中国,嫁给了一名大学教授。被问及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在中国生活,她以诗作答:
其实我可以选择太阳
做太阳的那只金鹿
其实我可以选择月亮
做月宫里的那只玉兔
但,我选择中国
选择做中国土地上那棵努力成长的树
……
我选择中国
将整个身心与智慧为之付出
用这种实在的方式
融入它的发展和进步
我选择行走跋涉
选择用脚步做语言
把中国的山水倾情朗读
……
战后离去的犹太人,不少人成了以色列复国后的第一代开国元勋。对于中国人民的帮助,以色列从没有忘记。
以色列在1950年就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了。虽然中国长期不承认以色列,中国同以色列1992年1月才建交,以色列单方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达四十多年之久,也没有跟台湾发展外交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时,以色列外交部长埃班向中国外交部发电表示祝贺。
1992年中以建交后,来华访问的以色列总统海姆-赫尔佐克曾对杨尚昆主席说:“中国人民在犹太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帮助了我们,以色列人民对此不会忘记。”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父母,就埋在上海犹太教堂附近的霍山公园内。1994年,他在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时留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人民卓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拯救了犹太人民,我谨以以色列政府的名义表示感谢!”2013年5月7日,以色列国前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夫人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时, 也表示感谢。
在以色列,当年犹太人在中国上海的避难史,是写进教科书里的,是写进族谱家史的。在以色列,纪念碑上刻着:“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恩”。以色列的利顺市有个独立广场,在独立之火的周围有一圈石柱,一个石柱上刻着“China”,火下有文字写着:“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今天!”。
中国得到以色列的举国的尊敬,和多方面的支持、帮助。
冷战时期,西方国家严禁将敏感技术对我国出口,以色列顶着西方的压力,向我国提供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中国、以色列在军事技术、医学、农业、电子工业都有合作。中国在先进武器生产、治理沙漠、农业新产品研究、医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都有以色列的贡献。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都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两个民族相互同情, 互相支持,彼此奉献了真诚的爱。
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的真诚的爱,这是人类的崇高的爱。
希望中国以色列两国人民的友谊长存。
世界各民族真诚相爱,可以使人们和睦相处,让世界充满和平。
让世界充满爱!
2017年6月28日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关注请长按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