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札记 (小说)
季志林
六、大学生 巡道兵
轨道车继续在铁路线上奔驰,蓝天白云下我感到了大戈壁是那么辽阔无边,和这些可爱的官兵职工们在一起,我似乎又觉得这戈壁大漠也变得有几分可爱了。
举目窗外,隔一小会儿就能看见一个战士背着小包在漫长的铁路线上行走。这些战士们在干什么?我不免心中纳闷,于是转身问张力,他笑着说:“这是巡道兵啊,负责巡守铁路的,每个点号都有专人巡道。你看,前边又是一个巡道兵,要不然咱们停车,你来个现场采访怎么样?”
说话间轨道车停了下来,迎面走来一位看起来挺文静的巡道兵,他看见我们后习惯性地立正敬礼说了声“首长好!”我想这声问候大概是冲着张力来的,但我还是主动上前和他握手并说了声“辛苦了!”一旁的张力便把我俩向他做了介绍,然后我们就攀谈起来。
他叫杨玉良,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生,来部队已有半年多了,为了让他们熟悉部队生活,地方学员入伍后必须在连队锻炼一年。
“大学生当巡道兵,真少见啊!”我感叹道。
“这是我们部队的传统,只有在基层经受锻炼才能完成由老百姓到军人的过渡。”张力在一旁向我解释。
“这是你的注意吧?在军校时你就没少修理过我们。”
“此一时彼一时也,地方生不经过军事训练和基层生活磨炼,以后凭什么带兵啊?”
张力说得有道理,他们这些大学生以后就是带兵的人,不熟悉基层生活是不行的。
“作为大学生,你完全可以分配在铁路系统或者在内地的其他单位工作,为什么最终选择来部队呢?”寒暄过后,我便开门见山向杨玉良提出这个问题。
“我是去年的应届毕业生。我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军人,小时候我和母亲到部队去过两次,我非常喜欢军营生活,喜欢看战斗故事片,看见穿军装的人总感到很亲切。上大学不久,学校举办航天英模事迹报告会,他们艰苦创业为国争光的精神让同学们深受感动。那个时候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以后能到卫星发射中心参观一次。在我们即将毕业时,发射中心接收地方生的同志来到学校,这对我来说真是一次好机会,所以我当时毫不犹豫就报名了。”
“如果你不来部队,很可能到什么地方工作呢?”
“在此之前,成都铁路局,广州铁路局等许多单位都在我们学校组织了人才需求信息交流活动,这几年全国铁路大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如果部队不来招收毕业生,我也可能会选择他们。”
“放弃在这些单位工作的机会,选择条件艰苦的部队,你是怎么想的?”
“当时部队招生干部给我们讲了几代航天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讲了这条神秘的军事专用铁路为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讲了东风航天城的发展前景,也讲到这里的自然环境很恶劣,来这里要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我是学铁路运输管理的,专业对口,我又特别向往部队,您说我能错过这个机会吗?”
“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一次选择,你当时有没有想过父母会同意吗?”
“我父亲就是军人出身,我母亲是个教师,他们希望我毕业后能留在成都工作。成都的条件多好啊!又能随时照应家里,其实我当时思想也很矛盾,生怕家里反对。没想到他们听了我的想法之后都非常支持,尤其是我的父亲,他说年轻人就是要有这种以身许国的精神,他们担心的是我能不能适应戈壁滩的艰苦环境。”
是啊,四川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而成都又是闻名全国的休闲旅游美食之城,武侯祠、杜甫草堂、青羊宫,都江堰、青城山、春熙路,宽窄巷子……光这一串串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的名字就让人感到眼花缭乱,而富有特色的川菜火锅地方小吃足以让游人流连忘返。西南交通大学位于峨眉山下,这里气候温和湿润,风景秀丽,校园内树木参天高楼林立干净整洁,显得非常的安逸静谧。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杨玉良,能适应戈壁滩的恶劣环境吗?显然,他的父母有这样的担心是很正常的。
“刚到部队后,我还真有些不习惯,戈壁滩的气候太干燥了,经常觉得嗓子不舒服,流鼻血。点号生活十分单调,连队每天都在施工,劳动强度很大也很累,在家时我们可没有干过这样重的体力活儿,起初真有点吃不消,不过我们很快就适应了,您看,我现在的身体是不是很强壮!”杨玉良自豪地说道。
听他这么一说,我不由得仔细地打量着眼前这位年轻人:中等偏上的个头,身材略瘦但显得很结实,一身迷彩服十分合体,文气的脸庞稍有一些黑里透红的感觉,肩挎巡道包,手提道钉锤,咋看都是一个普通士兵,不知情的人很难把他和大学生联系起来。
这真是环境造就人啊!
“你们巡道挺辛苦吧?”巡道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太陌生,所以我得多问几句。
“巡道就是巡查铁路上有无影响列车运行的异常情况,比如风沙埋道,铁路设备受损,铁路上出现有碍行车的障碍物等等。我们排辖区十公里,早班巡查南头,中班巡查北头,我上的是白班,夜班还有两个人。和铁路维修施工比,巡道算不上多辛苦。”
一个人每天在大漠中独自行走二十公里,他居然说算不上辛苦,这支部队的吃苦精神还真强。
“那你不觉得寂寞吗?”
“习惯了就不寂寞了,除了巡查铁路,我们每天还要做一些小补修工作,忙忙碌碌的也就顾不上想别的了。况且我还有个伴儿呢。”
“你还有伴儿?在哪儿?”我有些惊诧地问道。
“噢,我的伴儿就在那里。”他手指远处笑着说道。
我回头一看,远处就是那耸立大漠之中的发射塔!
我明白了,支撑这些战士坚强信念的,正是这座高高的
发射塔!
“你对今后的工作生活是怎么想的?”我又问道。
“我现在是从零开始,先熟悉连队工作。这里的一切都是在大学里学不到的,我从我的战友身上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我觉得人生能有这一段经历太有意义了。我们的锻炼时间为一年,不过我还是希望能留在基层连队长期工作,我不愿意和同志们分开。”
“你是想在部队安家啊?”
“对!我和我的女朋友商量好了,我们就把家安在部队。”
“你女朋友,她在哪里工作?”
“她和我是同班同学,我们一起来部队了。”
原来如此!
这就是新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有理想,有才华,有激情,他们将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朝着科学的高峰奋力攀登。
和杨玉良短暂的交谈结束了,他向我们敬礼告别后扛着道钉锤继续巡道,我目送着他的身影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巜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