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脚浅析
(郭培友诗歌创作谈二十二)
一、什么是白脚
律诗通常偶数句子押平声韵,押韵的字称之为“韵脚”。
奇数句子尾字不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叫做“白脚”。
二、用平水韵时白脚声调的形式
王力先生在巜汉语诗律学》序中说:“一般人是不知道汉语诗律有那么多的讲究的。举例来说,在没有看见董文涣(1833--1877)的《声调四谱图说》以前,我自己就不知道诗律中有所谓“拗救”(更正确地说,我从前只知有“拗”而不知有“救”),有所谓“上尾”等等。”
那么,什么是上尾呢?某一些诗论家认为“出句句脚上去入俱全,这是理想的形式。最低限度也应该避免邻近的两联出句句脚声调相同,否则就是上尾。”
由此可见,这里所说的“上尾”是指邻近的两个或多个白脚用了同声调的字。
在《平水韵》中,汉字共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律诗的出句句脚最好“四声递用”。
首句入韵时,四个出句的句脚须“平、上、去、入”俱全(不一定按此顺序)。
首句不入韵时,须“上、去、入”(不一定按此顺序)俱全,而且还要避开相邻两联的出句句脚声调相同。
三、用通韵、新韵时
白脚声调的形式
按照理想的白脚“四声递用”形式,可以类推新声韵白脚的理想形式。
普通话其仄声只有上声、去声两个声调。
首句入韵时,四个出句句脚只能“平、上、去、上”(平、去、上、去)
首句不入韵时,只能“上、去、上、去”,(去、上、去、上),必须避开相邻两联的出句句脚声调相同。
因为只有两个仄声调,在三个白脚或者四个白脚里定要重复用的,要避开,难度就更大了。
四、白脚声调“四声递用”的
实际运用情况
我们说了白脚声调的理想形式,那么,现实写作实践中是什么情况呢?只能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朱彝尊说:老杜律诗单句句脚必上、去、入俱全。
如首句不押韵的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上),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去),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入),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上),浑欲不胜簪。
如首句押韵的杜甫《曲江》
一片飞花减却春(平),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上),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入),何用浮名绊此身。
董文涣《声调四谱》:“唐律高处在句中四声递用。朱彝尊氏谓老杜律诗单句,句脚必上、去、入皆全,今考盛唐初诸家皆然。
盛唐相去未远,恪守宗法,并非绝无师承可比。中晚而后,渐失此法,宋元人更无知者。间有偶合,亦不自解其故。”
从董文涣的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出句句脚上去入俱全,这是理想的形式。最低限度也应该避免邻近的两联出句句脚声调相同,否则就是上尾;邻近的两个出句句脚声调相同,是小病;三个相同是大病。如是四个相同,或首句入韵而其余三个出句句脚声调都相同,就是最严重的上尾。
这种最严重的上尾,唐诗里并不多见,到了宋代,四声递用的形式大约已经不为一般人所知,于是上尾的毛病甚多。邻近两个出句句脚声调相同的已经不胜枚举。即以四个相同或首句入韵而三个相同者而论,也就不少。
唐中、晚期、宋元及其以后,渐失此法也罢,知道此法因过于苟刻而不能用也罢,不愿用也罢,总之是很少或不再用了。
如唐代王维《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
汉主离宫接露台(平),秦川一半夕阳开。
青山尽是朱旗绕(上),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去),小苑城边猎骑回。
闻道甘泉能献赋(去),悬知独有子云才。
度、赋,两个相连的白脚都是去声。
如刘长卿《寻洪尊师不遇》:
古木无人地(去),来寻羽客家。
道书堆玉案(去),仙帔叠青霞。
鹤老难知岁(去),梅寒未作花。
山中不相见(去),何处化丹砂。
地、案、岁、见,四个白脚都是去声。
宋代著名的欧阳修在《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诗中:
绕郭云烟匝几重(平),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入),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入),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佳客(入),踏雪来看群玉峰。
出、角、客,三个白脚都是入声。
游鹤山院 陈师道
积石横成岭(上),行杨密映门。
人声隐林杪(上),僧舍远云根。
顿摄尘缘尽(上),方知象教尊。
只应羊叔子(上),名字与山存。
岭、杪、尽、子,四个白脚都是上声。
从以上例子看出,盛唐之后,白脚“四声递用”成了可有可无的了。
五、今人按白脚“四声递用”写诗的诵读效果
古人讲究白脚“四声递用”,按当时的音韵吟诵起来,能起到谐和的效果。
时至今日,音韵变了,许多字大家都不知古代怎么读。
我们巜中国文苑》播音团队中的几位老师就不愿诵读格律诗,原因是不知道古音怎么读,大家都只好用普通话朗诵。
也有几位写格律诗的老师,每有节目邀其上台朗诵,就朗诵新诗而不选格律诗词,究其原因,主要是格律诗中有些字,按古音读不准,按普通话读又不押韵。
如唐诗《和吴侍御被使燕然》
卢照邻
春归龙塞北,骑指雁门垂。
胡笳折杨柳,汉使采燕支。
戍城聊一望,花雪几参差。
关山有新曲,应向笛中吹。
其韵脚"垂、支、差、吹"是同韵部,属四支,可以肯定的是,这首诗当时是押韵的,这四个韵字,我们谁能读押韵呢?
如有首写武汉抗疫的诗,用十三职中的四个入声字“北、克、仄、力”做韵脚,既然都属十三职,在古音中肯定是押韵的,又有谁敢说能把它读押韵呢?
再者,我们听过的吟诵,谁关注过白脚的声调?谁又能听出“四声递用”比不递用的好听呢?
不便拿其他老师的作品说事,只得拿拙诗来谈谈。
建筑工(平水韵)
郭培友
立身日月霭云攀(平),架上飞梯只等闲。
冷夜汗浇砂石土(上),骄阳盐渍衣衫斑。
路桥浩荡连天际(去),广厦巍峨赛岳山。
建得楼房千万座(去),难求半个卫生间。
此首要想达到“四声递用”,就必须把“际、座”两个去声字改一个为入声字。只要用平水韵作诗,白脚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入声字,有了入声字,在诵读的时候必然带来困难。
一是大多数人不会读或
读不准入声字。
二是入声字分到平、上、去三声中去了,而我们朗读都读它的现代汉语拼音声调,这个入生字,很可能又同它相邻的白脚同一个声调了。
这两种情况存在,也都起不到很好的诵读效果。
再看一看新声韵创作的情况。
岱庙(中华通韵)
郭培友
独尊五岳双遗产(上),登岱争先岱庙观。
汉柏森森接汉瓦(上),秦碑烁烁映秦砖。
春秋百世一园载(上),经史诸家万代传,
古往今来多少客(去),折腰天贶保平安。
因为新声韵仄声只有上声和去声两个声调,相邻的两个白脚同声调的概率就大,而字可选的余地也小。
这首诗中,如果要想把声调间隔开,就必须把“瓦”这个位置换一个去声字。岱庙历史文化厚重。有《泰山秦刻石》残字碑、《汉衡方碑》、《汉张迁碑》、汉柏、唐槐等等众多的人文古迹、自然景观,用秦砖汉瓦能较好地体现出这一特点。砖是平声,放到韵脚上合适,瓦是仄声,又要照顾到对仗,只好用到白脚处,很难改动,动则害意。所以,我不能为了那听不出来的所谓“好听”的“四声递用”而改动。
六、滥用“上尾”评诗
“上尾”本是沈约等提出的“八病”之一。
“八病”这一声律要求,它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同时,它的有些所谓的“病”,违背了汉语语言声韵的特点,没有实用性,缺乏科学性,要求过于精密繁琐,给诗歌创作带来不少困难。沈约等人自已的作品也达不到其标准,所以唐人创作格律诗时并没有接受这某些观点。
王力教授说过“什么是八病、众说纷纭”,因为空海和尚解释的最早,所以,后人们谈到八病的时候,大都依据空海和尚的解释。
关于上尾,除空海和尚的解释外,后人又层层加码,衍化出来两种上尾。
(一)空海巜文镜秘府论》中解释的上尾
上尾本指五言诗的第五字(出句最后一字)与第十字(对句最后一字)不能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
如依此说,律诗首句入韵,两个尾字同是平声,不也犯了上尾之病吗?空海又解释说:“唯连韵者,非病也”,就是说因为都是用的韵字,就不算病。而在白脚上用一个仄声的韵字,后人人就说是撞韵,是病。这些解释,有些“说它是病就是病,说它不是病就不是病”的霸道的味道。所以后人很少用八病、用上尾来评诗的。
(二)隔句上尾
不知何时何人又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即第一句尾字与第三句尾字连用同声,也是上尾。我们本文讨论的就是这种上尾。
(三)叠足上尾
连续四句的诗尾,语法结构相同者,也被视为“上尾”。
譬如杜甫《秋兴》(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宵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鱗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对于这首诗,仇兆鳌(1638---1717明未清初)在《杜诗详注》中则认为:“此章下六句俱用一虚字、二实词于句尾,如降王母、满函关、开宫扇、识龙颜、惊岁晚、点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叠足之病也。” 即同一首律诗中四句以上句法雷同(王力先生认为只是合掌)。
以此类推,脍炙人口的传世的名作,比如杜甫《旅夜书怀》: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也都犯“上尾”病,这打击面也太大了,真是动辄得咎,还让后人特别是青少年怎么学诗,怎么写诗!
七、综述
盛唐人比较讲究避“上尾”,但后来“四声递用”的形式已经不为一般人所知,邻近两个出句句脚声调相同的已不胜枚举,在科场中并不认为不合式,一般人也不注意,只是为某一些诗论家所排斥。
四声的递用和上尾的避忌,应该不能算为一种诗律。四声的递用只能认为某一些诗人的作风,上尾的避忌,至多也只能认为技巧上应注意之点。
为了声调的极端和谐,却给予了诗人一种不可忍受的束缚,这种诗偶然做一首则可,首首如此则势所不能,也不必要。勉强选词择字而有碍诗意,以致“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用新声韵创作,入声字都没有了,更不必要刻意去追求“四声递用”了。
总之,律诗白脚“四声递用”不是诗律。能“四声递用”很好,不这样做也不要认为是诗病,更不要在比赛、征文中硬性规定。
2023年11月
作者简介
郭培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澳大利亚书法家协会、澳大利亚书画家协会顾问,澳门硬笔书法家协会顾问,国际诗词协会会员,泰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岱岳区诗词学会副会长、诗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苑》创始人、总编、诗词学院院长。
创办“五刊一院”,即《中国文苑》《中国文苑海内外书画专刊》《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中国文苑散曲》《中国文苑楹联》、“中国文苑诗词学院”。有散文、新诗、旧体诗在巜中华诗词》等多家平台发表。
出版《郭培友语句录》一书,另《郭培友诗歌创作谈》巜郭培友微诗一百首》流传较广,影响较大。